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11-29 09:52 來源:亮報
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處處長董秀芬對記者透露,到今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達4500萬千瓦,較2010年的3131萬千瓦大幅增長,我國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國。 風電產業的高速發展,一度為風電設備制造商創造財富盛宴。然而,行業前景好——資金涌入——產能過剩——惡性競爭……這樣的循環也給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帶來了困擾。如何打破這一循環,消除困擾,突破瓶頸,是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和整個風電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海上風電已成風電市場開拓目標。
風電制造業“入冬”
溫度驟降的一年
經過5年高速發展的中國風電制造業,正在進入一個冷卻期。
近日,多家風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發布了2011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大小風電設備廠商正在經歷一個急剎車式的大減速,業績紛紛大幅下滑。
國內風電制造業巨頭之一——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30日發布的2011年三季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銳風電營業收入為83.9億元,同比減少27.3%;凈利潤為9.01億元,同比減少48.51%;預計2011年全年累計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50%以上。華銳風電在公告中解釋稱,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產品銷售價格下降,銷售收入減少,毛利率也有所下滑;此外,由于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以及項目審批原因,部分項目建設延期,導致銷售收入減少。
此前已經公布三季報的湘電股份和金風科技等行業龍頭的成績也頗顯“慘淡”。湘電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26億元,同比下降79.02%。金風科技今年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下降了7.89%和13.5%,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了74.9%和60%。
而在海外上市的首家風電企業廣東明陽風電,其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盡管營業收入增長28%,但凈利潤卻下滑42%。
寒流并不只侵襲了上述整機制造行業巨頭,風電設備核心零部件生產商也未能幸免。記者了解到,齒輪箱生產巨頭泰勝風能的凈利潤下降了52.6%。
“即使到明年上半年,情況也不容樂觀。”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不少投行研究報告均顯示,隨著低成本磁鋼存貨耗盡,明年第二季度成本的進一步上升,預計風電制造企業最差的數據將會在明年出現。
資本“寵兒”遭遇尷尬
風電設備制造業曾經無限風光。
2007年12月26日,作為風電行業第一股的金風科技以36元的發行價上市,首日漲幅就超過250%,可謂獨領風騷。
即使在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沖擊時,風電制造業也呈現出逆市蓬勃發展的態勢。據悉,當時國內主要的風電設備廠商訂單都排到了次年。利潤吸引下,大量資本爭先恐后涌入風電制造領域。
然而,2011年1月13日,風電行業新龍頭華銳風電以90元的滬市發行最高價上市,開盤便遭破發,中簽該股的投資者全部被套。東海證券分析師陶正傲分析說:“華銳風電前幾年的凈資產回報率是驚人地高。但2010年上半年的收入與凈利潤情況并沒有延續高速增長的局面。”如今,金風科技的股價也一直在15元左右的低位徘徊。
“國內其他幾家前列公司也是這種情況。”陶正傲稱。中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姚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風機制造業的資金鏈情況并不樂觀,目前銀行已不鼓勵給風機制造企業貸款。投資界人士認為,風電企業尚有投資考慮余地,而風機設備制造商基本已沒有投資價值。
也許是看出風電設備制造業“暴利時代”即將謝幕,已有一些本想大舉進軍風電產業的資本開始打起退堂鼓。上市公司哈空調此前就宣布,公司董事會慎重審議,決定終止風電研發活動,集中精力做大做強主業。中國北車此前雖然高調宣布力圖在未來五年進入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前五名,但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實施此戰略的具體行動還要視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空間而定。
行業面臨洗牌
在10月20日舉行的201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企業代表一致認為,目前風電整機價格正在從兩年前的7000元/千瓦~8000元/千瓦下降至3500元/千瓦~4000元/千瓦,風電行業面臨“過冬行情”。近段時間,國內風電設備的主流公司逐漸面臨著半停產的情況。
