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8-04-08 11:04 來源:上海證券報
未來3年,我國將建成10個左右能支撐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的企業級平臺,培育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工業APP,相應地有30萬家企業能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研發設計、制造、運營管理等業務,由此初步形成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為此,需不斷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資源出租、服務提供、產融合作等手段,最大限度拓展其盈利空間,在實現長期可持續運營的基礎上,綿延釋放與擴展平臺的牽引、聚集與協作等服務勢能。
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新的“風口”
在新近推出的《廣東省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方案》中,廣東計劃到2020年培育形成20家具備較強實力、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200家技術和模式領先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并帶動20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若不出意外,將會有更多的省份積極跟進。畢竟,推動“發展工業互聯網”這一重要國家戰略的落地,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探索與先行。
在由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系統構成的工業互聯網中,平臺處于核心位置。據咨詢機構IoT Analytics的統計,目前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超過150個,通過平臺接入的機器設備數量達26億件,到2021年將超過100億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5%,預計屆時工業互聯網有望產生高達32.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占比升到46%,成為最重要的全球性產業。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工業互聯網平臺從不同角度可區分為不同類型。按構建主體分,可分為國家級、區域級和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三種平臺結構中以企業平臺為主體;按開放程度分,可分為內部服務平臺和外向服務平臺,前者一般由企業創建且服務與響應范圍也僅限企業內部,后者往往為第三方構建,可面向市場輸出資源與方案;按功能劃分,可分為混合型平臺與專業型平臺,前者如智能制造平臺,后者如大數據平臺等。此外,工業互聯網平臺也有規模大小之別,從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服務的半徑與功能的延展。同時,所有的工業互聯網核心平臺也離不開試驗驗證、安全測試等應用型平臺的支持。
面向制造業并重塑當前制造業數字化基礎,進而牽引制造業朝著智能化的方向躍進,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使命所在。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制造企業能夠快速完成對資源的整合,并及時響應市場,實現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制;而在實現工藝與流程優化的同時,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數據集成應用,制造企業還可以形成基于數據分析與反饋的設備維護與事故風險預警能力,實現企業生產與運營管理的智能決策和深度優化。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供給,制造企業也能有效獲取外部資源與方案,成功降低研發設計以及要素開采成本,在充分利用外部賦能的基礎上,放大生產過程的網絡協同與泛在制造效應。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而言,由于搭建內部互聯網平臺的匹配能力有限,若能利用第三方平臺,就更能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智能化響應能力方面“彎道超車”,獲取事半功倍的市場效果。
由于我國不少工業制造設備老化陳舊,每個信息設備如同孤島相互隔離,自身的數據采集非常不易,急需像工業互聯網平臺這樣的新型載體來承擔連接功能。但同時需要面對的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起步較晚,不僅工業控制系統、高端工業軟件等產業基礎薄弱,平臺數據采集、開發工具、應用服務等核心技術缺失,而且缺乏第三方開發群體,工業APP數量與工業用戶數量的雙向迭代和良性發展不夠充分,且缺乏龍頭企業,未能形成資源匯聚效應。雖然目前出現了像海爾、三一等典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但普遍特征是開放性不夠,共享關聯作用不強,綜合輻射能力非常有限,有些平臺也僅停留在銷售端,面向制造企業生產端、產品端以及管理端的服務平臺并不多,功能延展性還有待提升。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全球體量最大的互聯網產業,以及最全的信息通信業態。同時,頂層設計上有“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兩大國家級戰略做支撐,而且在工業互聯網體系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自身框架與標準,也產生了匯聚政產學研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短短兩年內聚集了50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更可喜的是,僅去年工業互聯網平臺相關融資事件就超過170起,融資額約200億元。鑒于此,從今年開始的未來3年,我國將建成10個左右能支撐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的企業級平臺,培育出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相應地有30萬家企業能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業務,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由此也初步形成。以此為基礎,到2025年,我國將形成3至5個達到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且再用10年建成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屆時撐托起的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1.3萬億元。
瞄準既定目標,需要國家以大力度與長周期的持續財力投入支持在數據集成、平臺管理、開發工具、微服務框架、建模分析等關鍵技術的瓶頸突破,以形成有效支撐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為了改變多部門碎片化的支持方式,還應從國家層面選擇行業支持的重點,每個點位集中力量支持構建一至兩個現象級企業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像廣東那樣通過設立工業互聯網專項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聚力構造區域性的規模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此外,作為一種基本的政策訴求,在平臺發展方向上,通過企業主導、市場選擇、動態調整的方式,形成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最大限度地釋放出平臺互聯互通以及資源匯聚共享與要素共融共用等功能。
必須強調的是,任何平臺只有彰顯強大的聚合與輻射能力才有存在的商業價值。為此,一方面要注重構建平臺應用生態,支持平臺企業面向不同行業和場景提供應用服務,同時通過開放平臺功能與數據、提供開發環境與工具等方式,廣泛匯聚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形成集體開發、合作創新的研發機制與良性互動模式。另一方面,也需借助財政稅收手段牽引更多中小企業積極進入與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鼓勵中小企業開放專業知識、設計創意、制造能力,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提升社會制造資源配置效率。此外,還應不斷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資源出租、服務提供、產融合作等手段,最大限度拓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盈利空間,在實現其長期可持續運營的基礎上,綿延釋放與擴展平臺的牽引、聚集與協作等服務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