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8-01-16 09:05 來源:南方日報
“20年間我多次來到佛山,如果說20年前的佛山與其他城市沒有太大不同,現在的佛山則已經大不一樣。”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說。
1月14日,為期1天半的2018中國制造論壇在佛山閉幕。論壇期間,包括朱森第、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等30多位專家和全球各地逾1000多名企業家齊聚一堂,以佛山為樣本,共論全球制造業變局下的新產業革命。
依靠草根經濟、民營經濟崛起的佛山,被多位與會專家認為是觀察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坐標。而作為一個發展的樣本,佛山制造業面臨著全新的發展環境。
低廉要素成本帶來的比較優勢已然消減,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產業正在加速與制造業結合。“佛山制造業的未來,在于對潛在需求作出積極的反應。”周其仁認為,包括利迅達、美的集團等已經在滿足潛在需求上作出了很好的探索。
企業主動深挖需求以外,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張燕生認為:“過去三十年佛山優勢是低成本,未來三十年優勢要變成走出去。”
這既對全球制造業未來的紅利演變與機會尋找進行了研判,也試圖為佛山制造業構筑新型競爭力指明方向。
“這是佛山一次學習機會,希望通過論壇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創新思路和智力支撐。”佛山市市長朱偉說道。
觀察中國制造業
佛山探索具樣本意義
“20年間我多次來到佛山,如果說20年前的佛山與其他城市沒有太大不同,現在的佛山則已經大不一樣。”朱森第表示,佛山已成為觀察中國制造業坐標點之一。
這一方面體現在制造業對于佛山本身的發展意義。
數據顯示,2016年佛山市工業總產值為2.2萬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居第六位。同時,與蘇州、無錫、青島、保定、洛陽等10個全國制造業較強的城市進行比較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凸顯制造業對于佛山的重要作用。
從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等指標來看,佛山在11座城市中的排名都較為靠前,其中,制造業占到佛山經濟總量的60%,制造業產業的門類較為齊全,在比較樣本中,這樣的結構也較為少見。
“可以說,佛山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朱森第說道。張燕生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這背后在于佛山制造業的發展靠的是市場,民營經濟、草根經濟。
他對佛山過去發展歷程進行解析。早年佛山以“三來一補”賺取到市場經濟的“第一桶金”,但佛山并沒有滿足于代工,而是通過建立自主的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等方式發展起來。
“佛山過去發展30多年的輝煌成績,靠的就是草根經濟。”張燕生認為,這意味著,佛山能夠做到的,中國其他地方也能夠做到,彰顯佛山的樣本意義。
另一方面,佛山制造業也在持續不斷地探索新發展變局下的樣本。
“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遇到‘成本詛咒’問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表示,制造業成本在達到最低點時,利潤會達到最高點,但在這之后,隨著規模的進一步加大,會帶來管理等成本的上漲。
要破解“成本詛咒”問題。他認為需要對潛在的需求做積極的回應,而佛山不少企業已經有很好的探索。
比如像佛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早年在從事不銹鋼產業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客戶都遭遇招工的問題,為此其一躍進入到機器人行業,并且抓住“中間需求”,即機器人集成,并逐步發展為國內領先的機器人企業。
“對原來不是我的事,他在意了,就開發出新的機會。”周其仁說道。
新技術崛起
AI、大數據積累新產業勢能
當前,全球制造業變局正處于劇烈的重塑中,成為大會關注熱點。
美國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推動智能感知控制等三大核心技術突破,以實現制造業再回流;德國以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為重點,重塑新制造業體系……
“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由過去以產品為中心變為以客戶為中心;企業內部,個性化需求帶來生產流程改造的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譚建榮表示,這倒逼制造業與新科技進行更緊密融合,從變革中尋找新機遇。
