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3-04-23 17:05 來源:金華日報
金順工具:“機器換人”推進轉型升級
【蹲點現場】
走進金順工具生產車間,只見一條條輸送原料的生產線將原料輸到模具內,約10秒鐘后,一個個不同形狀的電動工具外殼很快成型,馬上又被約兩人高的機械手輕輕抓起,準確放到傳輸帶上。整個車間,只看到三三兩兩的工人,不見揚塵,不聞“哐哐”的刺耳噪音。
王金虎著一身藍色工裝,正在電腦前認真輸入每臺注塑機的工藝參數。“現在只要管好機器就可以了,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人盯人,擔心哪道工序會出錯。”
今年37歲的王金虎是一位有著11年工齡的機修工,現在是車間的一名技術副主管。
看著如此整潔有序的工作環境,他感慨道:“過去,一個人管七八臺機器就很累。現在一人管14臺機器依然感覺很輕松。”他說,傳統注塑環節每天都要制定計劃,因為在生產中大多憑借經驗,每個流程要加多少原料靠的是“感覺”;現在,配了自動輸送帶和集中供料系統,機械手能夠精確控制給料,不僅提高了精度,還避免了因給料過多導致的原料浪費。
金順工具總經理助理胡建林指著車間內兩條運行自如的生產線說,是“機器換人”換出了企業發展的新天地。
對胡建林來說,這兩年的春節是他過得最舒心的,因為“機器換人”,他既不用擔心節后用工荒,也不用愁產品銷路。
2011年,“金順”投入七八千萬元進行了廠房改造,并引進50臺旋臂式機械手,用在臥式注塑機上。因此,公司每年至少節約人力成本500多萬元。
“一個普工的年薪已達到4萬元/年,而且招工越來越難,不如通過設備投入來確保生產能力。”胡建林說。“機器人”雖然價格不菲,但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臺傳統的注塑機至少需要配備3名普工,50臺注塑機就需要150人,一名普工的年薪是4萬元,僅普工一項工資支出就需600萬元;采用機械手后,目前50臺注塑機只需配16名普工,工資支出64萬元,這項工資成本至少可節省536萬元。
“更關鍵的是,機械手操作定位誤差很小,能有效降低產品不良率,使產品品質提升,大大提升了人均生產效率。公司產能在原有基礎上至少提升了30%~40%。”胡建林說,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之后,也更愿意留下了。
嘗到“機器換人”甜頭的金順工具,隨后又在精工車間引進連續自動拉伸設備和級進模具。原先需要經過沖壓、成型、拉伸等20多個傳統工序,現在只需通過兩臺設備就能自動完成。
【部門說法】
2012年我市工業投資中,設備投資達165.8億元,占工業總投資比重的29.32 %,比2011年增長15.2%。在今年一季度中,我市工業投資106.3億元,其中以設備投資為主的現代化技術改造投資占38.4%。
“這兩年,我市企業加快推進‘機器換人’的步伐,主要集中表現在設備低端換高端、機械換數碼、單臺換成套、人工換智能等四大方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我市著手為推進“機器換人”制定相關方案和政策。
凱力特:搶抓自動化裝備大發展的產業機遇
【蹲點現場】
金順工具運用的機械手,產自金華凱力特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記者來到該公司前,公司自主研發的“橫走式機械手”剛剛完成交付,已在長興天能集團正式投入使用。
科技項目主管鄧秀娟首先展示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一雙靈活的機械手臂在流水線上運行自如,幾個動作后,就完成了給料、排列、堆疊等一系列步驟,這個注塑車間流水線只需兩個工人就可完成所有的操作,能節省人工30至40人。鄧秀娟介紹,目前他們企業主要設計生產銷售智能機械手,服務客戶主要是注塑、車床類企業。
在公司的檢測車間里,旋臂式、側取式、三軸、五軸全伺服等多個型號的機械手正在不間斷地進行各種運轉檢測。
“這里共有八大系列40多個型號的產品,都是我們自行研發設計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穩定,銷量一直不錯。”鄧秀娟說,2012年公司銷售機臺2000多臺,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在金華地區的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
一邊致力于產品研發設計,另一邊緊抓市場開拓不放松。在亞太國際塑料橡膠工業展覽會、中國塑料博覽會、中國(溫州)國際機床、工模具及塑膠工業展覽會、中國國際塑料橡膠注射成型工業展覽會、西部國際塑膠工業展覽會等全世界各地舉辦的機械展上,都留下了金華凱力特的身影。
公司董事長徐錦波回憶,剛起步時企業發展并不順利,主要是因為很多企業對機械手這一新型自動化生產設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當時企業產品較為單一,以小型的旋臂式機械手為主,只適用于小噸位的注塑機,實現簡單產品料頭的取出,主要應用于化妝品包裝材料、一次性餐具、小五金等領域,剛推向市場時經常遭遇被拒絕的尷尬。
“當時很多注塑類企業的模具工藝水平相對滯后,不適用機械手,否則企業要投入較大成本改進模具。另外,當時金華的用工成本不高,約為2.5元/小時,很多企業不敢盲目投入巨資更新設備。”徐錦波說,公司初期生產的機械手銷量差不多在每月10臺左右。
隨著近年來用工成本成倍增長(現已漲至9~10元/小時)和凱力特技術攻關力度不斷加大,凱力特生產的機械手越來越受到工業企業的青睞。
如今,公司生產的機械手已經達到每月300臺,年銷售收入平均翻一番,產品覆蓋全國15個省份(直轄市),成為長興天能集團、浙江三花汽車配件、美的家電、杭州中瑞思創、寧波捷宇、超人集團、先行實業等1500多家知名企業的主要供應商。
【部門說法】
市統計局去年一項調研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市共有裝備制造業企業6166家,占全部制造業企業的22.7%,主要集中在通用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從規模看,我市裝備制造業以規下工業為主,規上企業只占11.4%。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為了進一步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我市制定了《金華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金華裝備制造業,準備好了嗎?———訪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機械設計研究所副所長胡樹根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胡樹根一再強調,“機器換人”換來的不僅僅是效益提升,更多的是適應時代需求的生產模式,其本質是增長方式的轉變。所以,機器換人并不只是簡單的設備采購、安裝調試和投產,而是有著復雜流程和環節。
胡樹根認為,“機器換人”并非不需要人,相反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自動化專業人才的需求層次也越來越高,對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高。“‘機器換人’,我們不僅要關注產業工人如何被替換,還要關注機器來自哪里?是國產的,還是進口?是金華產,還是外地產?”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這就要考慮金華的裝備制造業如何從“機器換人”中搶抓發展機遇,尤其是自動化裝備制造業。
胡樹根認為,關鍵技術仍是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突破口。以機械手為例,雖然具有很高的重復定位精度,但由于零部件傳動誤差和定位誤差的存在,其絕對位置精度較低,工作一段時間后會產生位置偏移,造成傳輸過程不準確。這方面的技術在國外往往屬于較高級別的機密,很難實現技術轉讓,國內公司的獨立研發能力則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性突破。
金華凱力特公司董事長徐錦波說,隨著技術能力的提升,國產裝備制造企業的最大優勢在于適合國內市場。以該公司為例,金華凱力特可以根據客戶產品特點進行“量身定制”,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自動化生產的技術改造。目前,該公司正聯合省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研發“關節”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