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20-09-29 10:1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為備受關注的全球制造業頭部廠商,富士康近年來正在由傳統制造向“智造”轉型,對外宣傳方面也更加開放主動。
近日,富士康旗下公司工業富聯在深圳園區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數十家媒體走進了富士康的自動化生產線“熄燈工廠”,感受技術給這家企業帶來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巨大改變。
“這是過去30多年來富士康第一次大規模向媒體開放,希望大家能夠了解真實的富士康。對于大眾來說,富士康可能是個傳統的制造企業,但現在我們利用自己積淀的30年制造經驗開始進行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說道。
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從5G到工業互聯網,從工業大數據到人工智能,從精密刀具到半導體,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工業富聯作為富士康轉型的排頭兵和核心載體,一直在不斷地嘗試高門檻、可持續、且利潤較高的技術領域,并與工業制造相結合,不斷地探索智能制造的藍海。不過,外界對富士康科技轉型有頗多質疑,比如“富士康不具有高科技公司的基因”、“轉型比較慢”等。
對此,李軍旗呼吁,要給智能制造多一點時間,核心技術發展需要腳踏實地,急不來。“不能用消費互聯網的模式去做工業互聯網,這樣營造出的加速氛圍是有害的,企業心浮氣躁就會躲避對核心技術的鉆研和掌控,今天躲過去了,明天一旦技術獲得途徑受阻,就會出現‘卡脖子’的問題。”
核心技術突破不能操之過急
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青睞的“熄燈工廠”位于富士康的深圳龍華科技園,《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產線除了微弱的綠色燈光,幾乎采用全自動化制造流程,配備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型設備自動優化系統、智能自我維護系統和智能生產實時狀態監控系統,完全不同于人們對制造工廠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企業的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環境的變化相應帶來行業的變化,制造龍頭富士康也不愿意再把自己禁錮于傳統的代工模式里。“富士康將全力推動智能制造,盡力在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擔任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曾表示。
作為工業富聯的“掌舵者”,李軍旗既是留日博士,也是典型的技術型企業家,他通過近10年的時間研究智能制造后發現,所有的制造業都需要“三硬”:裝備、工具、材料。“三硬打不牢,做智能制造是空的。”李軍旗稱。
李軍旗以口罩為例,今年初的熔噴布設備非常昂貴,一套的價格在1億日元以上,交付期要18個月。同時,原本2萬元人民幣一噸的熔噴布漲到50萬元人民幣一噸還買不到。最終,李軍旗決定自己研發熔噴布設備及熔噴布。如今,口罩量產已經解決了企業的復產復工問題,但李軍旗并不滿意,“做熔噴布熔噴頭孔的直徑,日本最細的是80微米,國內目前只能做到直徑0.2毫米、0.3毫米,主要是因為設備精度不夠,這是超精密加工的問題。”
口罩品質需要落實到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也一樣。李軍旗指出,“沒有核心技術,連個口罩都做不出來,更別說芯片。”
不過,外界顯然有些急躁,對工業富聯的轉型速度存在頗多質疑。從發展方向來看,科技服務是工業富聯希望對外輸入制造能力的重要業務板塊,該板塊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僅2.53億元,占總營收的0.14%,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19年財報顯示,該項業務的毛利率為32.25%,顯著高于毛利率為11.17%的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和毛利率為4.02%的云計算。
李軍旗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是公司的雙輪驅動戰略,但任何一個新的技術,甚至上升到一場革命的技術,都需要有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很多企業不能腳踏實地,只會仰望天空,但核心技術的突破是急不來的,要踏實地一個一個去解決,最終才能真正產生價值。”李軍旗還呼吁,行業不能用消費互聯網的模式去思考工業互聯網,期盼在短時間之內就有爆發式的業務增長。
跨界并購、參股 推進工業互聯網轉型
在探索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的實踐中,李軍旗的做法是,先在工業富聯自己的某個領域嘗試,若能提質、增效、降本、減存,才會逐漸推廣到上下游企業和供應鏈,然后是跨行業、跨場景到其他領域。比如,富士康的Fii Cloud云平臺在內部的實踐效果測算顯示:導入平臺后制造BU效率提升30%,良率提升15%,生產周期縮短18%,庫存周轉天數縮短26%,能耗降低20%。
在改進內部生產效率方面發揮良好作用后,工業富聯希望從內部走向對外賦能。不過,從以往工業急速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現代制造業正面對著嶄新的時代變革與市場挑戰,僅僅通過復制同樣軌跡的路徑是難以應對的,工業富聯也正在改變以往的方法論。
李軍旗分享了他對工業富聯未來發展的思考路徑。“隔行如隔山,進入新行業時,要了解行業特點,但基礎的架構是相同的,例如工廠的傳感器是一樣的,就有可復制的空間。我們從OT開始,從做制造開始,要加的是通訊網絡,我們自己也在做5G、4G,我們缺IT、軟件,就自己培養人,也做投資并購,這就是硬軟整合。從硬的開始,逐漸積累軟的能力,慢慢的,硬軟兩個解決方案就出來了。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圍繞戰略方向的,投資和研發也都是為戰略服務的。”
從今年上半年的動作來看,工業富聯頻繁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夯實自身的“技術壁壘”。今年4月,工業富聯對凌云光技術進行戰略投資,促進雙方在機器視覺及人工智能在未來燈塔工廠的落地研發;7月,工業富聯發布公告稱,公司成為鼎捷軟件的第一大股東,而鼎捷軟件在汽車零部件、裝配制造、IC設計等制造行業有著豐富的軟件實施經驗。
“工業富聯聯合產業伙伴、生態伙伴,共同打造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服務能力,將燈塔工廠等解決方案實現規模化復制,讓每一個企業都能夠實現這種端到端的價值鏈優化,實現高質量的運營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向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遷移,最大程度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工業富聯首席數據官劉宗長對記者說道。
他還介紹稱,工業富聯的咨詢團隊會與企業走完三年到五年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升級,以簽“總包”或者顧問等多種形式介入企業的生產環節,包括供應商的選擇,核心技術的開發等。”目前,公司常駐在嘉興的一個客戶那里的服務人員大概有三四十人。”
展望未來,李軍旗表示,“在工業互聯網這條新道路上,工業富聯絕對會沉住氣發展,明確方向,知道往哪里走以后,踏踏實實解決核心技術,然后用自己去試驗一下,最后就是走出去,改變現在的產業生態。那個時候,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是可以實現的,高附加值也相應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