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2-01-31 17:1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堅定不移謀創新
編者按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積極推動協同創新”的指示精神,采取得力措施,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的做法和實踐,給人以啟示。歡迎大家就此話題深入探討。
“十二五”時期是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廣東省上下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近期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進“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偉大實踐。當前,廣東發展已經進入了轉折階段,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重點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就必須要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推進自主創新,提高廣東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我們工作的主旋律。
自主創新從現在通用的概念上而言,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從創新的內容屬性上來劃分的。一般而言,原始創新指的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發現或發明,大部分屬于知識創新;而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則主要屬于技術創新范疇。自主創新不等于自我創新,也不等于獨自創新,自主創新不是一種封閉的、單獨式的創新,而是一種開放式的創新。協同創新則是創新的一種形式,是開放式的創新形式。所以,我們講創新,就要同時強調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也就是說,要把創新的內容和形式都要講全,要統一起來。
一、如何理解協同創新
2011年4月,在慶祝清華大學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8月,在深圳舉行的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上,劉延東同志和萬鋼同志重點強調了要積極推進協同創新。這充分說明了協同創新的極端重要性。
如何理解“協同”?《新華漢語詞典》對“協同”的解釋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協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辭海》對“協同”的解釋是:一是指諧調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團結統一;三是指協助、會同;四是指互相配合。管理學上的“協同學理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普遍存在有序、無序的現象,一定的條件下,有序和無序之間會相互轉化,無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協同,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協同學理論認為,協同是指元素對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現了元素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中協調與合作的性質。結構元素各自之間的協調、協作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共同前進,對事物雙方或多方而言,協同的結果使個個獲益,整體加強,共同發展。導致事物間屬性互相增強、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相干性即為協同性。
我認為,所謂協同創新,就是圍繞創新的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助、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意思應該相差不多。
我想舉些例子來說明一下。比如,大自然就存在很多的協同現象。大家應該都看過一些關于動物世界的電視節目:在大海中,一大群小魚遇到一條鯊魚獵食,整個魚群幾乎同時作出反應,同步、同速、同方向閃避鯊魚,逃過鯊口,場面蔚為壯觀。這就是一種協同現象。再比如,多人拉車行為。車夫們朝著一個共同目標,前面的人拉車,后面的人和側面的人推車,形成了合力,使車子不斷向著目標前進。這也是一種協同現象。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之,協同是普遍存在于社會和大自然的一種現象。沒有協同,整個社會和大自然就會亂套,就拿魚群的例子來說,那些小魚很快就會被鯊魚吃光。同樣道理,如果自主創新缺乏協同,不注重協同這種形式和方式的話,那么創新的水平和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二、協同創新的重要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我們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這一重要論述順應了國內外最新的產業發展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縱觀全球,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隨著技術創新復雜性的增強、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發展,當代創新模式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變為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受到各國創新理論家和創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縱觀發達國家創新發展的實踐,其中一條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打破領域、區域和國別的界限,實現地區性及全球性的協同創新,構建起龐大的創新網絡,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美國硅谷成功的關鍵在于區域內的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聯合創新網絡”,使來自全球各地的創新創業者到此能夠以較低的創新成本,獲取較高的創新價值。韓國在1980年代后期模仿日本的“技術研究組合”的模式,成立了以國家電子通信研究所為牽頭單位,由三星電子、LG半導體以及大學、政府機構等組成的共同研究開發組織,主要從事記憶存儲芯片及其制造設備和生產材料的研發。經過10年的協同攻關終于獲取成功,涌現了三星、LG等世界半導體巨頭,在通訊、存儲芯片、平面顯示等技術領域擁有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在歐洲,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協同創新網絡蓬勃發展。特別是芬蘭、愛爾蘭、瑞典、瑞士等北歐小國,技術創新實力雖然不如德國、英國、法國等老牌大國,但通過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建立全球性創新網絡,創新能力也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芬蘭的“信息通訊技術聯盟”由諾基亞等200多家信息通訊企業、29所大學和金融服務機構以及一批科技中介機構組成,極大地促進了芬蘭的通訊產業發展,使芬蘭從一個林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上的通訊強國。
