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6-08-03 11:25 來源:界面
全球制造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一些世界頂尖企業已經開始步入工業4.0時代。雖然中國制造正積極追趕,但相比來說,在傳統基礎材料、技術、工藝水平等方面差距還很大;而且向智能制造轉型所需要的信息技術,像傳感器、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和工業大數據等新問題,也制約著中國制造的發展。
以德國企業西門子為標桿,中國制造業特別是中國家電行業的差距一目了然。在成都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生產及研發基地(SEWC),這個擁有450名工人的工廠,生產面積不到標準足球場的一半,大概每10秒就生產一件產品,而且一百萬件這樣的產品中,有瑕疵的不到10件。
西門子SEWC推行數字化工廠,通過涵蓋從產品設計、生產規劃、制造工程、生產執行到服務的整個價值鏈的數字化轉型。借助統一的數據庫等軟硬件設備,確保產品高效地投放到市場,真正推動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
這種數字化工廠是德國工業4.0的成功實踐。相比之下,中國制造業卻還徘徊在工業3.0階段,部分甚至只有2.0的水平,而且明顯基礎不足。2015年,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明確要加快制造業的轉型。
與德國工業4.0不同,“中國制造2025”以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為轉型的重要方向。各行各業均進行了積極探索,家電企業也是如此,一度出現物聯網家電,智慧家居,人工智能電視,互聯網工廠,物聯運營支撐平臺等等新名詞。
看起來,中國家電企業似乎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但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實現工業4.0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即便是在發達國家,真正實現工業4.0的企業大概15年后才會出現。對中國企業來說,需要的時間自然更長。
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不是單純以自動化的技術手段提升效率,也要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反向考量,進行相關商業模式的變革,這無疑對中國制造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所以,把握好目標和趨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企業更需要從基礎做起,耐住寂寞磨礪“內功”,早日讓中國真正成為智能制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