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7-06-01 10:29 來源:新浪財經
北京時間31日CNBC稱,中國制造的產品可能很快變成“中國在美制造”的產品,是的,你沒看錯。
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中國已不再是廉價的制造業基地,成本上升正迫使制造商們尋找新的國家生產他們的產品。
美國可能不是所有行業優先考慮的地方,但一些制造商正重新審視這個國家,包括很多中國的制造商們。在特朗普總統提出降低企業稅后,可能有更多的企業前來考察。
亞太交流與合作基金會副主席肖武男對CNBC表示:“我們希望在美國投資的原因不僅是特朗普政府鼓勵這樣做。美國對于吸引(中國人)投資有著天然的優勢。”
為什么要來美國?
1. 成本優勢
幫助中國企業尋找在美潛在投資地點的美國各州駐華協會(CASIC)會長林新偉(John Ling)表示:“在我幫助落地美國的每個項目中,如果我沒有提供他們可以降低成本的證據,那么我做成交易的機會幾乎是零。成本是推動這一切的關鍵。”
美國工人的工資相對于中國同行要高出很多,但即便如此,在將成本作為一個整體計算時,美國仍可能具有優勢。
對于總部位于杭州的紡織品制造商科爾集團(Keer Group)來說,美國工人的工資比中國工人平均高出一倍。但總體而言,在美國生產的成本仍然遠低于中國。
該公司總裁朱善慶表示:“在美國,土地、電力和棉花都便宜得多。我的每噸紡織品的生產成本要低25%。”
他還表示,過去10年大部分時間里,他在中國的企業的工資平均每年增長30%。他已承諾投資2.20億美元,在南卡羅來納州建設和擴大一座工廠,并計劃最終將整個企業搬到美國。在今年年底前,他計劃在美國雇傭超過500名員工。
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將企業稅降低至15%。朱善慶表示:“如果特朗普將企業稅削減哪怕5%,那些幾年前離開美國的企業也會回來。”
2. 穩定的商業環境
與很多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中國幾十年來對于制造業一直是一個穩定的市場。不過,美國也有一些賣點,比如更好的空氣、更安全的食品、更直接的融資途徑,以及更放任的政府等等。
3.接近美國消費者
隨著中國企業發展壯大并擴大他們在海外市場的足跡,很多企業將目光瞄準美國市場。
廣汽集團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正著眼美國市場,考慮與一家美國汽車制造商合作,甚至有朝一日在美國建設自己的工廠。
廣汽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郁俊對CNBC表示:“如果我們在美國市場能夠取得成功,我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成功,”并補充稱,在美國擁有工廠使得一家制造商能夠更靈活地對客戶需求作出反應。
美國各州駐華協會的林新偉解釋道:“無論經濟好壞,美國對全球任何企業來說仍是頭號市場。因此,你自然希望更靠近你的客戶所在地。”
誰會來美國?
資本密集型企業是一定的。
林新偉表示,所有企業都有興趣在美國開店,但最適合的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例如紡織、化工、造紙、包裝和汽車零部件等。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去年就投資6億美元在俄亥俄州開設了一座工廠。
但勞動密集型企業就不會那么積極。
KTC是由奧地利人開設的一家總部設在中國的服裝代工廠,主要向歐洲和美國市場出口運動服。該公司董事總經理杰拉爾德-弗拉茨(Gerhard Flatz)表示,其所在的行業嚴重依賴勞動力,而美國的人工成本仍遠高于中國,此外還有其他短時間內無法讓成本降低的因素。
與此同時,他對CNBC表示,美國工人現在不具備中國工人過去多年來發展的技能。
是什么阻止他們來美國?
1.技術短缺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意味著其擁有積累了數十年經驗的人才,而美國已經流失了這樣的人才。
科爾集團的朱善慶表示:“我們在美國面臨壓力,因為我們無法找到技術工人。大部分人此前從未在這個領域工作過。”
2.簽證問題
為幫助培訓美國工人,中國一些制造商希望將自己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帶到美國,但在簽證方面遇到了麻煩。朱善慶表示:“我們的技術人員無法獲得來美國的簽證。我們需要他們,但很多人被拒簽。我們正面臨新的挑戰。”
3.供應鏈
KTC的弗拉茨表示,除了缺少技術工人以外,對于有些行業來說,必須將整個供應鏈也遷到美國。他表示:“如果沒有中國這樣的生態系統,我們這些服裝制造商沒有人會遷往美國。”
中國制造業資深人士解釋道,美國必須做中國幾十年前所做的事情:建立經濟區,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以及財政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