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22-09-23 09:44 來源:中國工業報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長江、黃河橫貫東西,秦嶺、淮河分異南北,各地區基礎條件差別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統籌區域發展是“國之大者”。9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區域協調發展有關工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得出的四點重要啟示是:
動力源地區引擎作用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握國內外大勢,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確立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區域協調發展目標,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引領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區域發展過程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河北雄安新區的設立成為一大亮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副司長曹元猛說,自2017年設立以來,雄安新區經過5年多的規劃和建設,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新區建設項目滾動實施。按照“在建一批、新開工一批、儲備論證一批”的原則,100多個建設項目壓茬推進,累計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元。雄安新區參建勞動力穩定保持在10萬人以上,高峰時期約有20萬建設者在緊張有序施工。
與此同時,雄安新區承接疏解取得突破性進展。從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據介紹,目前,首批標志性疏解項目加快在雄安新區落地,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等3家央企總部啟動建設,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注冊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醫院基本確定選址。同時,一批符合新區功能定位的市場化疏解項目落地建設。
曹元猛說,下一步,雄安新區將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堅持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初心,有序推進率先啟動的標志性疏解項目取得明顯成效,聚焦啟動區推進實施一批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項目,進一步完善新區配套支持政策體系,把啟動區建設成為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質量樣板。
此外,中國工業報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2020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實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正式起航。國家發展改革委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組副組長黃微波介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實施兩年多來,海南自由貿易港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種業、深海、航天三大未來產業發展取得突破,三亞崖州灣國家種子實驗室獲批,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裝備聚集,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啟動建設。
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加速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全面振興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但是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基礎還不穩固,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制造業倚能倚重、市場主體培育不足、人才人口流失等問題依然存在,東北振興仍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當前,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逐步企穩,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結構調整扎實推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策實施成效不斷顯現,大國重器產業根基進一步夯實。
肖渭明介紹,東北地區持續做好產業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級“老字號”,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等升級提質,打造國產首艘航母、30萬噸超大智能原油船、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等一批大國重器。深度開發“原字號”,推動石化、冶金、農產品深加工等行業補鏈延鏈強鏈,石化行業從煉油向乙烯、PX、PTA等下游延伸,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比重,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培育壯大“新字號”,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進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21年東北三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約1.4萬家,較2020年增長9.5%。
我國中西部地區包括18個省份,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國的82%、53%,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比較突出,整體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區域內部發展出現分化,對外開放水平有待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領域還有不少短板,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地區崛起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黃微波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中國工業報記者發現,我國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等新經濟蓬勃發展,電力跨省區外送占比達到全國70%以上,西氣東輸累計輸送天然氣超過7000億立方米,惠及5億人口;中部地區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制造業產值達到全國四分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黃河流域能源保供和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在煤炭穩價保供方面持續發揮關鍵作用。但是,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倚能倚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綠色轉型發展任重道遠。曹元猛介紹,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流域風電、光伏裝機量分別達到1.4億千瓦、1.2億千瓦,占全國的46.7%、43.3%,我國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山東勝利油田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