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IR)是介于可見光紅端與微波之間的電磁輻射,其波長范圍從0.75微米至1000微米。為人眼不可見光線部分。自從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威·赫謝耳(W.Herschel)在研究太陽光譜的熱效應時發現紅外線以來,它在信息技術與通訊、保健與生命科學、國防與太空、科研與教育等領域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根據紅外輻射在地球大氣層中傳輸特性的不同,可分為:
近紅外:波長范圍0.75~3微米
中紅外:波長范圍3~6微米
遠紅外:波長范圍6~15微米
極遠紅外:波長范圍15~1000微米
每一個波段的應用都非常廣泛。下面分別作簡單的介紹:
I.近紅外波段--0.75~3微米
近紅外波段在通訊、藥物檢測、資源探測等領域存在大量應用。大家熟悉的是通訊用光纖—1.33,1.55微米,全球現正在以每秒1000米的速度鋪設。2005年,跨洋光纖光纜將接近60萬公里,足以繞地球15周。使得寬帶網絡和信息服務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II.中、遠紅外波段--3~6微米
這兩個波段是目前使用得最多的紅外波段,在國防和民用上得到廣泛使用。如車庫、電梯門的安全傳感器、電視機遙控器、便攜式紅外溫度計、夜間起作用的光電電燈開關、PC計算機到鍵盤及打印機的紅外耦合,以及在公共廁所中自動開關水龍頭的紅外開關等。車庫門和電梯門通常采用一束不可見的紅外光,當有人進出時就能被探測,關門動作就會停止。類似的電光眼還用于記錄校準航跡、滑雪、賽跑等方面。電視機遙控器發射功率極低的編碼脈沖紅外光束,由電視機探測解讀為變換頻道等指令。
III.極遠紅外波段--15~1000微米
該紅外波段是發展最不成熟的階段,基于它在生物組織和掩埋物體檢測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這就是最近發展起來的特拉赫茲(THz)技術。最近發明的用固體激光產生超短脈沖方法,使之快速發展成為可能。在技術發展中,超快激光的光學材料和飛秒脈沖處理器件的研究起著關鍵的作用。用于不同波長的新型激光晶體,改良的非線型材料,新的有源非線性纖維器件,以及對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更好理解,這些對培育技術的成功并擴大它的影響仍是需要的。
綜上所述,紅外光雖為我們所不見,但其應用卻是隨處可見,它在軍事和民用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它自身也在不斷發展和拓廣,它會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