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3-11-28 15:54 來源:中國工業報
如今,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已不再停留在概念炒作層面。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11月26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3D打印的工程應用亟待推進,特別是產業化發展要有載體。渭南高新區3D打印產業培育基地就是陜西省著力打造的“載體”之一。
由陜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渭南高新區管委會承辦的 “增材制造(3D打印)產業化推進會”11月26日在陜西渭南舉辦。會議主題為“中國增材制造材料及產業化路徑”。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在會議上表示,工信部將把3D打印作為新興產業培育的重點,研究制定3D打印技術路線圖和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3D打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力爭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取得發展主動權。
陜西省副省長李金柱指出,陜西將科學制定3D打印發展戰略,統籌安排各類資源,研究各項扶持政策,推動培育基地建設;加大政府引導,促進產、學、研、用對接,支持企業和院校產品研發和項目建設。
準確把握趨勢 重點培育3D打印
周子學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產業變革,對世界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格局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國際社會預計,隨著3D打印、智能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采用,未來制造業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大規模集中式批量生產將向定制化、個性化分散生產轉變。準確把握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快推進3D打印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對于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從全球看,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從研發轉向產業化,已在產品設計、模具制造、零部件修復等全產業鏈展開,產品也朝著日常消費品制造、功能零部件制造等領域加快拓展。2012年全球3D打印產出達22億美元。根據有關機構預測, 2020年將超過50億美元,發展前景廣闊。發達國家對3D打印技術高度重視,美國專門成立了國家增材制造創新研究所,并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我國3D打印技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年來取得了一批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成果,但總體上處于產業化起步階段,技術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作為工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強化創新,著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周子學指出,工信部將把3D打印作為新興產業培育的重點,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加強政府引導支持,研究制定3D打印技術路線圖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完善3D打印技術規范與標準制訂,促進3D打印技術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以技術經濟政策支持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新機制。適時制定發布3D打印產業指導目錄;建立健全行業組織,鼓勵支持基于市場化的產業聯盟和協同創新,整合行業資源,形成合力,推進產業化應用向更深入發展;選擇重點省市、重點行業及領域,分步驟、分層次推進應用示范推廣。
設計技術路線 多方合力推進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3D打印在引領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同時,也可能給經濟社會管理帶來一些潛在隱患。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曹鋼表示,技術失控可能引發社會治安惡化,可能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新挑戰,可能對消費者權益構成潛在威脅,生物打印可能對傳統倫理帶來沖擊。
為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設計好技術發展路線尤為重要。盧秉恒認為,増材制造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應該是由3D打印到4D打印(智能材料與結構),再向5D打?。ㄉ锊牧吓c活性器官再造)的方向發展升級。
從國際方面看,美國聯邦政府和企業投入7000萬美元支持增材制造技術研發及應用。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等國也通過設立3D打印研究中心,制定3D打印技術標準等方式促進3D打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力爭搶占戰略制高點。
我國3D打印產業去年的銷售產值是6億元。目前,在金屬類增材制造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已在高性能金屬零件激光直接成形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非金屬類增材制造方面,我國3D打印技術總體上還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裝備制造、材料制備、軟件開發和工藝控制、核心元器件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方面還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標準體系有待建立;要實現大規模產業化,還需不斷提高制造精度和生產效率;行業組織有待進一步發展。
“隨著我國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以及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產業的快速發展,3D打印設備及服務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曹鋼表示,工信部在支持3D打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具體工作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健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體制機制,支持在有條件的單位建立“國家增材制造中心”,推進高校、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及用戶企業的協同創新,建設一批產業技術開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圍繞3D打印產業鏈,重點支持3D打印設備、打印軟件、材料制備、工藝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重點突破激光器、精密光學器件、高精度傳動與控制系統、工業噴嘴/噴頭等關鍵核心零部件。
二是建立完善標準體系。研究制訂3D打印設備、材料、軟件、零部件性能標準以及3D打印工藝規范。鼓勵國內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3D打印行業標準制定,推動我國領先領域的國內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發布3D打印軟件、材料、設備發展指導目錄。
三是推進產業化和應用示范。開展3D打印軟件開發、材料制備、工藝控制、裝備生產、服務的系統性整體攻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采用技術入股的方式,與生產企業聯合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聚焦特色鮮明、需求明確的行業及領域,重點選擇在航空航天、造船、汽車模具、生物醫療、日常消費品生產等領域推廣應用,分步驟、分層次開展應用示范,加快推進產業、技術與應用的協同發展。支持在具備條件的地區設立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建立增材制造服務中心和展示中心,推動增材制造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
四是加大財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端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及智能制造裝備專項等渠道,支持打印設備、軟件、材料制備、工藝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適時制定發布3D打印軟件、材料、設備發展指導目錄,支持設立3D打印產業投資基金,引導和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向3D打印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五是開展社會影響和監管制度研究。充分借鑒國外經驗,在標準、管理制度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密切關注3D打印技術的發展、產業化應用以及潛在隱患和風險,適時研究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加強對互聯網3D打印設計軟件的監測,強化對相關3D打印設備的管控,保護模型數據知識產權。
六是健全完善行業組織。促進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生產和應用企業等參加的產業創新聯盟的建立和發展,整合目前有限的行業資源,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行業的自主性、積極性,積極推進增材制造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應用向更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