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9-01-16 17:32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2019年1月10-11日,2018智造百強榜高峰會暨2019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年會在中國科技會堂成功舉辦,本屆年會主題為“智造讓生活更美好”,旨在深入貫徹制造強國戰略,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進新一代智能制造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會由中國創造學會青年委員會秘書長王薈主持開幕式,理事會單位工信部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和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做大會歡迎辭,中國工程院李伯虎、倪光南院士,中國科學院褚君浩、趙淳生院士和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清華大學國家CIMS中心副主任范玉順教授、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衛華集團總裁俞有飛、分享通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志祥和東方國信、宜科電子、元工國際、亞控科技、蔚藍工業等智能制造領域專家、企業家和和中國信息化、中國工業報、光明網等媒體記者300人出席會議。
會議期間華信研究院聯合浪潮集團、衛華集團、華中數控、宜科(天津)電子、元工國際、奇步自動化、大族激光、華中數控、東方國信、亞控科技、安控科技、武漢開目和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中關村標準化協會、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天津市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同濟大學等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倡議成立“智能制造”生態服務聯合體(智造+聯合體),同時為更好的提供知識服務,華信研究院與衛華集團、分享通信集團、亞控科技、元工國際、隆平高科等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且進行了專家委員和理事會成員聘任儀式,以及智造百強榜領軍人物授牌儀式、智能制造優秀服務單位授牌儀式。
工信部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致歡迎辭。他表示,2018年在世界經濟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我國堅定不移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通過全面實施智能制造工程以及管理體系推廣,我國制造業智能化特征日趨明顯,智能制造工程全面實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持續深化,工業互聯網提速發展,創新發展的成績可圈可點。
劉九如表示,百人會成立三年來,在推進制造強國戰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績,未來,百人會要切實推進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實體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組織業內以院士專家為指導,科研機構和實體企業緊密配合、充分協作的“智能制造生態服務聯合體”,立足調查研究,匯聚“政產學研用介金服”各界專家出版《智能制造探索與實踐》系列叢書,針對智能制造新模式新生態的蓬勃發展,搭建技術交流和智能人才培養的知識服務平臺,為地方政府、產業園區提供產業規劃服務,為智能制造領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解決方案,為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培養提供知識服務及課程內容,助力智能制造創新發展。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在致辭中表示,智能制造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
第一,智能制造涉及面非常多,涉及的廠商非常多,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智能制造的切入點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首先上云上平臺,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途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路徑。
第二,軟件定義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需要繁榮的軟件產業支撐,智能制造戰略也一定能夠推動帶動國家軟件產業的大發展,新時代要有新特征,比如開源、云源生、自主可控、平臺化、生態化等等。
第三,智能制造是個生態系統,營造可持續的智能制造生態圈,需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全社會共同參與。由華信研究院、浪潮集團、衛華集團、隆平高科、同濟大學等單位共同成立智能制造綜合服務聯合體,就是秉承開放的心態,吸引各界有識之士和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共同為制造強國貢獻力量。
王興山同時強調,浪潮集團正在全力實施云計算戰略3.0,努力成為成為平臺生態型企業,成為“云+數”新型互聯網企業,加強生態建設是浪潮3.0戰略的主要內容,浪潮期待與各位合作伙伴一起開拓,并共享合作成果。
在開幕式報告環節,數位院士專家圍繞“推進強國戰略,新一代智能制造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分別作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李伯虎發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領下的智造制造初步實踐》的報告。