環顧國內,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各省市競相探索的新型創新模式。我國載入史冊的兩彈一星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術攻關,無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同創新的成果。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當前我國的協同創新模式顯然不可能完全沿襲計劃經濟時期的做法,而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協同創新的經驗,將我國擁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組織動員能力強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全社會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諸如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觀管理各自為政,科技資源配置方式、評價制度等不能適應科技發展新形勢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新要求,阻滯了創新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年來,北京、江蘇等省市在全面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同時,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探索推動協同創新模式,力求在新一輪創新競賽中先走一步,爭創創新優勢。如北京已經成立了協同創新服務聯盟,主要服務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大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回首廣東,協同創新是廣東省近幾年科技管理創新方面的一大成功實踐。近年來,廣東省科技廳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協同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一是以制定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為結合點,努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協同推進技術創新。從2006年開始制定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沿著“市場需求分析→確定產業目標→技術壁壘分析→凝練研發需求→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這一路徑,研究找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并組織重大科技攻關,實現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螺旋融合。二是以實施省部產學研合作為切入點,使市場需求的拉動力與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目標一致,協同用力。廣東省通過與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開展“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從項目立項開始就把企業的技術需求和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創新攻關結合在一起,在項目完成時其成果就直接應用于生產或產品上,根本不存在成果還需要另外去轉化的問題,也不存在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三是以“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為突破點,努力推動國外高端創新資源與廣東省創新需求緊密對接,協同攻關。我們以企業為主體,在國內和國外同時建立功能互補,兩端一體的研發機構和輔助機構,更加高效地完成國際間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推動國際最新科技成果向廣東轉移轉化。借助“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廣東與獨聯體地區、以色列等國家搭建了系統的合作框架,形成了長效的合作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根據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以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物,直接參與到廣東省重點技術領域,形成海內外人才的協同創新。目前已成功引進31個創新團隊和32位領軍人才,匯聚了282名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2007年,我提出了“大科技大開放”的發展思路。這幾年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開展工作的,否則不會有今天的工作成效。我們不能把科技與世隔絕開來,必須把科技放到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社會系統去考慮,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區域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要做的為什么不是“小科技”,而是“大科技”,為什么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為了說得更加形象,我當時還專門以一棵“科技生態樹”來做了說明和分析。現在看來,我們所倡導的“大科技大開放”的發展理念,是與協同創新理念一脈相承的,其本質就是協同,追求的就是創新的協同效應。總而言之,協同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沒有協同創新,我們的創新效率就不可能提高,損耗也會大大增加。我們要進行協同創新,完全是出于現實需要。
三、如何推動協同創新
(一)技術創新鏈必須圍繞產業鏈進行。
產業鏈是創新鏈的載體。要提高創新的水平和效率,技術創新就必須緊緊圍繞產業鏈、基于產業鏈,把創新鏈融入到產業鏈中來進行。當創新鏈與產業鏈互相融合、相互協同、成為一體的時候,創新的方向、目標就會更加明確,合力就會不斷增強,創新的水平和效率就會明顯提高,就能很好地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以前,由于科技研究與產業鏈分離,沒有附著在產業鏈上進行,因此,才會產生“科技與經濟兩張皮”、“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說到這里,我想,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成果轉化率不高”等歷史難題的結癥。只要對癥下藥,就會達到標本兼治的良好效果。當然,在這里我主要是針對技術創新層面上說的,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等不完全一樣,相信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
