傳統廠區配電室人工巡檢存在效率低、覆蓋不全、安全風險高等問題,尤其在高溫、高濕、強電磁環境下易出現漏檢誤判。為提升供電可靠性,某大型制造企業在其核心配電室部署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系統,實現了配電設備全天候、全方位、全自動智能監控與診斷,顯著降低運維成本30%以上,設備缺陷發現效率提升5倍,為連續生產提供了智能化保障。
該企業配電室為典型雙列式布局,含高壓開關柜、低壓配電柜、電容補償柜及直流屏等重要設備區。為應對設備密集、檢測點繁多、人工巡檢強度大的挑戰,采用軌道式智能巡檢機器人系統替代90%以上人工巡檢工作,實現24小時無間斷精準監測。

1 系統架構
配電室智能巡檢系統由三大部分構成:

1.1 軌道式巡檢機器人
運動機構:其通過內部橫向運動控制系統可以在固定軌道上橫向運動,采用激光條碼定位技術實現設備的精準定位。縱向運動系統可控制機器人儀器艙通過碳纖維伸縮縱向運動,采用編碼器定位技術實現精度的縱向定位,從而實現巡檢機器人儀器艙對開關柜自上而下的全覆蓋巡視。
儀器艙:對開關柜運行狀態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其中包括視頻監控、局放監測、紅外測溫、環境監測等。
1.2 吊裝軌道系統
高強度軌道:工字型鋁合金軌道,耐腐蝕處理
立體部署:沿配電柜走廊頂部鋪設環形軌道,覆蓋雙排設備
安全供電:軌道集成24V直流滑觸供電,無電池續航焦慮
1.3 智能監控平臺
智能監控平臺一般是部署在配電站室主控室的本地控制系統,其與智能巡檢機器人和其他固定的監測設備通過無線通信或者以太網通信,監測和控制機器人及其他傳感器完成各種特定的任務,并對其進行管理。
智能監控平臺作為配電站室監測的中心匯聚點,其中分為兩套功能:控制系統和監測功能。
將實時采集回傳的數據,實時的顯示在系統平臺的控制屏幕上,進行常規的綜合監測與安全檢查。

2 核心功能
2.1 表計抄錄
巡檢機器人可以自動完成配電站室內表計數據的讀取工作,并將結果自動生成巡視報表。它通過自身搭載的高清可見光攝像機,配合全向旋轉云臺實時捕捉變電所內表計設備的高清圖像,采用智能識別技術對圖像數據進行算法處理,可實現全天候對配電站室內指針類、數字類、行程類、分合指示類等所有表計的自動識別功能,

2.2 紅外測溫
機器人紅外普測,是通過預先設置多個檢測點,隨時由運維人員設置紅外普測任務,對全站設備進行整體性掃描式溫度采集,并有效避免區域設備被遺漏。同時對存在重要或緊急缺陷的設備進行定期的監視。智能巡檢機器人將每日保存測溫照片,跟蹤數據發展變化,形成報表,如發現明顯突變的情況,運維人員將收到提示信息進行人工核對。

2.3 局放檢測(選配)
當開關柜本地中如出現絕緣條件不能滿足運行要求時,將會出現局部放電情況,局部放電在開關柜內發現生不易被發現,如設備長期存在局部放電時,將對柜體的絕緣狀態和運維人員的安全帶來較大的隱患。因此,在高壓設備中,由于局部放電引起的設備故障較多。
對于局部放電的測量,巡檢機器人采用以下兩種方案:超聲波監測和暫態地電波監測。

2.4 環境監測
傳感器根據現場實際需求配置
3 技術優勢
3.1 突破人工局限
檢測精度:儀表讀數誤差<±1.5%(人工±5%)
檢測頻次:關鍵設備2小時/次(人工4次/天)
覆蓋能力:100%覆蓋柜體正面/頂部/底部(人工難達區域)
3.2 智能預警升級
預測性維護:基于設備溫度趨勢(如周環比升幅≥3℃)提前預警
多源數據融合:綜合紅外熱像+局放檢測+負荷數據診斷設備健康度
3.3 本質安全提升
人機隔離:減少運維人員進入帶電間隔80%以上
應急響應:突發故障時5分鐘內抵達現場回傳高清畫面
4 應用成效
某汽車廠配電室部署后實現:
年減少人工巡檢1500人次
設備缺陷發現時間從72小時縮短至4小時
避免因過熱故障導致停產事故3次/年
巡檢報告自動化生成率達100%
5 結語
廠區配電室智能軌道巡檢機器人通過“機器視覺+多傳感融合+AI診斷”技術體系,徹底變革傳統運維模式。其7×24小時無間斷監測能力、毫米級精準定位、設備狀態深度感知等特性,不僅大幅提升供電可靠性,更推動配電運維向“無人值守、智能診斷、預測維護”的第三代智能模式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