“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3D打印等新技術為引領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興起。傳統的產業知識、技能可以通過這些新技術實現迅速積累和傳播,這為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說。
在這股新技術紅利的影響下,中國開始涌現眾多的新業態和中小創新主體。他們在全球新產業科技革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最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國企業將是重要參與者。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參展企業中,中國中小企業占了很大比重。這些企業在人工駕駛、半導體技術等人工智能產業價值鏈上活躍探索。”漢德工業4.0基金創始人、原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行執行主席蔡洪平說。
在佛山,一批新興業態同樣為這座傳統制造業大市積蓄著新的產業勢能。據蔡洪平介紹,在不少高端產業需要的、依賴傳感和網絡技術的人機協作機器人領域,已有很多佛山企業在進行攻關,有望為佛山制造業打造新競爭力。
同時,一批傳統制造業企業也通過擁抱新技術,建立差異化優勢。美的通過并購庫卡,從家電企業向智能方案解決商轉型。“我們還專門建立大數據、軟件公司,為制造業提供端到端供應鏈解決方案和軟件解決方案,東方航空、上海電器、比亞迪等都是我們的客戶。”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說。
新產業技術革命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則是逐漸讓小批量定制化的生產成為主流。位于佛山的唯尚集團正是從這股個性化定制潮流中崛起的代表之一。
“工業4.0的一大目的就是個性化生產,滿足消費需求的升級。我們做家居定制,每天生產線上大概有7000個訂單,每天生產50萬片完全不同的板件,上百個花色品種,每塊板上孔的數量、位置都不同。”維尚集團董事長李連柱說。
走出去是必修課
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找準位置
“世界在變,要素供應在變,市場需求在變;我們處在信息、技術更迭極其快速的時代,怎么做選擇?”周其仁的發問正是所有企業家共同的疑問。他對此給出的答案是:持續建設企業反應能力,搜尋新技術、研發新技術、關注科技新應用、關心科學新進展。
在論壇現場,圍繞哪些新技術、產業領域值得佛山重點投入與發展,創新的路徑又如何,多位專家也提供了建議。而這些建議蘊含的關于制造業變革趨勢的思考與創新方法,對制造業革新突破具備啟示意義。
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分支之一,機器人產業的風口價值要得到更好發揮、中外技術積累差距需進一步縮小,是產學界的共識。
“中國要深挖人機協作和服務機器人的紅利,以此實現彎道超車。這類機器人不依賴減速器,而是靠傳感、網絡、數據、智能技術,且需要廣闊應用市場。這些正是中國優勢。”蔡洪平表示。
他因此建議佛山企業關注3C、醫藥等對人機協作機器人需求較大的產業和市場剛性需求。“可以先從低端做起,并加強此類機器人的現場設計和應用設計。”
除了機器人等硬件裝備,軟件系統能力的建設也應被更多企業提上議程。“發展智能制造和工業4.0,沒有軟件的驅動,機器人就如同‘植物人’。企業要加大對軟件尤其是工業軟件的投資。”李連柱表示。
打造技術競爭力、練好創新發展內功的同時,企業還要以宏觀戰略眼光進行全球市場布局,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找準有利位置。
“隨著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制造業會向消費地集聚,以后美國買的鞋子可能也是美國產的。因此企業要加快全球化的步伐,投資和產業轉移不僅要關注發展中國家,也應重視發達國家和地區。”許召元說。
此外,以新思維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也是企業可以大有所為的策略。張燕生認為,企業一定要抱團走出去,以集群或是產業鏈上下游形式出海,一方面和海外當地企業進行產業協同合作,另一方面同美日歐跨國公司共同開辟第三方市場合作。
“過去三十年佛山優勢是低成本,未來三十年優勢要變成走出去。”張燕生說道。
周其仁剖析七個佛山企業案例,暢談制造業發展未來:
對潛在需求作出更積極反應
“今天新的情況是什么?明顯的需求都滿足了,潛在的需求正在源源不斷地產生,這中間永遠有企業家不可替代的職能。”周其仁說。1月14日,在2018中國制造論壇現場,周其仁以“對潛在需求作出更積極的反應是佛山制造業未來”為主題作演講。
難以躲避的“成本詛咒”
以美國曾經輝煌一時的鋼鐵行業為例,周其仁提出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遇到“成本詛咒”的問題。
他表示,成本曲線從側面看就像一個碗,所有的成本降低以后還是會升起來。通過規模效應,把成本攤薄后,成本達到最低點時,利潤會達到最高點。但是達到最優點后,成本就會上升,因為達到一定的規模,管理等成本會更高。
“要對付‘成本詛咒’問題,就要不斷推出新的成本曲線,用同樣的代價,生產更大的價值。”周其仁表示,在當前信息技術極其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否讓成本曲線抵抗住“詛咒”,關鍵在于對新產品、新技術進行選擇,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會把潛在需求開發出來,把潛在用戶變成客戶。
