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4-12-17 16:04 來源:中國工業報
“工信部正在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把培育制造業新優勢作為未來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兩化深度融合是培育新優勢的重要舉措。未來將重點推動包括紡織工業在內的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支持企業建立物理信息網絡,打造智能工廠,推動智能生產,提升制造業服務化水平。”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做出上述表示。
創新驅動正當時
今年以來,盡管紡織行業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放緩,出現了下行走勢,但內需依然強勁。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3118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總額9835億元,同比增長10.6%。
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受益于內需拉動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安全生產、國防軍工、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投入,并成為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產業用紡織品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1.2%,高于纖維加工量增速5.7個百分點。
“目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以創新驅動和效率提升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已經形成,技術創新將帶來一批新產品,大幅提升原有產品的性能。”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表示,未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將重點支持過濾、土工、建筑、高性能復合材料、醫用紡織材料等關鍵領域發展,朝著產品高性能、環境友好和可循環利用、制造業服務化方向發展。
談及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紡聯會長王天凱表示,紡織行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新常態下更應該轉型發展,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在這個過程中,要強化科技創新的作用,把技術擺在突出位置,圍繞市場加快創新步伐,集聚人才力量,打造優秀的人才隊伍,還要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地為行業發展鋪路。”
朱宏任指出,紡織行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起步較早、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下一步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大變革時代到來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認為,新常態下,紡織企業要研究、讀懂、適應新常態的特點與表現,從高度上認清規律,把握潮流;在廣度上兼收并蓄,跨界融合;在深度上創新驅動,提質升級;在速度上把控節奏,持續適度,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情制宜,進而實現中國紡織產業新競爭優勢的重塑與再造。
在孫瑞哲看來,在紡織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紡織行業應該緩中有快、緩中有變、緩中有難、緩中有為,依靠思維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鞏固優勢,有所作為。
緩中有快是指紡織經濟增速放緩。今年以來,我國紡織行業生產、出口、投資、內銷、利潤等指標增速均較前幾年放緩,6月份以來結束了此前逐月回升的走勢,下半年更是呈現出明顯減速態勢。
“中國結構大調整的時代已經開啟,增長速度的換擋與調整,本質上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根本目的是挖掘增長新動力。”孫瑞哲表示,這種調整和轉型在紡織行業表現為:產品結構加快優化改善,產業組織效率穩步提高,區域結構調整持續推進等。據介紹,目前紡織行業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2013年占規模以上企業數量三分之一的優勢企業,其利潤總額在全行業的比重接近82%,平均利潤率達到10.2%。
緩中有變,意味著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8.5%,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比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出0.5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緩中有變,還意味著價值創造和傳遞模式的演變,互聯網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微笑曲線走向全程協同的進程。
當然,緩中也有難,紡織行業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仍舊突出。一方面,國內棉花市場和用棉形勢依然復雜,這增加了經營風險,更加考驗紡織企業的市場反應和內部管理能力;化纖產能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由于原料發展滯后于產品發展,且原料對外依存度高,生產能力階段性過剩,市場過度競爭問題突出。另一方面,節能環保約束壓力增大,紡織行業逐漸面臨著高于發達國家要求的排放標準壓力,來自社會尤其是國內外環境組織的輿論壓力,以及不斷趨嚴的行業準入、用地和融資限制壓力。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生產發展也面臨壓力。
孫瑞哲認為,在上述一系列壓力面前,紡織行業應該鞏固優勢,緩中有為,通過思維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鞏固其在中國經濟和世界貿易中的地位。
向協同創新邁進
在本屆創新大會上,青島即發集團、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等60家企業被授予2014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今年上半年,這些獲獎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8.2%,高于全行業的平均利潤率4.76%。其中,化纖行業獲獎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7.28%,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8%;長絲織造行業獲獎企業平均利潤率為8.7%,高于行業平均水平4.2%。透過這組數字,創新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縱觀優秀服裝企業,他們都擁有包括產品開發、快速反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體系,并且與上游纖維面料企業保持良好合作關系。”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認為,如何把創新落實到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產品和服務的每個環節,加強上下游集成創新和協作共贏,是我國邁向創新強國的關鍵。
王天凱表示,針對目前存在的基礎研究薄弱、產業創新缺乏基礎支撐,創新引領者缺失,尚未形成草根創新、大眾創業的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紡織行業創新發展應該重點關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關鍵領域,強化科技創新作用,把創新擺在全局最突出位置,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二是緊密圍繞市場,提高創新源泉和動力。面對電商平臺、時尚快消平臺的沖擊,紡織企業應創新生產組織方式和供應鏈管理。三是優化創新環境,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的作用,使草根創新、創業成為主要形式,營造有利環境,激發企業動力。
朱宏任則建議,紡織行業必須明確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堅持問題導向,有所為有所不為,超前布局,加速趕超,實現引領;培養集聚多層次創新人才,依托重大項目、重點實驗室培養優秀人才,并且強化激勵機制;健全機制,實現從獨立創新向協同創新轉變,有效整合各種要素資源,加快建立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加強合作,積極融入國際創新網絡,力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從原來的跟跑者變成同場競技的并行者甚至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