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6-12-16 14:20 來源:C114
當前,全球數字化革命正在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正孕育興起。而在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的互相協同正變得日益重要。
其中,作為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臺,邊緣計算能夠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敏捷聯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為了促進邊緣計算產業快速、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爾公司、ARM和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倡議發起的“邊緣計算產業聯盟”近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對此,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副理事長、華為網絡研發部總裁劉少偉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時呼吁產業鏈各方攜手合作,共贏邊緣計算產業機遇。
云計算和邊緣計算一個都不能少
縱觀全球新一輪的數字化轉型浪潮,其顯著特點就是將“物”納入智能互聯,借助OT(Operation Technology)與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術的深度協作與融合,大幅提升行業自動化水平,滿足用戶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需求,推動從產品向服務運營全生命周期轉型,觸發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創新,并對價值鏈、供應鏈及生態系統帶來長遠深刻的影響。
隨著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我們正迎來一個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并將帶領我們進入智能社會。其中,終端將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網絡是萬物互聯的神經,而云則是萬物智能的數字化大腦。
不過,在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如果單純依賴于云計算,就必須保證端和云之間絕對的無縫聯接,這將給云端帶來可怕的巨大壓力。例如,在智能制造或其他行業的作業現場,會實時產生大量現場數據,從業務實時性要求和廣域帶寬成本的角度來考慮,這些數據并不是全部都傳送至云端,而是優先在本地進行實時分析處理,只有優化或聚合后的非實時數據才會傳送到云端;并且在多數情況下,物聯設備也不會直接和云端建立聯接,因為百萬乃至千萬級的聯接數量對云計算平臺的處理消耗太大。
而通過將邊緣計算作為統一的聯接、計算、存儲和應用平臺,能夠滿足業務實時性,同時能夠簡化邊緣和云的集成,還可以降低廣域網絡和云計算平臺的開銷與成本。以車聯網為例,通過記錄車輛所有部件每時每刻的運轉狀態,一輛車每秒可產生高達1GB甚至更大量的數據,僅僅依靠無線網絡和云,顯然無法滿足實時傳輸與計算的要求,而利用邊緣計算則能夠在端進行實時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可見,行業數字化轉型,需要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的互相協同:云計算聚焦非實時、長周期數據的大數據分析,能夠在周期性維護、業務決策支撐等領域發揮其特長;邊緣計算則聚焦實時、短周期數據的分析,能更好地支撐本地業務的實時智能化處理。
網絡邊緣側面臨巨大挑戰
根據華為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預測,到2025年全球網絡聯接數將達到1000億,增長幅度超過10倍。未來超過5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邊緣網絡將面臨極大的挑戰:一是聯接的海量與異構挑戰。當前,傳感側存在大量的專有通信技術和協議,這種多樣性和異構性不但存在于特定行業內,更存在于不同行業間。伴隨傳感側聯接設備數量和種類的劇增,邊緣網絡的兼容性和靈活擴展性面臨巨大挑戰。
二是業務的實時性挑戰。對實時性要求高的領域,例如在生產控制領域,業務控制時延必須小于10ms甚至更低,如果數據分析和控制邏輯全部在云端實現,難以滿足業務的實時性要求。
三是業務的智能性挑戰。隨著業務流程優化、運維自動化以及業務創新、業務智能化成為趨勢,未來超過50%數據在網絡邊緣側處理,邊緣側智能將帶來更顯著的效率與成本優勢。
四是數據的優化挑戰。來自設備、應用的數據需要互聯和聚合,而不同廠商使用不同的技術標準,跨廠商的互操作是巨大挑戰。
五是安全和隱私保護挑戰。網絡邊緣側由于更貼近萬物互聯的設備,訪問控制與威脅防護的廣度和難度因此大幅提升。
