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如何“澆花澆到根兒上”

http://www.gjzbw99.com 2022-04-21 09:33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科技型中小企業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政策“春風”。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公告》,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扣除的優惠力度。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始向第二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授牌,鼓勵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助推產學研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年初,科技部發布《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大力營造全社會支持中小企業研發的氛圍。

  一方面,國家對企業投入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不斷摸索從科技到經濟的發展路徑,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另一方面,業內專家認為,企業投入研發急需有針對性、“接地氣”的措施,成果轉化仍須“補短板”。

  “四科”推動技術突破和轉化

  科技部發布的《通知》中提到,到“十四五”末,形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制度體系,營造全社會支持中小企業研發的環境氛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新增20萬家。

  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實現“四科”標準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5萬家。

  其中,“四科”標準即每個科技企業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產品、科技人員占比大于60%、以高價值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超過5項、研發投入強度高于6%。

  業內人士認為,《通知》從優化資助模式、完善政策措施、集聚高端人才、創造應用場景、夯實創新創業基礎條件等方面,形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制度安排。

  同時,單列一定預算資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活動,加快培養一批“四科”特征明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這將“大幅提升中小企業研發能力”。

  “能達到‘四科’標準的企業基本都是各行業中創新能力強、科技人員和科技產品占比高、擁有核心技術、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業。”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主任嚴長春對《中國科學報》說,“《通知》提出新增5萬家‘四科’標準企業,意味著新增25萬件以上具有高價值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這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高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等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嚴長春認為,一系列政策利好非常及時。

  比如,《通知》中詳細規劃了優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績效評價制度,將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為重要績效考核指標。

  支持國家、地方及行業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子基金。

  此外,還進一步推動簡化普惠性優惠政策兌現程序,進一步落實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等。

  還需要更多支持

  2021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有20多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策有50多項。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表明,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1年很多小微企業還處在虧損與困難中,去年1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3%,中小微企業采購經理指數只有46.5%,大大低于榮枯線。

  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轉型、核心競爭力弱等困難。

  “現在政策環境方面已經有了極大改善,但企業仍迫切需要更多資源支持。”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汪杰對《中國科學報》說,“在成果轉化、引進領軍人才等方面,有些問題僅靠企業是無法解決的。尤其像我們在濟南做基因編輯研發,還需要一些解決具體問題的配套政策。”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武漢大勢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先鋒認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比如大勢智慧致力于實景三維數字化重建方面的軟件開發,目前軟件盜版、認證繁多等問題讓人頭疼。

  另一位科技型企業負責人指出,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始人是高校或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方面還存在知識產權劃分等敏感問題,國家應給科研人員“松綁”“放權”。

  “當前我更關注版權和人才問題。”黃先鋒對《中國科學報》說,“沒有真正的知識產權保護,國家科技發展就沒有機會。如果不能讓軟件人才安心坐下來搞研發,只熱衷于到互聯網大廠掙‘快錢’,我們‘卡脖子’的問題還會越來越多。”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副理事長、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院長汪斌認為,《通知》提出的“四科”標準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求偏高。

  “其中,企業科技人員占比大于60%這條就很難達到。”汪斌解釋說,“即便是高校或研究院所,真正進行科學研究的人員也不一定能達到60%,因為還有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人員,還有各類事務性工作要處理。”

  汪斌認為,對企業來說,首先要生存下來,因此營銷、市場、生產等環節必不可少,其中40%的“掙錢人”可能養活不了60%的“花錢人”。因此,要求科技人員占比大于60%“較難實現”。

  讓企業創造應用場景

  “當前,最關鍵的是讓研究院所、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加強科研成果與中小企業需求的對接,讓中小企業創造應用場景。”汪斌補充說,“現在國家每年研發總投入達上萬億元,花了這么多錢,這么多成果不急于轉化落地、不與企業對接就太可惜了。”

  嚴長春認為,支持企業投入研發,后續還需更具體、更“接地氣”的優惠政策。比如,《通知》提出鼓勵各地方探索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或“旋轉門”機制,這些舉措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研發投入上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應進一步加大政府引導基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包容的失敗和容錯機制。”嚴長春說,“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大創新平臺的建設和投入力度,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研發提供便利條件。”

  汪杰同樣認為,一些行業的“底層技術”以前主要靠國家科研力量去突破,現在一些行業領軍企業已逐步參與進來,比如華大基因在基因測序領域的底層技術研發成果,讓整個行業都從中受益。

  不管是通過基金、項目還是其他形式,國家應加大對行業領軍企業的研發支持。

  “政府應做些產業配套或資源整合方面的工作,統籌跨行業、上下游企業,解決產業鏈前后端精準對接問題。”汪杰說,“此外,對一些新興領域、新興技術,應該從法律法規方面保護企業的研發積極性。比如,植物基因編輯、基因育種技術涉及工具開發、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現在不研究,將來可能就會受制于人。但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仍面臨一些界定模糊的問題。應明確‘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解除研發人員的顧慮。”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市場主體中的優質組成部分,在提升創新能力、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65%的專利是中小企業發明的,75%以上的技術創新由中小企業完成,80%以上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轉化開發。

  “因此,我們應該把政策重點放在‘補短板’上,進一步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力度,解決人才、數字轉型、成果應用等方面的問題,‘澆花澆到花根上’。”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說。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