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5-01-22 11:57 來源:東方早報
西門子的工業控制系統廣泛應用于高鐵、核電、醫療設備等領域。
西門子是工業4.0的發起者,目標是建立領先全球的先進制造業,他們的底氣來自于西門子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厚的積累。技術領先之外,涉獵領域廣泛也是其底氣所在,從高鐵、核電、醫療設備、輸變電等等,一家企業之產業幾乎等同于他國一國之高端裝備制造業,涉獵廣泛帶來的好處是可以形成高效的、共享的網狀設計系統,可以設計出工業自動化的靈魂—控制系統,這也是它的控制系統在各種自動化機器廣泛使用的原因。西門子將其稱為PLM,意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涵蓋的范圍遠超機器控制。
2014年11月,《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記者專訪了西門子PLM Software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梁乃明。他認為,“產品越來越復雜,需要的專業越來越多,對人才的要求是越來越專,不能廣。牽涉的領域這么廣,把各有所專的人才協同起來就非常重要,這就要一個無縫對接的溝通平臺,讓各類專家在這個平臺上互動。”對于西門子的優勢,他認為,“西門子的諸多的產業領域都是環環相扣的。小的企業沒有辦法做到。”
西門子給我們的啟發是,工業4.0這種系統工程必須要有深厚而又廣泛的積累不可。那么,我們的問題是,中國的西門子在哪里?
西門子的機器人產品是工業軟件
上海經濟評論:PLM能不能理解為機器的自動化操作系統?
梁乃明:其實比你說的定義更廣闊一點。PLM我們命名為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產品的生命周期是從客戶有了產品雛形開始,用我們的PLM軟件進行設計,以及隨后的測試,然后要做仿真模擬,接下來再利用PLM系統中的產品數據進行制造,制造以后還有維修、服務。就是在產品的任何生命周期,制造商都可以通過PLM提供服務,直到產品最后被下架、被淘汰。
上海經濟評論:在工博會上看到,很多企業制造的機器人跟西門子都有關系,你們提供哪些配套?
梁乃明:西門子并不是一個制造機器人或機器手的硬件制造商。西門子在機器人制造方面的真正產品是工業軟件,我們和很多機器人硬件制造公司有合作。我們提供軟件來幫他們管理機器人或仿真制造等制造過程。機器人或機器手假如沒有操作軟件,就像人缺少了大腦,不會有智能應用。此外,西門子還能幫企業管理或設計機器人,管理企業的制造工藝或者制造的流程。西門子的工業軟件采取開放式的架構,所以我們能跟不同的機器人制造商合作,歐美的還或是日本的制造商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我們的軟件可以切入他們的硬件。
上海經濟評論:西門子跟中國本土的機器人制造企業相比怎么樣?
梁乃明:本土制造商我不是很了解,我很難評估出我們對本土的機器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當然國內的工業轉型正在進行,而這是歐美、日本經過五六十年甚至百年的發展歷程。在國內很多制造行業越來越多用到了機器人、機器手等工業裝備設備,對國內機器人企業是很大的推動作用。西門子工業軟件在這個領域有很強的地位,可以很好地服務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
不認可“工業4.0中國玩不來”
上海經濟評論:汽車制造需要很多的機器人和很多的自動化設備,設計這樣一條生產線的難度在哪里?
梁乃明:在設計這條生產線時,企業應該知道整個操作流程,比如在白車身制造流水線上的所有焊點,先焊接哪里,再焊接哪里,或者生產線上機器人操作的角度是怎么樣的,機器人和機器手這樣操作的時候會不會干擾到其他設備,這些都是很復雜的設計,所以在投產之前要做一個仿真的生產線。在安裝之前要把所有的漏洞都修補,不能把生產線設計好裝好了,一上線實際生產就到處都是問題,現代企業要依靠數字化仿真模擬找到最佳的生產線部署方案,而不是只靠一些老師傅的經驗來處理。
上海經濟評論:一條生產線上有很多機器人,是否要求所有機器人用的軟件和整個流水線的軟件都是要匹配?
梁乃明:生產線上要一些最基本的軟件來幫助管理機器手、機器人,需要協同操作。當生產線很多了,就需要提高效率,就要有一個管理平臺來統一規劃,統一協調。
上海經濟評論:這可能涉及到所謂工業4.0。
梁乃明:也可以這么說,其實工業4.0是更大的一個愿景,我們都知道工業經過三次革命,從生產線到各個電器電子,到所謂的第四代的創新,到工業4.0。因為德國也知道,靠單一的產業不能達到4.0的愿景和要求,西門子作為一個產業界的領頭羊,在跟德國工業研究院合作,連接了數字化制造、工廠和智能化制造。這關系著德國如何在全球市場鞏固他們的制造業地位,這也是為什么德國政府開啟工業4.0的愿景。
上海經濟評論:我采訪過一個中國的企業,他們很擔心,說工業4.0中國玩不來。自動化的機器要么是日本的,要么是德國的,工廠里有各種工業操作系統,可能沒辦法兼容。另外,只有品牌號召力,才會有客戶在終端下單,也就意味著只有大品牌才能參與工業4.0。但中國這兩樣都缺。你從工業的角度看,中國如何參與?
