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2-12-14 15:02 來源:南京科遠自動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感動心語:陶建華,科學發展觀的積極實踐者,轉變觀念、企業轉型的成功先行者,追求卓越、效益至上的最佳示范者。他牢記對國家、對社會、對員工的責任,創新求變,以人為本,從事著平凡的工作,鑄就了不平凡的輝煌,是國有企業的優秀帶頭人。
一生干好一件事,他將一家電廠經營到極致:一家總裝機120萬千瓦、占江蘇裝機六十分之一的火電廠,實現利潤超過全省發電行業的十二分之一,單位電量贏利能力較省內電企(含核電)平均水平高3.21分/千瓦時,供電煤耗較全省平均水平低9克/千瓦時,自1995年底投產到今年8月底累計實現利潤40多億元。
他就是陶建華,國電江蘇電力有限公司(簡稱“國電江蘇公司”)總經理,江陰蘇龍熱電有限公司(簡稱“蘇龍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江蘇省勞動模范、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勞動模范、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十佳優秀共產黨員、無錫市優秀企業家。
陶建華(左一)指導企業發展工作。 夏冬攝
“缺乏市場意識,就要遭到襲擊;要主動適應市場,搶占先機”
9月14日6時許,陶建華走進辦公室,第一時間打開計算機進入蘇龍公司“實時生產new”界面,快速查看各機組運行數據,了解生產信息,隨后,各大港口煤炭價格、北方港口天氣等信息陸續進入他的查閱范圍。
“經營電廠缺乏市場意識,就要遭到 市場的襲擊,就會措手不及。要動腦筋,主動適應市場,搶占先機。”59歲的陶建華十幾年來每天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對接市場,經驗的積淀與縝密的思考,使他能夠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敏銳察覺市場動向,為企業發展謀篇布局。
在陶建華主導下,蘇龍公司積極開展熱電聯產、商業儲煤和港口經濟,實現了企業轉型、深挖潛力的巨大跨越。
2004年,當火電行業滿足于收益良好的生存狀態時,陶建華注意到,在高參數、大容量、低能耗機組紛紛上馬,成為主力機組的格局下,蘇龍公司4臺煤耗較高的13.5萬千瓦機組將難逃關停的命運,與此同時,伴隨著不斷上漲的煤價,高煤耗大幅侵蝕著利潤。
等待是最大的成本,不作為是最大的風險。陶建華果斷決策,對4臺13.5萬千瓦、2臺33萬千瓦機組進行供熱改造,搶占熱力市場。在此基礎上,蘇龍公司以江蘇沿江開發為契機,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密切聯系,把握區域規劃調整時機,積極投資建設熱網。
如今,蘇龍公司最大供汽能力達500噸/小時,供熱管線總長約75千米,覆蓋江陰市區和開發區約150平方千米范圍。
熱電聯產改造為蘇龍公司帶來熱力產品收益的同時,還附加了供電煤耗降低、熱電聯供增加電量等收益,初步測算,每年 的熱電聯產綜合效益1億多元。
2010年,在陶建華的帶領下,國電江蘇公司提出了 “以高效率低排放的大機組+遠距離供汽占領區域熱力市場”的工作思路,加大供熱技改投入,不斷延伸供熱范圍,國電宿遷熱電公司13.5萬千瓦機組起死回生。
“關停機組很簡單,但國有存量資產勢必遭受巨大損失。我們堅持科學發展,結合當地實際走出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熱電聯產化腐朽為神奇。”陶建華說,“同時,通過技術進步手段,用高效機組淘汰小鍋爐,降低了城市污染,履行了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責任感是陶建華最為看重的品質。
在企業挖潛增效、加大環保投入等方面,他恪盡職守,肩負起對國家、對社會、對員工的責任。”國電江蘇公司副總經理張世山對記者說。
作為一名國有企業帶頭人,電廠效益最大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陶建華對國家的責任。
遠眺蘇龍公司長達750米的港口岸線,在2個年吞吐總量為1000萬噸的碼頭,吊橋正有條不紊地卸載海輪上的煤炭。碼頭一旁,煤炭分選設備縱橫交錯,各煤種堆積有序,這就是蘇龍公司自己的“選煤廠”。
江蘇90%的煤炭需要外調,蘇龍公司利用三面環水、港口和水路運輸條件優越、煤場縱深開闊、儲煤和中轉能力強等優勢,結合當地需要,將地利條件和發電產業的綜合優勢延伸發揮,形成了以發電為主體,以供熱和煤炭經營為兩翼的具有獨特比較優勢的“一體兩翼”產業格局。
“挖潛增效,既要眼睛向內,也要眼睛向外。要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利用好自有資源。”陶建華介紹說,“從2004年開始,蘇龍公司累計投入2億元對煤場塊煤分選和摻配設備進行改造,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煤分選技術,可分選出熱值、煤粒等參數不同的近10個品種煤炭,大大提高了煤炭產品的附加值。”據介紹,蘇龍公司每年有500萬噸的煤炭經分選,銷往長三角工業企業,年利潤超過1億元,實現了煤炭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此外,在煤價快速上升的背景下,陶建華創新提出“商業儲煤也是經營”的理念,帶領蘇龍公司和國電江蘇公司各電廠大膽創新,模擬天然煤礦進行煤炭堆存,建設120萬噸“負控式”大型儲煤場……通過三年多的創新實踐,各電廠克服了“一堆就滿、一燒就空”的管理難題,為穩固經營成果創造了條件。
