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2-01-06 15:00 來源:科學時報
導讀:我國企業目前成功利用物聯網技術打造出了一整套涵蓋農戶結算卡系統、數字糧庫系統、糧食物流監管系統、成品糧安全追溯系統,以及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糧食流通信息化解決方案,并在江蘇、內蒙古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應用。
糧食總產量“八連增”,我國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這個消息讓2011的冬天透著一股熱乎勁兒。但除了喜悅,在“大豐歌”里,我們還要唱些什么?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指出,中國已做出中長期戰略規劃,堅持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的方針,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必須要端在自己手里”。
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
韓長賦日前表示:“糧食八連增為管理通脹預期、穩定全年物價總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中國并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支撐不夠等挑戰依然嚴峻。”
糧食的生產、流通、消費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切身利益。糧食安全自古以來一直都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是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必須有效的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才能促進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我國,依然存在著威脅糧食安全的因素。首先是由于種糧比較效益較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這直接限制了我國糧食供給能力的提高。
據新華網報道,近日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總經理李長軒被“雙規”。從2006年國家糧食托市政策實施以來,執行小麥托市收購的糧庫庫點就擴展至3500多個,其間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和個人參與糧食托市收購中來,暴露出諸如哄抬小麥收購價格、“轉圈糧”等種種亂象,直到喬建軍案發之后,有的糧食庫點甚至被發現是空庫存,嚴重影響了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信譽。
這就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第二個問題——儲備糧管理,數量是否真實,質量是否完好,收購貸款資金是否正常使用等各個方面存在管理風險。
第三是糧價波動問題,尤其突發情況下,糧食應急保障成本很高。我國糧食生產區域分布非常不均,由于糧食流通體系不完善,局部地區的糧價劇烈波動時有發生;在突發應急情況下,比如汶川地震,糧食應急保供的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糧食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比如“面粉增白劑”、“鎘米”、“毒大米”等時刻挑戰著百姓的安全神經。
物聯網技術可堪重任
治病需治未病,未雨當要綢繆。相關政策的制定,監管制度的建立,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做些什么?物聯網技術,如今已成為一種可以依仗的方式。
我國物聯網行業領軍企業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成功利用物聯網技術打造出了一整套涵蓋農戶結算卡系統、數字糧庫系統、糧食物流監管系統、成品糧安全追溯系統,以及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糧食流通信息化解決方案,并在江蘇、內蒙古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應用。
——“農戶結算卡系統”。袁隆平曾指出,現有的糧食補貼政策,并不合理。一是補貼太少了,農民種糧的收益遠遠不及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補貼的參照標準有問題:按土地面積補貼,種一畝地給多少錢,種好種壞一個樣,應該按農民賣給國家的糧食數量進行補貼,這樣,才能調動積極性。近年來,我國雖不斷加大種糧的補貼力度,但如何讓農民真正拿到補貼,如何真正調動其種糧積極性,一直是個值得深究的課題。
基于RFID技術的“農戶結算卡系統”,通過向種糧農戶免費發放農戶結算卡,使農戶能夠刷卡售糧。農民賣糧款、補貼款管理更方便。賣糧款、補貼款可以直接存入與農戶結算卡關聯的銀行賬號中,避免農民攜帶大量現金,方便農民。
這樣,可以更加合理發放種糧補貼,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賣的商品糧越多,得到的補貼越多——真正種糧、賣糧的農民能夠得到更多補貼(價外補貼),而自己擁有土地,但租給別人種的農民,只能得到國家的按照土地面積核算的種糧直補資金,得不到價外補貼。在新疆、浙江、上海、蘇州四地區,已經施行了多年“價外補貼”政策,由當地的財政提供補貼資金。這說明,政策環境與農戶結算卡系統所需環境完全一致。
