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國際上是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一直以來,在農業領域,不管是對農業機械還是對農作物,國家都保持高度的重視。從前,我國在農業機械方面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是有很大差距的,進入機械化階段的時間較晚,技術水平的提高速度也相對較為緩慢。但是隨著中國科學與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也已經進入到了以GPS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為代表的精確農業技術階段。但是,趕超國際水平不是我們的目的,能夠研究出更有利于我國農業生產、更有利于增收的技術手段才是科學家不斷研究的方向。
GPS,全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標志著傳統農業向精細農業的過渡。九十年代以來,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三者在農業上的應用一直備受關注。一直以來,為了確保產量,大量采用飛機播種、除草、施肥等工作,利用GPS便可以大大節省飛機作業的費用、控制化肥數量、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但是,在某些技術領域也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如農作物收割領域,有時收割邊界并非直線,如果單獨使用GPS進行導航的話,在確定導航基準線方面就一定會存在誤差。
為了改善這一弊端,進一步的推動農業的發展。專家發現,GPS和機器視覺技術結合起來,將會大大改善農業機械的定位精度。GPS和機器視覺是自動導航系統中使用較多的兩類傳感器,使用機器視覺與GPS相配合來進行農業機械定位,就可以實時提取出當前作物的特征信息,著實是提高了定位的精度。
當然,為了更好的改善定位效果,專家還不只是將兩種傳感器進行可組合,還一并采用UKF濾波算法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融合。使用UKF濾波后的定位精度得到了改善,減少了定位數據的標準偏差,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
機器視覺與GPS組合導航的這種方式,確實是填補了精確定位農業機械技術的空白,目前,這種組合應用已經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農業領域了,在其他一些檢測、定位領域也同樣開始被應用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