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25-08-28 16:59 來源:中國電力報
我國碳市場建設正迎來關鍵升級節點。
8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碳市場領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強制減排+自主減排”雙軌并行的碳市場體系。
《意見》提出了“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建設方向,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重要支撐。
業內認為,《意見》的出臺將進一步夯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這兩大市場協同發展的基礎,釋放綠色低碳轉型內生動力。
筑牢制度根基打造“更加有效”的碳市場
《意見》聚焦碳市場的政策工具屬性,通過擴大覆蓋范圍、完善配額管理、創新監管制度及強化規則協同,推動市場效能精準落地。
在覆蓋范圍擴容方面,《意見》明確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覆蓋行業范圍和溫室氣體種類。到202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
配額管理制度是碳市場“有效性”的核心抓手。針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意見》提出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配額機制,科學設定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并明確“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的路徑——2027年將對碳排放總量相對穩定的行業優先實施配額總量控制。同時,穩妥推行“免費+有償”結合的配額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同步建立配額儲備與市場調節機制,平衡市場供需關系,增強市場穩定性與流動性,為碳市場長期健康運行提供支撐。
監管制度創新聚焦“全國統籌、規范整合”?!兑庖姟丰槍μ寂欧艡嘟灰自圏c市場提出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并明確“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該舉措將有效統籌全國碳市場布局,避免地方試點無序發展導致的資源分散,引導各類資源向全國統一碳市場集中,提高碳市場運行效率,促進碳市場從地方分散試點向全國統一、高效市場體系轉變。
規則協同層面,《意見》提出加強全國碳市場與綠電、綠證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協同、制度銜接。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將打通碳減排與能源轉型的銜接通道,為企業提供更多元的減排激勵,促進不同綠色發展政策間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改變以往政策相對獨立的局面,推動形成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
激活市場要素構建“更有活力”的碳市場
為破解當前碳市場交易主體單一、產品有限等問題,《意見》聚焦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從豐富產品、擴展主體、強化監管三方面系統發力。
在交易產品創新上,《意見》明確穩慎推進金融機構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和核證自愿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完善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規范開展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活動,拓展企業碳資產管理渠道。同時以全國碳市場為核心完善碳定價機制,依托價格發現功能為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效的價格信號。
交易主體擴容是活力提升的關鍵。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表示,將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參與強制碳市場交易、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自愿碳市場交易。
此舉將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注入綠色低碳領域,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進一步分析,對企業而言,節能減排并非單純的成本付出,更蘊藏轉型發展的機遇——企業在履行減排責任的同時,可借助碳市場機制將排放抵押轉化為資產,進而獲得資本收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市場活力的釋放需以堅實的風險防控為前提。《意見》從多環節筑牢風險防線,重點強調加強對碳金融活動的監督管理,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做好金融服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對標國際規則建設“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發布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共有36個碳市場處于運行狀態,覆蓋人口超20億。其中,中國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占據重要地位。
為進一步提升中國碳市場的國際影響力,《意見》立足全球氣候治理格局,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中積極推動核證自愿減排量應用,明確提出完善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規則,提高國際認可度,積極服務有關行業企業國際履約和產品碳中和。
這是首次針對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規則在與國際接軌與服務企業國際業務層面提出清晰任務,有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更好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也將促使我國碳市場規則進一步與國際通行標準靠攏。
在國際交流合作層面,《意見》明確兩大核心任務:一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相關碳市場機制規則制定,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公正轉型;二是加強碳市場領域交流合作,推動技術、方法、標準、數據國際互認,打造更多國際性專業服務機構。
對于中國碳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姜培學指出,隨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臨近實施,中國碳市場需加快與國際規則接軌。他呼吁行業各方通過制度設計、方法學創新、金融工具開發和國際合作,形成跨領域合力,共同為中國碳市場高質量發展擘畫路線圖,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貢獻力與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