另外,這還可以幫助糧食管理部門真實全面的獲得社會糧食收購數據,為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數字糧庫系統”。我們知道,“人情糧”、“舞弊糧”等現象,主要是糧庫管理人員與賣糧人員內外勾結,在糧食扦樣、化驗、稱重等環節,以次充好,在賣糧品質、數量上做文章。其實,通過技術手段,也能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數字糧庫系統”,能夠大幅提升糧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實現糧庫管理系統的無縫連接,通過對糧食出入庫作業信息實時、快速、準確的采集,實現作業流程的精準控制,在報港、扦樣、化驗、稱重等環節,有效避免“人情糧”、“舞弊糧”等現象的發生;此外,該系統能夠實現糧庫業務管理系統、作業控制系統與糧庫安防系統、糧情監控系統、熏蒸系統、通風系統、DCS系統等子系統的大集成,以及糧庫業務、財務、稅務、農發行封閉資金管理的一體化。不僅能夠幫助糧食管理部門有效減少管理層次,降低管理成本,實現綠色低碳儲糧,提高安全生產水平,還能夠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食用油油庫測控管理系統”。通過各種傳感器以及配套的軟件,該系統可以防止食用植物油的混合和泄露。該系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劣質油的流通。“食用油油庫測控管理系統”,能夠實現的不止于此:儲備油儲存、輪換、應急調動管理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提高儲備油出入庫速度和計量精度,提升儲備油保管水平,保障儲備油數量真實、質量完好、調得動、用得上,如:提高保管水平,實時掌握準確庫存情況,自動加熱、保溫和降溫;保障安全生產,自動檢測庫存溫度、有害氣體和可燃氣體;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信息化管理,自動準確記賬和商務結算等。
——“區域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以糧食物流資源整合為目的,能夠利用射頻識別、衛星定位、移動通信位置服務等技術,對區域(目前主要在江蘇省內應用)糧食物流進行全程監管,實時監控區域內各物流通道的流量和流向,為糧食物流應急指揮提供服務,提升糧食宏觀調控水平。
據航天信息的技術人員介紹,假設一輛運糧車從鄭州發往北京(從北京到上海使用汽車運糧食從經濟上不合算,實際中不會進行這樣的業務),首先貨主可以在物流平臺上發布相關業務信息,進行商務洽談,實現了車與貨的快速撮合,有效解決貨物統一調配和貨主找車難的問題;貨物在途中,平臺利用移動基站及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對貨物運輸的全過程實現不間斷的實時監控、實時報警,通過平臺跟蹤貨物的位置及運輸狀態,實現電子地圖軌跡回放,使監管單位、運輸企業以及貨主客戶等能實時掌握貨物流向動態,確保貨物運輸過程中的有效監管。當該貨物到達北京進行交割的時候,平臺通過短信提醒服務及時通知貨主及承運方,這可以大幅提升物流企業的資源調度及對外服務的能力。
——“成品糧安全追溯系統”。能夠幫助幫助糧食管理部門,實現對成品糧原料、生產加工、質檢、出入庫及物流信息進行全程跟蹤與追溯,當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可以通過大包裝箱的RFID電子標簽以及小包裝箱上的二維條碼或追溯號迅速找到該批次食品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所經過的加工、包裝、庫存、物流環節,對問題源頭迅速處理;也可以迅速找到該批次食品的流向,及時召回問題產品,減小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面。
關注更多安全問題
當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工業用途拓展,對糧食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態勢,對糧食的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結構亦提出新的要求。與此同時,中國并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旱澇保收的農田僅占36%,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
日前,航天信息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高交會上,成功與國家糧食局、江蘇省糧食局簽署了“物聯網技術在糧食流通行業示范應用與推廣的框架合作協議”,將為推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糧食行業應用,促進糧食流通產業轉型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助力。建立在物聯網核心技術上的航天信息糧食流通信息化系列解決方案,將從確保糧食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加強糧食物流體系管理等環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糧食安全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除了上述環節外,還有很多需要關注的問題,比如:糧食宏觀調控與應急保供、成品糧應急管理、半成品糧(糙米)流通、糧食品質安全、綠色低碳儲糧等。
航天信息下一步要繼續關注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繼續用信息技術端住我們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