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是一種結合了熒光成像技術和共聚焦光學原理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研究和材料科學等領域。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激光激發、熒光發射、共聚焦檢測和圖像重建四個核心環節。
一、激光激發
熒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使用激光作為光源,激光具有單色性好、亮度高和方向性強的特點。常用的激光波長包括488nm(藍綠色)、561nm(黃色)和640nm(紅色)等。這些激光波長可以根據樣品中熒光染料的吸收特性進行選擇。當激光束通過物鏡聚焦到樣品上的某一微小區域時,會激發樣品中的熒光分子,使其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
二、熒光發射
熒光分子在激發態停留一段時間后,會以熒光的形式釋放多余的能量,并返回到基態。熒光的波長通常比激發光的波長更長,因此可以通過濾光片將熒光信號與激發光區分開來。熒光信號的強度與樣品中熒光分子的濃度和分布有關,因此可以用于成像。
三、共聚焦檢測
熒光信號被物鏡收集后,會通過一個與物鏡共軛的針孔(共焦點)。共焦點針孔的作用是只允許來自焦平面上的光通過,而將焦平面以外的光(背景光)阻擋在外。這種設計可以有效消除模糊和噪聲,提高圖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經過共焦點針孔的熒光信號最終被探測器(如光電倍增管或雪崩光電二極管)接收,并轉換為電信號。
四、圖像重建
熒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采用逐點掃描的方式對樣品進行成像。激光束在樣品上逐點移動,探測器記錄每個點的熒光信號強度。計算機將這些信號數據逐點記錄下來,并根據掃描路徑將這些數據點組合成一幅二維圖像。如果需要進行三維成像,可以通過改變焦平面的位置,逐層掃描并采集多張圖像,然后通過計算機軟件將這些二維圖像疊加起來,重建出樣品的三維結構。
熒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工作原理使其能夠提供高分辨率的熒光成像,同時通過共聚焦技術有效消除背景噪聲。這種顯微鏡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應用,例如用于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質分布、細胞器結構以及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等。
https://lifescience.evidentscientific.com.cn/zh/landing/objectives/research/confoc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