如何才能把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呢?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經驗。首先,要繪制產業技術路線圖。產業技術路線圖是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做好路線圖的繪制工作。應該說,在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廣東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所謂產業技術路線圖,我的理解就是:圍繞產業鏈,從技術的層面,找出要實現的技術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路徑,進而找到路徑上的關鍵技術節點。近年來,我一直強調要做好路線圖的工作,為什么?管用。路線圖是一批專家學者、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政府管理人員等經過深入調研和充分研討后得出的,是凝聚著大家的智慧和心血的集體結晶,是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能夠從整體上加快我們的創新速度,提高創新效率,所以要高度重視做好路線圖的繪制和應用工作。
繪制好產業技術路線圖之后,下一步,就要通過產學研合作來付諸實踐了。實踐證明,產學研對于推動自主創新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要繼續堅持,爭取做得更好。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在針對產業鏈上的技術節點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的時候,必須做好統籌協調,注重項目之間的協同工作,力爭達到項目與項目之間充分配合和互動這樣一種理想效果。大家知道,路線圖作為一個整體工具,其各個關鍵技術節點具有內在的聯系。所以,我們在進行項目布局的時候,要考慮到項目之間的協同,也就是要考慮到項目之間的聯系,考慮到系統性。這樣,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更加節約經費,提高創新效益。我們工作的系統性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當然,服務鏈、資金鏈也必須與產業鏈協同起來,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率。
(二)技術創新主體必須協同。
從世界科技發展規律來看,技術的創新主體愈發多樣化,導致創新資源分別掌握在不同的創新主體手中。任何一個創新主體都不能夠控制技術創新活動所需的全部資源,必須依靠其他的主體提供支持,才能有效利用其他資源,形成協同效應、達到目的。因此,創新不是一個主體或機構就能夠解決的。一個單獨的創新主體要完成一項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往往需要多機構、多部門、多企業等的協作配合方可實現。就現階段情況來說,我們要實現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以及科技服務機構等上下聯動和橫向互動,才能實現目標。所以,我們要善于運用利益驅動機制,凝聚所有創新主體的力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使這些創新主體自覺圍繞目標,產生合力,協同推進。
(三)科技與經濟必須協同。
以前,我們國家的科技工作主要局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沒有與經濟結合起來,屬于“小科技”。正如我前面所講的,由于以前的科技工作沒有圍繞產業鏈展開,所以,盡管獲得很多很好的科研成果,但一直存在轉化難、轉化率低、產業化率更低等問題,很多科技成果只能束之高閣,停留在紙上,沒有辦法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科技工作變成“半天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溫家寶總理在會上提出了我國科技中長期發展的十六字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個方針的核心,是強調科技要面向、融入經濟主戰場,跟經濟密切結合起來,實現科技與經濟的協同。近年來,我們堅持這個指導方針,開拓創新,扎實推動廣東科技工作實現了跨越式提升,促使廣東科技工作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實現了“兩個轉變”(廣東科技工作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實現了“從配角到主力軍、從演員到執行導演”的重大轉變)。廣東的實踐證明,科技只有與經濟緊密結合,跟經濟協同起來,才有旺盛的創造力和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出大成果、大效果。
(四)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協同。
關于這方面,我們深有體會。我們講科技體制改革,已經講了很多年,過去也曾經進行過一些嘗試,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體制機制對于促進科技創新具有根本性意義。如何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使體制機制能夠與自主創新協同起來,這個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們在體制機制上進行了很多的探索,建立了一些新的創新模式,如“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框架、“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聯合基金、非營利民營科研機構(如深圳光啟研究院、華南新藥創制中心)等,主要目的還是促使體制機制與自主創新真正協同起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我們應當好好總結一下好的經驗和做法,并在今后工作當中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
四、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下一步,圍繞推進協同創新,我們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進行計劃管理體系改革。
要更好體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協同,應當首先從改革計劃管理體系入手,重點圍繞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等三大塊,對科技計劃體系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一是以專業鎮為抓手,深入開展“一鎮一策”行動,為專業鎮度身定制科技與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優化特色產業生態,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鎮,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二是結合國家戰略布局和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需求,按照統籌規劃、系統布局、有序發展、重點推進的原則,做好“十二五”期間八大領域核心技術的篩選、論證工作,盡快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實施方案》。三是依托各類科技園區和專業鎮等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領先的科技服務聚集區和科技服務創新體系,優化科技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積極探索科技服務業典型模式的發展,研究、設計適合廣東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市場運作模式。
