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工業4.0:正在發生的未來

http://www.gjzbw99.com 2015-07-08 20:21 來源:商界評論

世界的變化總是令人始料未及。當我們還在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自動化工廠驚嘆不已時,大洋彼岸的工業界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優秀的企業用行動告訴我們:第三次工業革命早已結束,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在告別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德國率先迎來了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工業4.0。

創新土壤: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到來,德國的工業4.0實踐給我們探索未來生產,提供了一條可視化的路徑。它把工廠、機器、生產資料和人通過網絡技術高度聯結,給工業智能化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未來之光:從制造工廠到智能時代,是產品革新與進化的必然過程。在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制造業這座古老的“活火山”,正在因新技術和新智能的注入而重新噴發出活力和生機。

世界的變化總是令人始料未及。當我們還在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自動化工廠驚嘆不已時,大洋彼岸的工業界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優秀的企業用行動告訴我們:第三次工業革命早已結束,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在告別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德國率先迎來了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工業4.0。

最近五年,我每個月都會去一次德國,帶領數以千計的中國企業家赴德學習其制造業的精益管理、品質管理等。通過實地參訪德國的制造工廠,我發現,工業4.0已在德國形成了濃厚的氛圍,并以其全新的理念,向全球工業提出了挑戰:如果將物聯網及服務引入制造業,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沉淀了百年底蘊的德國制造,正在以智能化的節奏一步步散發出未來……

智能工廠 :會說話的標簽

自從2013年漢諾威工業展上,德國向世人第一次演示了智能工廠的模擬生產過程之后,“德國工業4.0”就成了全球學術界、產業界和經濟界的熱議話題。各界人士對此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工業4.0的重點是創造智能產品、程序和過程。

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智能工廠利用物聯網和設備監控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地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清楚掌握產銷流程,還能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上的人工干預,及時準確地采集生產線數據。它通過綠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合理編排生產計劃與生產進度,構建出一個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環境舒適的人性化工廠。

在智能工廠制造出的產品,它們“懂得”自己如何被生產出來,又將被送去哪里。這就意味著,在智能工廠龐大的信息系統中,產銷信息能夠快速溝通整合。不僅如此,在這個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生產設備、生產線以及各種相關管理系統之間,還能進行“對話”與“交流”。

然而,如此高科技、高智商、高裝備的智能工廠,是否只能運用于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程度較高的汽車工業領域?當然不是。在智能工廠的構建上,博世公司的洪堡物流中心顯得極具代表性。

走進洪堡物流中心,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箱箱汽車發動機零部件堆成了“高樓”,綠燈亮起時,樓梯口“吐”出一盒零件,隨著傳輸帶抵達終端;工人在終端將這盒零件擺上行李架。在那里,它將同更多的零件一起被運送到裝配工廠的“公交站”,然后卸入“超市”,等待裝配……

洪堡物流中心生產線上的所有零件,都有一個獨特的射頻識別碼,能同沿途的關卡自動“對話”,從而提高整個生產效率。

在這里,我們看到,工人每拿出一盒零件,就把記錄著產品信息的“看板條”夾到一個長方形塑料夾里。這個夾子被粘貼在盒子上,夾子底部有一塊射頻識別碼——這盒零件的身份證。每經過一個生產環節,讀卡器就會自動讀出相關信息,然后反饋到控制中心進行相應處理。比如,當運貨卡車載著這盒零件駛出物流中心時,5000米以外的裝配工廠即能獲得動態信息。裝配工人把它端上生產線前,物流中心和供應商就能根據收到的實時數據,做出是否“補貨”的決定。

在洪堡物流中心,我們參觀的那條生產線主要用于裝配柴油發動機的噴油器。噴油器外體和內部的頂桿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兩個零部件樣品上各印著一個二維碼,是供應商出廠時提供的。洪堡物流中心負責工業4.0戰略的經理安德里亞斯·穆勒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加快可視化管理。給單個產品貼標簽時,使用二維碼比射頻碼更方便;而給每一盒零部件貼標簽時,則會使用射頻識別碼。”