“這是目前風電市場需求所決定的。”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向記者表示,盡管目前沒有具體多少家企業關閉的統計數據,但行業整合是不可避免的。
據了解,目前,國內從事風電設備制造的企業有80多家。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是行業前三的企業,占據國內60%的市場份額。明陽風電、運達風電、湘電風能、上海電氣,在搶奪市場份額上也異常激烈。
而未來行業洗牌帶來的數據將更為“殘酷”。業內人士的一個共識是,最后能夠留存在市場上的風電整機制造廠商不會超過10家。
“我們預計,風電制造業領域最終會整合至3~5家龍頭企業,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姚圣分析,行業發展至今,整合已經在所難免,這是一個前進的、淘汰的過程。
由“春”入“冬”的背后
產能過剩價格戰激烈
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風電總裝機連續5年實現翻番,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
風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以及財富效應,引得多家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一大批中小企業紛紛投身風電設備制造業。統計顯示,2004年,我國風電整機制造廠商只有6家。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風電整機廠商已增至100多家,有樣機下線的就有近90家。此外,還有風電設備零部件制造企業上百家,葉片生產廠50余家,塔架制造廠100余家。
風電設備制造領域產能擴張已遠遠超過產業發展需求,供過于求趨勢明顯。
而為了獲得更多訂單,企業間以價格戰為主的競爭更加白熱化。據了解,風機招標價格在2010年開始低于3500元/千瓦,目前已下降到最低中標價格為3450元/千瓦,甚至有樣機生產廠商報價3000元/千瓦。即使已經簽訂的訂單也被迫進行合約修改,下調合同金額。較之三年前,風機價格幾乎被“腰斬”。
“中國風電產業的一個硬傷就是設備制造的規模已遠遠超過下游需求市場開發的速度,下游市場需求的下降導致產品價格下降,這是企業利潤下降的根本原因。”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
原材料漲價成本提升
繼鋼鐵、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風電企業成本之后,稀土價格暴漲使風機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去年,六部委聯合發文整頓稀土行業,稀土價格穩步上漲,多個品種漲幅近3倍。制造永磁電機所需的釹鐵硼價格,從2010年的每噸8萬元漲至每噸70萬元,漲幅高達770%。
今年以來,國內稀土價格仍一路暴漲,至7月中旬,部分品種上漲幅度超10倍。有券商報告指出,稀土價格的上漲致使湘電股份上半年永磁電機毛利率下降6個百分點。這一行情使以稀土為原材料的直驅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如金風科技、湘電股份產品成本受到重大影響。
今年7月,湘電股份董事長周建雄發出停產宣言,他表示,稀土原料價格高漲,風機企業已經難以消受。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金風科技已深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困擾。除非該公司找到應對措施,否則,2011~2013年,其綜合毛利率將大幅下滑至12.3%~12.9%。
“4.95萬千瓦”現象
有消息透露,國家能源局制定的新的風電場投資管理辦法即將印發。它最核心的內容是,國家能源局將收回原屬于省級發改委的5萬千瓦以下陸上風電場項目審批權。
按照之前的審批制度,5萬千瓦以下陸上風電場項目,由省級發改委審批,上報國家能源局備案;5萬千瓦以上的陸上風電場項目,由國家能源局審批。這一制度形成了獨特的“4.95萬千瓦”現象,即大批4.95萬千瓦風電項目快速上馬。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內上馬的風電項目中,93%左右經由地方審批。有的地方為規避審批,將大項目“化整為零”,造成地方陸上風電場項目與國家新能源開發整體規劃沖突,與電網整體規劃不協調,導致陸上風電場并網困難。
業內人士認為,國家能源局將5萬千瓦以下的陸上風電場項目審批權收回后,將降低我國陸上風電場的審批數量與審批速度,減少市場對風電整機與零部件設備的需求。這也標志著,國內風電裝機連續5年翻番的熱潮時代已經過去,開始真正進入了冷卻期。
根據此前發布的2011年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在新能源鼓勵類的10個子項中,風電僅在“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這一子項中被一帶而過。而在最終確定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光伏發電裝機總量目標已明確上調至10吉瓦,較該規劃初稿中的目標翻一番。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新能源領域,風電發展勢頭將逐步被光伏發電所取代。
好“風”還需憑借力
提升質量是根本
談及如何解決目前風電制造業面臨的種種問題,在201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的企業家論壇上,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對記者說:“保證質量!一定要堅持質量第一,尤其是中國制造,誰打質量牌,誰就能走到底。”