(二)完善產業技術路線圖。
圍繞產業鏈,不斷更新完善已有的技術路線圖,加快完成正在制定的技術路線圖,著手啟動制定一批新的技術路線圖。新啟動制定的10個左右產業技術路線圖,要順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和先進制造領域,以及傳統產業節能減排、低碳技術等領域的技術需求,加強統籌布局,力求形成協同效應。
(三)啟動繪制企業成長路線圖工作。
企業是產業的細胞。企業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我們要摸清摸透企業的成長規律,并根據不同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不同要求,認真繪制好企業成長路線圖,找到企業成長的規律,并在企業成長的各個階段給予相應的支持。這樣一來,我們用于支持企業的資金、政策、措施等就找到了真正的著力點,我們的工作就會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性。
(四)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工作。
廣東省的科技與金融結合工作還有差距。如何調動金融為創新服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加大創新投入,主要靠市場和社會資本。要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一是進一步加大風險投資扶持力度,進一步明確風投發展思路和方向,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二是創新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工作思路,在創新科技金融結合機制、模式和方法上先行先試,把珠三角地區打造成為國家級科技金融結合示范區,積極探索新三板、知識產權質押等科技金融相結合的新路子,引導各類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金融服務領域。
(五)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應該說,過去我們的科技體制改革很不徹底,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一是沒有充分考慮調動民間科研力量,也就是非國有科研力量;二是對于國有科研力量,改革也沒有很好與經濟發展密切聯系起來。所以,今后我們要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必須克服上面兩個不足。一要重視扶持培育非營利或民營科研機構的力量。大家看看光啟團隊、華大基因、東陽光、華南新藥中心這些科研機構,我們就會感覺到在這方面大有可為。二要密切國有科研機構與經濟發展的結合聯系,改革調整以前設置不合理的內部機構,完善用人機制,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時,要加快四大主體科研機構建設步伐,發揮好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示范帶動作用。
(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進一步推動、完善和優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完善并推廣“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一是繼續深化對俄地區的科技合作,重點開展對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成果、創新人才及團隊,積極建設廣東與獨聯體國家科技合作戰略聯盟。加強與巴頓研究所的科技合作,支持“中烏巴頓焊接聯合研究院”開展重點合作項目的產業化工作;聯合制定焊接技術路線圖,強化對烏克蘭焊接技術的轉移推廣工作。二是重點拓寬與以色列的合作領域,簽訂中以科技產業合作協議,建設“中以科技產業園”,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七)深化粵港澳的科技服務合作。
充分發揮廣東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緣優勢,重點加強與港澳地區開展科技服務合作,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一是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促進粵港澳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開放共享。加強深港創新圈建設,深入推進深港創新圈科技合作,輻射帶動珠三角地區科技服務業發展;深入建設粵港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珠三角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優化粵澳科技合作環境,以省建設橫琴開發區為契機,加強合作平臺建設,推動雙方在創意、科普、教育方面的合作。
(八)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進一步完善廣東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逐步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平臺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體系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吸引更多的科技資源流向廣東。加快大型儀器研發和大型儀器協作網建設,加強大型儀器設施等資源的共享,不斷提高廣東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條件平臺建設水平。
(九)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政策制定要圍繞創新鏈進行,爭取覆蓋整個創新鏈條,同時,加強對各項政策的配套完善,從政策層面全過程拉動創新。一要加快制定廣東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完善政策體系。二要加快研究制定創新型人才激勵政策。結合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工作,加快研究制定并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完善創新型人才政策體系。三是加快研究制定吸引國內外社會資金來粵進行風險投資的政策,完善科技與金融結合政策體系。
(十)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工作。
一要穩步推進創新科研團隊引進工作,以產業化為目標,以重大創新平臺和創新項目為載體,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海內外創新團隊入粵開展創新創業和成果轉移轉化,推動光啟等創新科研團隊在新領域加快實現產業化。同時,加緊完成第二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的合同簽訂、資金撥付等后續工作;主動出擊,啟動第三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申報評審工作。二要不斷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機制,落實人才配套的各類政策,制訂人才激勵措施,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