對于各種智能標簽的區別,穆勒向我們進行了詳細解釋,“給產品貼智能標簽有幾種方式——條形碼、二維碼、射頻碼和傳感器。條形碼和二維碼必須進行近距離掃描,容易受化學品腐蝕,而射頻碼可以穿透各種介質快速讀取。”盡管當初洪堡物流中心引入射頻碼系統時花費了幾十萬歐元,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投入相當值得。新系統投入使用后,工廠庫存減少了30%,生產效率提高了10%,由此節約的資金可達幾千萬歐元。

然而,用射頻碼系統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將新技術融入原有流程,進行標準化生產。我們給每一個零配件都貼上智能標簽之后,不管這些零配件是哪里生產的,原來會哪種“方言”,在進入流程后都必須說彼此能聽懂的“普通話”。

通過參觀洪堡物流中心的智能工廠,我們不難看出,這種智能化的生產過程,與精益生產的理念高度重合,不僅避免了生產過程中的浪費,還使整個生產流程更加準確、高效。此外,工業 4.0時代的智能工廠還可以實現更多的高級功能。例如生產設備可以自主察覺維護需求并向管理人員發送相關信息,而管理人員則可以通過系統,對生產狀況、操作流程等進行遠程監控,從而使資源分配最優化……

智能制造:系統中的系統

在德國,智能制造指的是,利用信息物理系統,依托傳感器、工業軟件、網絡通信系統、新型人機交互等方式,實現人、設備、產品之間的相互識別、實時連通、有效交流。從而促使研發、生產、管理、服務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推動生產方式向定制化、柔性化、綠色化、網絡化發展,并不斷充實、提升、再造制造業的全球競爭新優勢。

當這樣的智能、連接、數據都無處不在時,設備和設備之間、人和人之間、物和物之間、人和物之間的聯系就會越來越緊密。最終必然會出現一個系統連接另一個系統、小系統組成大系統、大系統構成更大系統的情況。對智能制造而言,這就是系統的系統。

我們該如何理解“系統的系統”呢?

以智能手機為例,每一臺智能手機都是一個系統,而智能手機之間的互聯又會形成更大的系統。智能手機的生產環節是一個集研發、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系統。當然,每臺智能生產設備所組成的生產線、手機的供應商,以及主持手機生產制造的企業,也都是一個系統。而我們每一位使用智能手機的客戶,把所有的信息都存儲在企業的客戶管理系統中。它能夠實時感知、獲取、評估、遴選、轉化客戶的需求……這些還只是與智能手機相關的眾多龐雜系統的一部分,而智能制造,則是由這些不同系統所組成的大系統,即系統的系統。

在德國乃至全球,一個超復雜的巨大系統正在形成。車間里的機器(如一部智能手機),通過更新操作系統實現功能升級,通過工業應用程序實現各種功能即插即用,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不斷擴展制造生態系統。

對于智能制造這個大系統,我們可以從智能產品、智能裝備、智能生產、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務這五個維度來認識和理解。

智能產品—與傳統產品不同,智能產品是將傳感器、處理器、存儲器、通信模塊、傳輸系統融入產品,使產品具備動態存儲、感知和通信的能力,進而實現產品的可追溯、可識別、可定位。

例如,計算機、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都是物聯網的“原住民”。這些產品自誕生起便是網絡終端。而傳統的空調、冰箱、汽車、機床、風機等則是物聯網的“移民”。它們也正排著隊等待連接網絡世界。

智能裝備—通過先進制造、信息處理、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集成與融合,可以形成具有感知、分析、決策、執行、自主學習等自組織、自適應功能的智能生產系統,以及網絡化、協同化的生產設施。