“佛山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看家本領其實是在滿足客戶的要求。”周其仁表示,過去的需求是很明顯,所以需要敢為人先去滿足明顯的需求,現在的明顯需求已經被滿足了,很多潛在的需求正在形成。
論壇現場,周其仁提及7家佛山企業案例,包括海天、飛魚、利迅達、東方麥田、精藝金屬、中國聯塑和美的。
佛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從不銹鋼領域切入到機器人行業,是基于看到客戶招工難的痛點,而聯塑把一個小管道做出大生意,靠的是不斷拓寬產品應用場景。周其仁認為,他們的共同點都在于,敏銳把握住客戶潛在需求。
靠近市場組織資源配置
“廣東精藝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非常有意思,他是把對手當客戶的。”周其仁介紹,精益金屬不僅替空調機的廠商研發關鍵部件,還把自己研發的新設備賣給其他制銅企業。周其仁借此提出,商業活動永遠會有更高的境界,只要用心去研究和琢磨,就不會被成本曲線打垮。
“方洪波在美的上任后,主動在全國退掉六七千畝地,把資金回流后作為研發資金,并主動砍掉低附加值產品。”以美的為例,周其仁進一步闡述為了滿足潛在的需求,還需要企業家能夠靈敏地做出反應。
“一條生產線就是一支隊伍,企業家的‘戰區’就是靠近消費者的那個靈敏點,一旦發現‘戰機’及時捕捉,所有資源聚焦后迅速形成作戰能力,這樣才能迅速打開市場。”周其仁建議,珠三角許多產業靠慣性在支配,要學美的當斷則斷,在公司的組織上也要靠近市場來組織所有資源配置。
“技術如果不能去滿足需求,就成了純粹的人類智力的表演。”回歸到對新產品、新技術如何選擇的問題,周其仁強調,企業家不是發明家,不能為技術而技術,為新而新,而應該為潛在的客戶搜索新技術,解決用戶需求問題。如果現有的技術沒有,就要組織研發,真正讓創新落地。
“創新是一個長鏈條,要有科學家、天才、技術狂人、黑客、創客等各種角色,但是歸根結底離不開企業家,因為如果沒有企業家,眼花繚亂的技術最后不能變成產品。”周其仁說。
對于佛山的未來,周其仁認為需要一頭向潛在需求深挖,另一頭為了滿足需求,改善企業組織,加強企業響應能力等,而企業家永遠是在這中間發揮作用。
■聲音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
佛山是觀察中國制造業坐標之一
制造業在佛山具有重要的地位,佛山是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綜合改革試點,可以說佛山是觀察中國制造業坐標點之一,佛山現在的轉型和變革正在進行破曉之旅。觀察佛山可為中國制造2025的深化提供有力的探索路徑。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張燕生:
佛山可建立跨境的創新體系
佛山過去35年的輝煌靠的是工業。當下佛山已經進入到創新驅動階段,但是我們的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佛山的未來要實現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怎么使制造業、工業加大創新投入的強度,怎么提高創新產出和發明專利申請的增長效率,這對佛山未來的轉型很重要。
佛山經濟面臨著從“養孩子”到“領孩子”的轉變,發展內生性增長因素,佛山人喊出的口號是對標德國、對標歐洲,怎么對標?
這需要佛山建立起一個跨境的創新體系,用好全球創新人才、創新資源、創新要素。佛山把德國大眾引入佛山,讓民營企業可以就近觀察德國全球跨國公司如何管理、如何配套、如何創新、如何銷售,是個好的探索。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以效率驅動建立新成本優勢
目前,隱形成本都在顯著上升。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們必須要尋找新的模式,尋找新的盈利能力。
轉型方向之一就是保持成本優勢,這一策略的根本是要以效率驅動建立新成本優勢,但要注意效率驅動并不是簡單的“機器代人”“無人工廠”,而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同時,通過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建立差異化能力,也是轉型的一大重點。此外,企業還要進行產業間轉型升級,也就是進入新的產業很重要。
維尚集團董事長李連柱:
工業4.0促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10年前中國的家居行業已開始遭遇同質化嚴重、價格戰等問題。那時候我們開始采取和和傳統家居廠完全不同的策略。傳統的模式是工廠生產什么,消費者購買什么;而維尚的做法是,消費者想要什么,我們就定制什么。
“中國制造2025”整個體系當中,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我認為工業4.0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企業大規模生產個性化的產品。
個性化定制中,軟件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在發展智能制造、工業4.0時,如果沒有軟件,買再貴、再先進的機器人都無濟于事。企業要舍得在信息系統、軟件上投資。除了軟件,佛山企業還要加強服務思維,利用掌握的數據為客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