梁乃明:我不大認同。當然今天的現狀的確如你所說。可是我們看到,市場現在有很大的、明顯的轉變,中國有很多的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也有很多獲得大家的認同。有很多企業也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尤其在國際市場上面。我認為只要產品有質量,品牌也是可以慢慢累計出來的。不是說今天打個廣告,第二天就有品牌效應。產品的質量要慢慢用口碑傳出來。品牌兩三年出不來,恐怕要十年才出來。這是很自然的成長過程。但是不做,永遠不會有。
上海經濟評論:工業機器和生產線上可能這個控制系統有的是日本的,有的是德國的,中國自己沒有操作系統,這個生產線就是沒有統一的系統,很難組織起來,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梁乃明:歐美日在工業研發、工業制造比我們要早50年,憑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后發優勢,和西門子這樣的企業做好合作和借鑒,中國可以有跳躍式的成長。總有一天可以介入到這塊業務中來。現在就很多這樣的案例,像小米,五年前沒有這個牌子,那時候諾基亞還惟我獨尊呢。
缺人才要靠自己培養
上海經濟評論:前些日子到一個中國做機器人的工廠去,中國機器人人才的質和量欠缺得挺大,你們如何解決?
梁乃明:是的,人才很缺,所以我們跟中國高校緊密合作,尤其是在培養數字化制造人才方面,同時我們也和職業院校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為學校提供培訓教材和資料。現在隨著制造業的轉型,產業亟須高質量、有經驗的人才,但學校傳統上沒有產業實踐的經驗。所以我們提倡產學研結合,與學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把我們的經驗以及產品平臺介紹給學校,合作設立專業課程,同時我們還鼓勵和幫助學生到企業實習,幫助他們打好職業基礎,此外我們還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
上海經濟評論:如果為中國或上海的機器人產業提個建議,該怎么發展?
梁乃明:這個問題有點大。依我們的經驗,在中國我們的制造業一直在不斷地發展,我們發展變化的速度、質量提升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第二,以前希望國外來投資金,來幫中國發展各項產業。現在是反過來了,中國企業已經積累了很多資本,希望能到國外去收購一些對中國有幫助的資源或一些科技企業,如中國高鐵,不管從軌道長度,從列車速度,從整體質量方面來看,已經達到全球第一了。
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優勢在哪?
上海經濟評論:和高速軌道交通領域有哪些合作?
梁乃明:剛才講到的整個數字化制造和制造工藝,從設計、測試、管理、分期、仿真整個環節我們都有參與。我們的軟件和工業軟件,尤其是針對越尖端的科技產品越需要用一些優越的科技手段來輔助,我們的PLM解決方案及其他工業軟件對高科技制造尤其有針對性。
上海經濟評論:國內很多的企業也在做自動化控制系統,你們的優勢在哪里?
梁乃明:在全球,西門子是最全面的工業軟件提供商。我們從設計到測試再到生產工藝都覆蓋,中文稱其為協同開發設計,這是非常重要的工業概念,第一,產品越來越復雜,需要的專業越來越多,對人才的要求是越來越專,不能廣。牽涉的領域這么廣,把各有所專的人才協同起來就非常重要,這就要一個無縫對接的溝通平臺,讓各類專家在這個平臺上互動。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計軟件就已經面世了,但都是一個個單獨的工作站,沒有網絡平臺來分享。每個人的設計在他的工作站里面做了,但要給別人分享協作,就要拷貝再轉,流程很復雜。而且相互之間不太清楚各有什么東西可以分享。現在每個專家做出來的設計,相互之間可以直觀看到,可以互相使用和協同配合,效率很高。
另外,協同設計時,譬如設計汽車零部件,這個部件在這個車上可以用,在那個車上也可以用,就不需要再重新研發、重新測試、重新模擬,效率可以提升很多。除了仿真和數字化制造,有些復合材料是高精尖制造業行業的特殊要求,這部分針對復合材料的設計和仿真可以用在汽車行業,也可以用在航天航空方面,涉及的領域很寬。這些設計還要和車床連接起來,車床之間又互相接起來,工業自動化又把整個過程串聯起來。這樣一來,在設計方面產生的任何微小變化都可以反饋到整個平臺上面,所有環節全部都打通。所以西門子的工業軟件可以在整個業界做到最全面、最尖端,甚至只有西門子可以提供。
上海經濟評論:是否可以說,只有當一家企業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才會有這種豐富的工業軟件設計能力、強大的協同能力?
梁乃明:西門子在工業制造方面的優勢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專長。工業軟件,是西門子一個戰略性產業,或者可以說是工業4.0愿景在數字化方面的重要核心。西門子的諸多產業領域都是環環相扣的。小的企業有沒有辦法做到,我不好下結論,但不見得說西門子沒有競爭對手。現實點,小企業或者后來的企業可以在某一方面積累實力和經驗,做好一個環節,譬如機器手,在專業的領域做頂尖的企業,也是一種戰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