李伯虎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內涵技術特征與重點任務,它初步定義基于新的信息環境、新技術和新的發展目標的人工智能,新的信息環境包括新互聯網、移動設備,網絡社區,傳感器網絡等。其主要的內涵趨勢是多方面的,第一個是數據驅動下深度強化學習智能。第二個基于網絡的群體智能。第三個人機和腦機交互的技術導向混合智能。第四個跨媒體推理智能。第五個自主智能無人系統。
他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領下的智能制造系統是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一種智能制造系統,目前還是正在發展的制造新模式、手段和業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倪光南發表了《迎接開源芯片新潮流》的報告。
倪光南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芯片設計,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公司可以做很多事,軟件硬件都可以做創新。他希望中國在芯片上的話語權能夠擴大,從而讓中國作為主導者。
開幕式期間,還舉行了專家委員和理事會成員聘任儀式,以及智造百強榜領軍人物授牌儀式、智能制造優秀服務單位授牌儀式。
華信研究院聯合浪潮集團、衛華集團、華中數控、宜科(天津)電子、元工國際、奇步自動化、大族激光、華中數控、東方國信、亞控科技、安控科技、武漢開目和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中關村標準化協會、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天津市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同濟大學等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倡議成立“智能制造”生態服務聯合體(智造+聯合體),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大超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淳生、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國家部委副秘書長范恒山、馬鞍山慈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文勝、清華大學教授、博導、清華大學系統集成研究所所長范玉順、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副會長張彥國共同見證。
在主題論壇環節,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發表了《產業經濟與智能制造》的主題演講。
范恒山提出了五個觀點:
第一,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產業的優化升級或現代化,但產業的現代化不等于經濟體系的現代化。
第二,在推進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要走出兩個認識誤區。
第三,推進產業發展要在突出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增創超前優勢,并形成盡可能高的競爭優勢。
第四,超常運作搶占領智能制造的制高點。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核心,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而智能制造是現代制造業的標志性內容。
第五,把人的信用與責任作為智能制造的一個關鍵元素融入其中。
清華大學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系統集成研究所所長范玉順教授發表了《知識服務與智能旅游平臺》的主題演講。
范玉順指出,服務的互聯就要把各種各樣的服務組織起來,才能解決問題,這樣就構成了服務生態。在他看來,服務要會演化,其中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服務之間組合的稀疏關系。他介紹了自己創建的北京智能旅游平臺,包含了四個功能:北京景點知識地圖、景點排名、提供服務組合、周邊景點。
在下午的專題論壇,百人會榮譽會員專家委委員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衛華集團董事長俞有飛先后上臺致辭。
600
石勇認為,未來智能智造發展一方面要解決大規模個性化的定制需求,另外一方面要形成生態、系統,設備要能夠進入工業互聯網。有了智能制造以后,“智造”可以實現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同時還能滿足移動化的趨勢。他表示,智能制造是未來發展大的趨勢,也是我們現在緊跟世界先進制造業的步伐,構建競爭的優勢。
俞有飛表示,中美貿易戰因素有很多,最關鍵的就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如果這個計劃實現了,美國和歐洲就沒有生意了。他指出,技術的發展要重視民間力量。
專題論壇第一篇章圍繞“智能制造升級示范培育之路”主題展開。第一位上場的嘉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淳生,他發表了《超聲電機在高端裝備和機器人行業的應用》主題演講。
趙淳生指出,超聲電機主要依靠電子效應和逆壓電效應,傳統電機是靠電磁效應,兩者結構是不一樣的。超聲電機的響應很快,利用快速運轉以及反轉、正轉、非零側向力、北斗控制旋轉速度,達到最后對目標的精確打擊。。
浪潮集團供應鏈與制造產品部總經理焦學瑞發表了《深化“智造+ ”,構建智慧企業》的主題演講。
焦學瑞表示,“智造”企業也面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機遇,人機物融合趨勢正在形成,而浪潮承擔了科技部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主要面對智能制造軟件自動構造,正在幫助更多的企業進入數字化轉型新歷程。在解決方案上分了五層:最底層在智能制造,首先設備得是智能的;然后是邊緣智能,這里面包括IOT,有數據采集、協議轉換;第三個是運營管理層,再往上走就是協同商務層,最終形成大數據中心。
北京元工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董孝虎發表了《智能制造平臺賦能升級之路----智慧MES智造未來》的主題演講。