用三一電氣總經理吳佳梁的話來說就是:“這不是賣手機,這是賣一個要使用20年的重型工業設備。”他向記者表示,風電制造業區別于其他行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技術和質量的嚴苛要求,應該積極杜絕以犧牲質量為前提的低價競爭。“當我們把這個行業當白菜做的時候,這一行就完了。”
吳佳梁指出,規范行業首先要從建立標準開始,這是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否則會留下更多的隱患。
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促進風電裝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若干意見》,要求著力加強質量控制,提高產品質量。根據我國自然環境和特殊工況條件,改進產品設計,提高風電機組適應性。提高制造工藝水平,保證材料質量。進一步提高葉片、主軸、主軸軸承和變槳軸承、增速機、發電機等關鍵部件的制造水平,確保風電機組質量。建立和完善質量檢測、質量認證和質量監督組織體系。
國家能源局副局劉琦公開表示,中國要實現風電大國向強國轉變,未來產業發展要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力發電量轉變。
“如果說‘十一五’是中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的五年,那么‘十二五’將是中國風電高質量發展的五年。”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黎翔在接受采訪時說。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規模很大,但大卻不強,在技術、可靠性和開發水平上與國外企業的距離仍值得關注。
據了解,盡管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技術在過去的幾年獲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在核心技術、關鍵設備領域,例如,風機主軸承和風機控制軟件等,自主創新程度還比較低,對國外技術和設備依賴度較高。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不掌握核心技術,而是忙于引進技術和上生產線,然后拼命擴張產能,這是完全錯誤的。很多東西不是規模可以解決的。”他認為,必須要有長遠的規劃,特別是要對核心技術形成突破,才能真正在全球范圍內形成競爭力。
中國能源協會會長倪維斗也曾公開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行業要穩步轉變,技術和研發要搞上去,要抓住風電發展的前端。中國要建設風電強國,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掌握核心技術。
事實上,從今年6月到8月,國家能源局已不斷推出各種技術標準,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18項重要標準,涉及風電機組狀態監測、風電場電能質量、風電關鍵設備制造要求等方面。但專家仍認為,這些標準還遠遠滿足不了中國風電產業的需求,國家未來需要更多的技術標準對其進行規范。
開拓風電新市場
風電設備生產商屬于制造業企業,如果沒有創新或開拓新市場,利潤空間只會進一步下降。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表示,近兩年企業的重點投資在陸上風電建設上,未來可以將海上風電作為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我國完成了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從立項到運營、再到研發整機和整個風電場的成功運行。”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就是市場發展的需要。
他表示,沿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中國的能源消耗大部分集中在這些區域,海上風能的開發利用能夠非常好地支撐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高速成長。在“十二五”期間,行業調整就要集中和分布相結合、陸地和海上相結合,同時要向經濟和市場為導向的方向轉變,“這是非常必要、非常明智、非常有前瞻性的一個戰略調整”。
他還表示,機械行業大型化、資源的集約利用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過程,“海上風電的大型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從3兆瓦、5兆瓦到6兆瓦甚至是更大規模的發展,這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內是可以驗證的。”
進入2011年,中國風電產業已經出現了轉型跡象。除了提高質量和研發水平、掌握核心技術,并且積極開拓新市場之外,風電產業還需要有更加科學開放的市場競爭和國家管控,促進行業未來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市場是標桿。企業能不能生存發展是要由市場和客戶來決定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也要靠市場來檢驗。”韓俊良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