攜手伙伴成立產業聯盟共促行業數字化轉型
面對行業數字化轉型在網絡邊緣側的諸多挑戰,僅憑單一廠商的一己之力顯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劉少偉看來,未來不可能一個公司就把所有事情都做了,邊緣計算產業橫跨OT、IT、CT等多個領域,涉及網絡聯接、數據聚合、芯片、傳感、行業應用等多個環節,需要產業鏈各方相互協同、開放合作才能加速產業發展。
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指出,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兩化融合、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對ICT與OT的融合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邊緣計算是ICT與OT融合的支撐與使能技術,產業發展將進入重要機遇期。工業自動化技術體系將從分層架構、信息孤島向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架構演進。而邊緣計算將是實現分布式自治控制工業自動化架構的重要支撐。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將重點關注體系架構的制定與技術路線的選擇,并通過推動標準化來帶動產業化發展。同時,將充分關注生態系統的構建。
據了解,邊緣計算產業聯盟推行OICT理念,倡議OT、IT和CT各領域產業資源在充分融合與協同的基礎上,本著“共識”、“共力”、“共贏”的合作精神,共同推進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的健康發展;同時構建緊密握手工作機制,推動“政產學研用”產業資源協同,基于需求場景、參考架構、測試床、示范推廣及產業合作的“五步走”聯盟運作主線,切實開展聯盟工作。
聯盟成立當天,還正式發布了《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白皮書》,重點闡述邊緣計算產業趨勢與關鍵挑戰,介紹邊緣計算定義與內涵,展示邊緣計算產業聯盟頂層設計與運作模式,制定邊緣計算參考架構與技術框架,為聯盟后續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針對行業數字化轉型在網絡邊緣側面臨的挑戰,邊緣計算產業聯盟提出了邊緣計算產業價值CROSS,即在敏捷聯接(Connection)的基礎上,實現實時業務(Real-time)、數據優化(Data Optimization)、應用智能(Smart)、安全與隱私保護(Security),為用戶在網絡邊緣側帶來更多行業創新和價值再造機會。
聚焦“智能聯接”
談及華為在邊緣計算產業中的定位時,劉少偉指出,華為將聚焦在邊緣計算的“智能聯接”,提供以SDN技術為代表的富有創新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與合作伙伴一起在電力、交通、智慧城市等行業繼續實踐,取得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例如,華為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通過引入邊緣計算,在每個路燈上安裝邊緣計算網關,根據實際環境和能效控制策略進行實時有序控制,實現精細化管理,并定期與云端同步。方案部署后,管理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個街區、每一盞路燈的狀態信息,可以對每一盞路燈的開關狀態、照明亮度進行精準控制,真正實現按需照明,節能效率高達80%。
華為電力物聯網解決方案使用邊緣計算網關對電表數據進行實時集采并上傳,實現數據采集和控制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提高抄表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實時進行遠程控制和故障診斷;還可以對配電設備,例如變壓器以及線路的運行狀態有直觀清晰的了解,可以及時發現電網存在的隱患。通過綜合分析,可以降低 31%的綜合線損。
與此同時,華為致力于為邊緣計算產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分享SDN、安全等核心智能聯接技術的積累經驗,發揮華為全球化部署的OpenLab平臺資源,支持行業方案創新及測試床的驗證測試,基于Testbed構建產業和商業示范,并積極推動邊緣計算產業聯盟與國內外標準及產業組織的廣泛合作與對接,加速聯盟發展與標準產出。
劉少偉以“拉瓦爾噴管”比喻聯盟的“窄喉”作用,希望通過聯盟的運作,支撐邊緣計算重點行業的應用創新與示范推廣,并通過廣泛的生態合作與營銷推廣,進一步助力更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價值延伸。
“獨行者,步疾;結伴者,行遠。”劉少偉表示,在邊緣計算領域,我們也需要大量的伙伴一起攜手開放合作才能做好;華為希望通過產業聯盟,把一個人的孤單跑成一群人的狂歡,跑成一個產業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