董孝虎介紹了元工國際的三大平臺和四大系統。他指出,MES在國內來說相對功能是比較全的,不單單支持流水線制造、現場物流,還有質量的管控,還有現場工藝,可以分成三個大板塊,流水線制造、純離散制造、項目型制造。
光環云高級架構師馬立剛發表了《云計算助力智能制造產業升級》的主題演講。
馬立剛從公有云的角度闡述如何幫助智能制造企業來更好做一次產業的升級。把信息化系統遷移到公有云上可以按需定制,節約成本,利用公有云可以節約人力或者是物力的成本,這是幫助制造業解決問題的一個點。所以,往公有云遷移整體信息系統業務,會使整體客戶方案投入會越來越降低,對整體信息化運營成本也會越來越低,使得制造業企業會有一個可持續的發展。
專題論壇第二篇章是以“智能經濟創新融合發展之路”為主題。北京東方國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金風明發表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創新應用》的主題演講。
金風明提到,他們有自己的東方國信行云MPP數據倉庫,滿足目前海量數據存儲的分析,并且可以數據建模,把很多傳統二維的建模進行封裝,再結合需求快速抓住這個進行實際的應用。他表示,工業SAAS主要是跨行業、跨領域,煉鐵、封裝,行業研發設計全生命周期,他們現在在企業實際布局的時候要著重為企業考慮他整個上線之后的安全問題。
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許仰曾發表了《液壓傳動的智能閥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探索》的主題演講。
許仰曾指出,對今天工業4.0工業革命來說,怎么面對基層,這是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要解決的是智能元件。他認為,這個行業的未來前景很明確,就是要做高端液壓,這個要靠工業4.0,要做四件事情,一是智能生產,二是智能工廠,三是智能元件,四是智能服務。他表示,現在行業要改變,核心關鍵是企業家,沒有企業家下邊的工程技術人員積極性再高和專家積極性再大只能變成文章,變不成產品。
六方云售前方案及交付部總經理、資深安全專家劉蘇發表了《中國智造之安全構想》的主題演講。
劉蘇認為,工業做智能互聯網銜接必須要寫好安全問題,安全是實際發展的保障,也是大勢所趨。而目前的風險來源很多,比如網絡病毒、惡意代碼的侵入,HMI系統的漏洞,移動介質的病毒和泄密以及運維人員的風險。他提到,全面互聯的智能制造,工業與辦公網絡云中心會更廣泛的互聯,這樣造成產生的危害會大面積擴散,這是一系列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之后他介紹了一系列關于工業互聯網完全問題的解決方法。
中國工業技術軟件化產業聯盟零部件專委會主任、聯合智造首席專家路東發表了《采用工廠大腦進行知識學習和人工智能管控過程》的主題演講。
路東表示,物聯網時代的基礎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推動社會發展,概括為第一個是軟件集成技術。第二個是數據必須要自由流動。第三個是知識要自動學習,第四個是人工智能的應用。第五個是萬物互聯。他指出,今天的智能制造必須要給工廠裝上大腦,讓工廠大腦來學習工廠里的所有工業知識。他認為,物聯網時代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消除信息孤島,軟件正在走向集成應用。系統集成就是把產品、過程、設備再集成一個完整的拼圖,這就是4.0的最高境界。智能制造是工業技術軟件化,軟件技術集成化,集成軟件行業化,必須開發每一個行業的數字模型,只有具有了行業知識的數據模型才能夠實現行業的人工大腦管控。
亞洲區塊鏈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柏琿發表了《新加坡國家人才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淺析》的主題演講。
陳柏暉表示,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國,但是創造了很多榮譽,其關鍵在于他從建國開始就樹立了人才立國,人才治國的戰略。新加坡常說的一句話教育和國防一樣重要。精英教育背后是殘酷的分流。新加坡的人才戰略除了精英戰略之外第二個是搶人才。另外,新加坡專門推出一個機構叫做聯系新加坡,專門吸引全世界的人到新加坡工作、生活,最終的目標是促進經濟發展。
在專家對話環節,衛華集團總裁俞有飛、科工網董事長王長懷、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教授張貝克、合肥首席信息官協會會長宋讜、 奇步自動化控制設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陳希軍圍繞“智能人才培養之路”主題展開對話,長沙工控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余德泉擔任主持人。
俞有飛認為,中國在智能制造的方面首先是人才問題。在智能制造,第一個是屬于理論研究范圍的人才,第二個屬于實踐型人才。
王長懷表示,在智能制造這一塊技術發展比較快需要綜合性的人才,從價值認知相對來說不要過多的片面,要綜合性,多維度的認知,這是未來的人才需求。
大會的最后一個環節是頒獎慶典,分別頒發了創新人物頒獎、智能制造優秀供應商、智能制造示范培育 30 強、優秀服務機構獎。
大會專家一致認為,經過40年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實施和我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們要充分把握和運用好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等帶來的新機遇,扎實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不斷通過創新完善提升企業競爭能力。
與會嘉賓充分認識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術變革、提升產業鏈條是行業共同進步的基礎,聚焦重點、創新機制、把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鞏固現有成果,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努力建設制造強國是行業發展的最終目標。
本次大會是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舉辦的第三屆年會,4位院士、數位國際知名專家、百余位企業家代表和來自各地關注智能制造的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媒體代表共300余人出席大會,在線直播觀眾7000多人同時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