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2-12-14 14:43 來源:經濟日報
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全球總電力產量的三分之一。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降低技術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價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美國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依賴程度越來越低,一些國家核電供應能力的削減、風力發電和太陽能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非常規天然氣生產的全球化趨勢等,都有可能進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來圖景。
這份題為《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報告預測,到2035年世界人口將增加18億達到創紀錄的86億,由此帶動的國際能源需求將超過9900萬桶/日,因此國際油價仍將面臨壓力。在國際能源署實施新政策方案的情況下,預計2035年的平均名義油價和實際油價將分別達到215美元/桶和125美元/桶。如果在發展可替代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限,那么20多年后的名義油價和實際油價將有可能分別突破250美元/桶和145美元/桶,幾乎與4年前的峰值相當。
報告預測,到2017年美國將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到2035年美國將基本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在之前的報告中,國際能源署曾表示,在2035年之前沙特都將保持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的地位,然而最新的報告徹底轉變了之前報告的觀點。
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能源進口量大約占其需求總量的20%,按凈值計算幾乎已經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預計未來的進口量將持續減少。到2030年,北美將成為石油凈出口地區。國際能源署預計美國2015年和2020年的石油產量將分別上升到1000萬桶/日和1110萬桶/日。然而到2035年,預計美國的石油產量將回落至920萬桶/日。與此同時,沙特的石油產量在2015年、2020年和2035年將分別達到1090萬桶/日、1060萬桶/日和1230萬桶/日。
國際能源署在這份年度報告中也特別表示,美國能源發展較快,其影響已超出北美地區本身以及能源領域的范疇。能源產量提高帶動的天然氣和電價走低有利于加強美國工業競爭力,促進其經濟發展。此外,美國石油產量激增將加速國際石油貿易方向的轉變,預計到2035年中東地區90%的石油出口將流向亞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