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23-01-10 10:55 來源:中國機器人網
前言:上海復工復產已來到第三個階段,制造業的全面復蘇指日可待——
但我們仍要追問:疫情防控下,生產所需要的人員流動與聚集如果成為復工復產的“難題”,制造業企業如何解決人的問題,以及更緊迫的——“人不夠”的問題。
供應鏈危機曾引起業內震蕩,業內人士更是“預言”:如果再不能復工復產,5月之后全國科技、工業產業,只要涉及上海供應鏈,都會全面停產。
而在一個半月后的今天,當我們回頭看去,想象中的危機并沒有出現——6月1日起,上海進入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復市、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階段。上海制造業正加速復工復產,開足馬力,爭取早日追回產能。
疫情下上海
高端制造業的機遇與挑戰
上海的高端制造業在全球競爭力不足。上海發展高端制造業的要素條件在國內城市中具有相對優勢,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組織完善、產業人才豐富、制度環境優良。然而與紐約、東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高端制造業優勢仍然不足,尚未形成產業分工中的主導權,缺乏影響力、引領力,發達國家依然占據制造業發展的高端領域和環節。
上海高端制造業規模不足。與東京、紐約等城市相比,上海制造業在規模上具有絕對優勢,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城市,但高端制造業占比不足,高端制造業相較于傳統制造業規模偏小,制造業地均產出效率不高。
汽車生產開啟雙班
5月27日,上汽臨港乘用車工廠啟動雙班生產壓力測試,機器重新恢復到了24小時不停運轉的狀態。
單班制增至雙班制,意味著產能進一步提升。而對一線的產業工人來說,恢復雙班就是恢復到疫情前快節奏生產模式的信號,也是提振生產信心的信號。
車身車間生產經理倪佳華介紹,為了完成雙班壓力測試,工廠在現有人數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借調人員以及二線人員下沉一線等模式全力支持生產運作。班組長會利用休息時間,對借調人員開展一對一的文件培訓,并通過視頻模擬的操作方法,對全車系進行實操培訓。“大家干勁很足。剛發布的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50條舉措里,對汽車消費有非常明確的鼓勵政策,車市肯定會回暖。智己 、飛凡、榮威、MG名爵品牌的訂單量正在明顯提升。”
汽車是產業鏈條長且復雜的產業,復工復產不可能一蹴而就。整車企業的產能爬坡也在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鏈式復工”,上汽臨港工廠定期動態摸排供應商情況,對供應商產能、庫存、原材料等進行全面摸底,密切關注下級供應商的人員動態、生產情況。上海地區一級供應商復工率已超過98%。
在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版圖里:中國自2013年開始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上海市重點產業的機器人密度高達383臺/萬名工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
與工業機器人企業及上下游相關企業聊了聊,以上海的汽車、裝備制造、鋼鐵等支柱行業作為切入點,試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四個優先”推進企業復工
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一舉一動牽動著整個區域的發展。
據工信部信息,目前工信部正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建立長三角三省一市重要生產物資保障協調對接機制,推行通行證互認,設立問題投訴和解決渠道,解決往返中高風險地區應急物資中轉接駁站司乘人員行程碼管理問題,確保關鍵產品和三農物資運輸順暢。
談及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盡快復工復產和推動經濟穩增長,多位專家也尤為強調要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優勢。
“供應鏈的通暢并不僅是重點企業努力就可以”,曾剛認為,現在長三角經濟依存度很高,要一起圍繞產業鏈恢復努力,由點到鏈,不僅僅工廠要恢復,產業鏈前后端的支持與服務都要跟上。不僅是讓鄉鎮、街道發揮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要與臨近省市做好協調。若想打通物流中的不暢,各地需要有積極的態度與實際的配合。比如,政府層面可以啟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的“健全區域性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長三角的行業協會、商會、聯盟等也要發揮作用,聯合行動才有好的效果。
此外,“要想達到預期最好的效果,運輸、防控等主管部門也可以更多給予一些具體的支持,并做好與外地的協調聯動,在系統上做文章,推動經濟恢復的發展。”曾剛補充道。
“現在一方面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另外要研究考慮紓困組合拳。”王振還強調,要在前一陣出臺的系列政策基礎上,出升級版,首先要圍繞穩就業穩小企業,除了減稅費,還要在減輕融資負擔、人工費負擔方面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比如貸款貼息、工資與社保補貼、租金減免和補貼,比如要刺激消費,助力生活服務業,可考慮發放消費券、減免個人所得稅等。
復工復產中
工業機器人的三大隱形優勢
以機器人為主力軍的自動化智能工廠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每個行業、企業都有各自的生產特點,因此沒有一種模式是機器人換人的標準答案,無法簡單套用——
但在復工復產期間,率先部署工業機器人產線的企業所獲得的優勢卻頗為相似:
首先是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利用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提升“單兵作戰”的能力。
位于浦東臨港的中科新松工廠,疫情期間某一階段僅有91名員工進行封閉生產,駐廠員工與協作機器人配合銜接,完成焊接、組裝、打包等工作。
有意思的是,新松工廠產線上使用的機器人均由中科新松自主進行研發制造,而主要生產的產品,也正是協作機器人。
移動機器人發揮的作用大致相當,根據另一家機器人企業——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集群及操作系統提供商快倉向立方知造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擁有移動機器人集群的無人倉,由系統工作臺向機器人發出指令,自動進行出庫、歸位等一系列操作,中間僅需工作人員進行一次出庫掃碼。
以AMR、AGV主導的物流環節能夠實現零接觸,不僅減少一線人員的操作,效率也大幅提高,完成由“人找貨”到“貨找人”的轉變。
小 結
上海敲響6月1日的零點鐘聲后,路障被拆除,車流涌動,日常生活正在有序恢復——我們熟悉的上?;貋砹?。
隨著復工復產白名單陸續出爐,上海實體經濟的制造業支柱之上籠罩的陰云也在消散。從工業機器人這一個側面看去,我們也能清晰察覺——上海,這個中國制造與智造拼圖的核心板塊,正透露著新生機。
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優勢仍在持續和擴張。政策引導之下,得益于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的完善,上海也仍然具備成為制造業基地的吸引力,并且在不斷形成創新型制造能力——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