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開學”第一講:如何快速培養數字化人才?

http://www.gjzbw99.com 2022-09-02 10:32 來源: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

  “神獸”有“歸籠日”,但對于許多職場人來說,白天上班,晚上學習慢慢變成了一種習慣。據統計,2020年國內成人教育市場規模就首次超過萬億級別,達到了11,077億元。

  雖然“終身學習”的理念被越來越多人接受,但在現實層面,尤其對于制造業來說,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人才的培養速度難以匹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速度。人社部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43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15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

  為此,如何快速培養數字化人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數字化工業集團工業客戶服務部總經理楊大漢先生,就通過本文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洞察。

  楊大漢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業集團

  高級副總裁兼工業客戶服務部總經理

  縱觀歷史長河,知識進化與社會生產力總是遵循著相似的規律向前發展。從牛頓運動定律到愛因斯坦經典力學體系,再到波爾量子力學理論,知識的進化均伴隨著生產方式的飛躍,知識水平直接影響著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奔涌而來,海量知識涌現,知識的交叉應用空前復雜。數字化時代的工程師們如果僅依靠傳統的學習模式,很難及時獲取與中國制造業迭代速度相匹配的專業能力。

  數字化時代下,想要打造制造業人才的高效培養模式、助力數字化人才快速成長、構建與時代需求相匹配的新知識結構,專業化的知識服務必不可少。

  制造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復雜的工程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制造業人才需要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方法論和工程教育體系。

  工程教育與國家工業水平、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直接相關。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工程教育規模隨之快速增長,90%以上的高等院校均開設了工程類專業。

  近十年來,中國制造業大規模升級,智能制造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迭代。這種爆發式增長不但超出了經濟學家的預測,也讓工程教育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相應適應和變革。

  傳統的工程教育是一種“演繹式教學”,教師講授基本原理后,學生們通過反復練習講授內容來掌握學科知識。這種模式下,相關人才達到專業水平一般需要數年,難以匹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速度。

  同時,傳統工程教育的知識結構也亟需升級。機器工業時代至今,工程教育均以經典力學和電學為基礎。面對數字化時代愈加復雜的工程問題,學科之間、專業之間需要交叉融合,制造業人才需要更廣闊的知識邊界和視野才能真正理解工程問題的關鍵和核心。

  此外,數字化時代產生了很多全新的技術、職業、崗位和角色,西門子編纂發布的《數字化時代工程教育白皮書》中對此也進行了詳細闡述。然而,當下的教育體系和市場上的培訓機構對于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能力模型和知識圖譜缺乏充分的研究和實踐。

  在科技創新迸發的時代,企業需要找到培養數字化時代新工程師梯隊的新思路,呼喚專業機構提供具體的培養方案;廣大的工程技術人才想要獲得個人職業能力的發展,首先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

  當前,知識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巨變。從前,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是老師、學校以及研究機構。現在,知識生產不再是某些特定群體的專利,個體正逐漸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力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知識的生產者。

  知識生產的扁平化,也使得知識量迎來爆炸式增長。面對海量信息,制造業人才對獲取知識方式也有了新的需求:

  1、追求最短路徑學習。

  制造業人才在面對工程任務時,往往沒有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系統掌握相關所有理論,因此他們希望先明確知識結構,力求通過最短的學習時間、通過學習盡可能少的內容來獲得所需的能力,以最短路徑把知識快速串聯起來,直達任務終點。

  2、以崗位職責目標為導向。

  與傳統學習模式從理論到試驗,再到實踐驗證的路徑相反,制造業應用中,通常是先擁有一個清晰的應用場景,然后明確這個場景所需要的能力目標模型,再推演出需要快速掌握的知識。其訴求在于用多少學多少,是對于學習方法的變革。

  3、呼吁知識共享、共創。

  在知識信息爆炸的數字化時代,每個人承擔著知識消費者和生產者雙重角色。與日常生活相關領域的知識服務已經日臻成熟。但在工業領域,由于相關知識的組織、排列、檢索均需要以技術積淀為基礎,因此專業化的知識服務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也正是因這些新需求,知識付費這種高效方式也越來越受到歡迎。通過知識付費,用戶可以快速完成海量知識的大浪淘沙,快速實現知識刷新。在這一背景下,西門子基于自身豐富知識經驗與技能,協同業界伙伴共同打造了工業領域專業知識庫。

  西門子一直在思考,如何助力中國工科教育升級轉型,為教育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數字化工程師貢獻力量。

  近年來,國家在積極推進工程教育的改革創新。西門子與國內多所院校展開合作,希望將西門子在工業領域的百年積淀,以及德國工程教育體系的經驗,應用在國內工程專業、工程學院的建設之中。

  2020年,西門子結合自身對制造業的深刻理解和在數字化領域的豐富實踐,編撰發布了《數字化時代工程教育白皮書》,提出了制造業關鍵崗位數字化能力模型,助力制造業的從業者適應面向未來的能力需求。

  2021年,為了響應中國制造業知識消費者的需求,西門子中國重磅推出了西門子工業1847會員平臺,將服務中國150年來積累的大量知識、工業自動化和數字化方面的前沿優質內容和增值服務,以及西門子資深專家的經驗分享,凝結在該平臺中,并面向公眾開放,讓所有人知識獲取更便捷。

  在此基礎之上,西門子未來還將對制造業群體進行梳理,按照不同崗位、不同水平,提供更精細的知識服務,賦能工業領域從業人員高效實現技術能力提升。

  通過1847平臺,西門子也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知識共創和共享。平臺內的知識生產者不僅有西門子,還會通過“領路人計劃”將更多工業領域從業者引進來,為每個人提供獲得和分享知識的機會。

  以知識付費手段為杠桿,促進知識消費者和知識生產者之間形成更加積極的交互合作,打造知識學習生態圈。

  未來已來,行快致遠。從見證機械能替代人力畜力作為新動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推動電氣化和自動化的大規模普及應用,直至今日,賦能數字化和智能化走向更遠的未來,西門子在漫長的工業發展史中伴隨人類走過了170多年歷程。

  當下,面對制造業數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西門子愿意分享自身的切實洞察和實踐,助力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加速踏浪前行。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