2008年11月,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下發《關于開展“學習蘇龍公司經驗、學習陶建華同志事跡,推進企業轉型、實現扭虧增盈”活動的決定》,“雙學”活動全面展開。通過學精髓、學本質、促轉型、再挖潛,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廣大干部員工的市場意識、創新意識、經營意識明顯增強,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2008~2011年,國電集團在火電業務累計虧損164億元的困難情況下,仍累計實現利潤111.6億元。在國資委第二任期考核和2009~2011三年考核中,國電集團全部獲得“A”級。
“企業要發展,必須有持續的創新能力,讓思想沖破牢籠”
走進蘇龍公司,陳列于廠區門口的一臺12.5萬千瓦汽壓機低壓轉子格外引人矚目,轉子下方的銘牌題為 “改造志”,上書:“及時用先進改造落后,我們創造了昨天的輝煌。堅持以人為本,培養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我們定能創造明天的輝煌。” “這是一種啟示。”陶建華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企業要發展,必須有持續的創新能力,這需要勇氣和膽量,必須讓思想沖破牢籠,在科學基礎上更好地提高效率。”創新,是陶建華生命中的DNA,蘇龍公司的文化烙印。
陶建華,配煤摻燒技術的首創者和實踐者,在煤價飆升的年月為火電企業提供了延續生命的良藥。
受制于上行的煤價、有限的資源,燃燒固定煤種對蘇龍公司生產運行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什么不能讓機組吃點雜糧?”陶建華帶領團隊打破常規,自主研發多品種煤炭混合燃燒方法、優化原煤分選技術、提升煤炭摻配設備性能,實現入爐煤種的最低成本組合,找到了“性價比最好的煤”,大幅度降低了燃煤成本。
最初,在陶建華的主導下,蘇龍公司13.5萬千瓦系列機組通過摻燒煤泥降低燃料成本,煤泥使用比例達入爐煤量的60%。此舉在降低燃料成本的同時,還為蘇龍公司帶來了稅收優惠——一臺機組每年可獲得退稅2000多萬元。至2008年,煤炭價格大幅上漲,陶建華發現不太適合電機鍋爐燃燒的褐煤價格快速下滑,經褐煤摻燒攻關試驗,蘇龍公司迅速在30萬千瓦機組試燒,三天內機組摻燒褐煤的比例就達到了60%,燃料成本下降0.02元/大卡。摻燒褐煤正式實施后,當年9月蘇龍公司燃煤總成本降低了2500萬元。
2009年,配煤摻燒技術在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內部迅速推廣,并被全國發電企業學習借鑒,為發電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陶建華的創新求變不止于此。在蘇龍公司黨委副書記、人力資源部主任何國華眼中,陶建華是一位“精通技術”的廠長。
擁有化肥廠廠長職業背景的陶建華,對化肥生產涉及的復雜工藝流程非常熟悉,在他的主導下,蘇龍公司從未停止對設備的改造革新。在蘇龍公司,13.5萬千瓦系列機組的主機系統經過了增容改造、DCS改造、供熱改造……機組的技術指標已升至同類機組前列,有的甚至達到了30萬千瓦、60萬千瓦機組水平;鍋爐制粉系統中的輸煤皮帶采用了變頻系統,節能效果顯著;原煤倉一分為二,一倉加優質煤,一倉加劣質煤,可根據負荷變化,隨時變換優、劣煤摻配比例……據何國華介紹,蘇龍公司80%以上技改課題是由陶建華本人提出的,每一個新的技改項目,他都親自參與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制定技改方案。對于有些技術人員感到棘手的工作,他都親歷親為,是名副其實的技術專家。
“氣正方能人和,構建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是培養企業發展原動力的關鍵”
與市場意識、創新精神同在的,是陶建華的人格魅力。陶建華曾說過:“如果能在社會上干一點有意義的事,或者盡可能地對周圍人產生好的影響,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十幾年如一日,陶建華以廠為家,沒有節假日,除非出差或患病,他每天總是早上6點準時到公司,查看電廠的各項運行數據,若發現問題,他會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給一線人員了解情況。
即使在身患結腸癌住院期間,他也把病房當成辦公室,把手機當成“指揮棒”。
甘于奉獻、敬業拼搏的陶建華,感染著蘇龍公司的干部員工,奠定了和諧治企的基石。
陶建華常說,“氣正方能人和,構建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是培養企業發展原動力的關鍵。”在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家園·舞臺·夢”企業愿景指引下,蘇龍公司不僅為員工提供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同時構建了公平公正的人文環境,營造了激發潛能的良好氛圍。
在陶建華帶領下,蘇龍公司積極探索企業管理的有效方式,嚴格推行“干部能上能下,下了還能再下,下了也能再上”的動態用人機制,把更優秀的人提升到管理崗位上。一方面,通過競爭上崗選拔干部,要求管理干部必須從生產經營一線選拔,經過3~5年運行三班制鍛煉,一些“80后”成為發電部、燃料部等部門負責人;另一方面,加大干部能“下”的力度,形成“無為要讓位”、“無功就是過”的氛圍。在陶建華看來,提拔一個干部,就倡導了一種價值,撤下一個干部,就畫出了一道“紅線”。
39歲的徐志強任職蘇龍公司副總經理已經5年,蘇龍公司公平公正的選撥機制為他施展才華提供了舞臺。“在蘇龍,壓力很大,但也不大,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會很輕松。”徐志強說。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如果不用明天的方式工作,就可能回到昨天的生活。”在蘇龍公司廠區,這行標語分外顯眼,這是蘇龍公司企業文化的精髓,是干部員工憂患意識、效率意識、進取意識的真實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