在工業4.0時代,裝備智能化的進程可以在兩個維度上進行:單機智能化,以及單機設備的互聯而形成的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這一進程將會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的演進而不斷深化。

智能生產—事實上,這是一種理想的生產系統。它能夠智能地編輯產品特性、成本、物流管理、安全性、生產時間等要素,從而實現為不同客戶進行最優化的產品制造。當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實現了傳感、連接、計算、服務無所不在時,就意味著生產組織方式全面變革的時代來臨了。

智能管理—如今,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在不斷探索個性化定制、極少量生產、服務型制造以及云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隨著企業內部所有生產、運營環節信息縱向集成的不斷深入,智能管理將不斷提高企業數據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

智能服務—這部分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內容。它可以通過捕捉客戶的原始信息,在后臺積累豐富的數據,為企業提供構建需求結構模型的基礎;還可以進一步挖掘與身份、工作生活狀態相關的隱性需求,從而主動為客戶提供精準、高效的服務。

現在,越來越多的制造型企業已經意識到,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重要性。服務的智能化,既體現在企業如何高效、準確、及時地挖掘客戶潛在需求并實時響應上,也體現在產品交付后對產品實施線上、線下的服務,并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上。

中國版的工業4.0

無論聽別人如何描繪風景的美麗,都不如自己實地去感受一番。工業4.0所帶來的美好愿景,我們也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之上。作為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總體戰略,“中國制造2025”也開始實施了,并確定“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開始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然而,向工業強國轉型并沒那么容易,需要具備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以及持續的發展能力。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在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綜合指數分布中,中國還處在第三方陣。

在目前國際政治格局不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工業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進程各階段的綜合指數,以及中國的GDP增長率,我們要完全實現工業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我們可以先從地方切入。

泉州作為制造業大市,產業門類多、規模總量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泉州制造已經成為了中國制造的一個典型縮影。它雖是福建省第一大經濟體,但近年來所受的挑戰也越來越大。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創新能力不強,尚未形成完備的創新體系;高端人才短缺;產業發展同質化,整體競爭能力低,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等等。這些問題,也同樣是中國制造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此,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專家為泉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勾勒了清晰的發展藍圖。

首要任務是實現三個轉變:從機械化、自動化制造向數字化、智能化制造轉變;從注重增長速度向注重質量、注重品牌效益轉變;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這一戰略目標將分兩個階段實現:到2020年,通過科技創新和實施智能制造、提升品牌質量、轉向服務型制造三大行動,使泉州制造業的面貌煥然一新。到2025年,泉州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躋身中國制造業綜合水平10強城市之列,工業總產值達到2.5萬億元。根據這個戰略目標,“泉州制造2025”設定了四大戰略任務:

首先,提升九大產業集群。紡織服裝、制鞋、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筑材料、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紙業與印刷、工藝制品九大產業是泉州的優勢主導產業。要推動這些產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必須要優化產業布局,實現縣市區、產業園聯動發展,培育骨干企業,并建設“泉州云制造平臺”。

其次,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繼續把創新擺在泉州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重塑泉州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建設創新型制造業基地,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創建公共創新平臺,開發標志性重大產品。

再次,采取三大攻堅行動。以智能制造、提升質量與品牌、服務型制造三方面為主攻方向。第一,提升產品創意與創新設計能力,提高制造工藝和流程,打造適應多品種、中小批量柔性生產的能力。第二,通過強化質量基礎建設,創新質量管理方法,實施質量升級工程,提升質量品牌效益。第三,通過推進定制化生產模式,加快向品牌零售型商業模式轉變,鼓勵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商轉變,并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提升工業設計發展水平,加快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等行動。

最后,大力推行綠色制造。綠色制造是破解資源、能源和環境制約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泉州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為此,要堅決貫徹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積極發展流程型制造業清潔生產,推進離散型制造業綠色制造,建立環境監管和服務體系。(■文/夏妍娜,華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