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十二五”我國石化行業發展分析

http://www.gjzbw99.com 2011-09-23 17:1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石化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和化工產品生產、消費大國。“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的過渡時期。在這個轉型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結構調整需進一步加快,以適應國內相關工業產業升級對石化產品提出的更高需求。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多種產品產能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國際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全行業綜合競爭力還有欠缺,尤其是資源性產業和高端產品,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中經評論•北京)一、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趨勢

  2009年,在全球性經濟衰退的環境下,西歐、北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化工產業在2008年的基礎上進一步衰退,不計醫藥化學品在內,2009年歐洲的化學品產量同比下降約12%,美國下降9.4%。預計2010年歐洲和美國化工品產量將分別增長5%和3%,但仍難達到經濟衰退前的水平,要完全從衰退中走出來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以中國、印度、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國內需求繼續增長的基礎上,化學工業和其他制造行業的復蘇速度遠快于發達國家,在全球化工產業格局中占據了更大的份額,未來幾年這一差別還將擴大。2009年“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化工品產量平均增速為12.3%,預計2010年為13.4%。其中,中國化學品產量將以16%的速度增長,成為世界化學工業回暖的最大動力。

  隨著全球化學工業進入成熟期,行業景氣周期將延長并趨向平緩,高峰和谷底的落差將縮小,行業盈利水平將趨向收斂。各國大規模救市措施可能引發的流動性過剩、國際基礎能源價格穩步回升、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趨于嚴重等也是影響未來幾年內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是亞太、北美和歐洲,但這三大地區的石油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亞太地區本地供應量不足需求量的1/3;而消費量較小的非洲和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量則約為本地需求量的4倍。

  美國、歐洲、日本、中國仍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進口國家和地區,而出口的主要地區是中東、前蘇聯地區和非洲。其中,中東的石油近70%流向臨近的亞太地區;前蘇聯地區和北非的石油出口主要流向歐洲地區;西非的出口中40%通過大西洋運往美國。

  原油價格直接影響化工產品的生產成本和效益,化工產品的市場供需狀況直接牽動化學工業周期的變化。在物流成本的影響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只有具有良好區域性供需平衡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和中國等地區,或是具有明顯原料優勢的中東地區和南美部分國家才能繼續保持本地區石化產業的競爭力。

  世界石化行業未來發展將呈現如下特征:一是產業發展全球化趨勢E益明顯,競爭進一步加劇;二是石化產業重心向東移,產業發展格局發生演變;三是科技創新仍是推動石化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受到高度重視;四是石化企業更加突出專業化發展特色,企業重組不斷強化;五是原料多元化、發展新能源成為目前及未來石化行業的戰略重點;六是“綠色”低碳經濟與環境保護將成為石化行業的關注焦點;七是大型化、一體化、基地化的建設模式已成基本趨勢;八是未來將以差異化、高價值的產品和技術引領行業發展。

  二、我國“十二五”期間行業形勢分析

  (一)“十二五”是全行業進入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

  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取決于國家所處工業化階段,以及由各階段所決定的需求、供給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變化。“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的過渡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的階段性變化,原材料工業的內部結構特征也將相應發生變化,主要是傳統產業比重下降,而高端和新型產業將得到較快發展。這將成為我國原材料工業調整轉變的關鍵時期,既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也要為應對未來需求升級和產能過剩進行戰略性調整。在這個轉型時期,石油和化學工業全行業結構調整需進一步加快,以適應國內相關工業產業升級對化工產品提出的更高需求。目前包括石油和化學工業在內的原材料工業在我國發展迅速,多種產品產能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國際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全行業綜合競爭力還有欠缺,尤其是資源性產業和高端產品,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二)石化產品結構性短缺現象仍將持續

  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過多年迅速發展,大多數產品產能快速增加,產品供應已由“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比如,2009年我國有甲醇產能2200萬噸/年,裝置開工負荷僅50%,而同期甲醇進口量達到529萬噸;聚乙烯和聚丙烯、乙二醇、聚苯乙烯、ABS、合成橡膠等石化下游產品2009年的進口量均超過2008年,其中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因素較突出。在下游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細化學品領域,則主要體現為高端品種短缺,產品差異化程度較低。

  產品結構性短缺是行業內部結構性矛盾的具體體現,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原料供應受到多重限制,行業集中度仍然偏低,落后產能仍占有較大比重,產業競爭力不強;部分行業缺乏有力的監督和引導,產業盲目發展,產能過剩嚴重;產業布局由于歷史原因,仍存在原料與生產分割、產品與市場分割等不合理之處;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較弱,很多科研成果難以實現生產應用,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等。

  (三)資源短缺仍是制約石化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國原油資源短缺,人均占有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并且產量難以在短期內大幅提升。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原油缺口逐年擴大.2009年我國石油缺口高達2.1億噸,預計2015年將進一步達到2.62億噸,原油進口依存度超過55%,同時還將面臨著國際原油價格巨幅波動的影響。原油資源的短缺,不僅對我國石化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制約,而且是關乎國家能源安全以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價格不斷上漲。根據我國天然氣利用政策和天然氣的價格,化工利用已受到制約。

  我國煤炭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0%,儲量豐富,煤種齊全。我國煤炭資源地域分布差異較大,主要特點是“北多南少、西多東少”。豐富的煤炭資源為發展煤化工行業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但煤化工生產耗水量較大,我國水資源缺乏,并且和煤炭資源呈現明顯的“逆向分布”,煤炭資源則主要分布在水資源匱乏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中西部地區。水資源已經成為了西北地區發展煤化工產業的重要制約因素。

  (四)全社會對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更高

  2008年,我國人均GDP達到2500美元,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升級,能源重化工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鋼鐵、冶金、石化、建材、機械制造等重型工業行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重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很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此外,我國還面臨著CO。等溫室氣體減排的巨大壓力。在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亟需轉變,是對包括石油和化學工業在內的多個工業行業提出的重大課題。

  近幾年,公眾對環保的關注度日益上升,我國已經從政策、法律制定等方面加緊了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監管與治理。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在污染物排放、“三廢”處理技術、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五)將加大力度完善系統化技術創新體系

  近些年,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進展,但仍然存在整體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科技投入少等問題。

  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科技創新具有系統復雜、資金投入大、周期長等一系列自身特點,目前大多數成果仍處于追隨和仿制階段,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原創成果較少,科研基礎研究與工業發展的實用化要求脫節.基礎研究的產業化進程較慢。在工業化建設中,針對成套技術仍需要系統地進行集成和優化;已經國產化成功的大型設備,在質量和運行穩定性上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新技術和新產品應用開發方面,相當一部分尚停留在小試或中試的水平上;許多先進技術如節能節水技術、過程耦合技術、智能化模擬技術、污水零排放技術等,還需要加大推廣力度。我國亟需建立產、學、研聯合的專項研發體系。

  三、目前我國石化行業基本狀況

  我國大部分主要石化產品在2009年生產和消費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部分產品增長幅度較大。原油加工量為3.75億噸,同比增長9.5%;三大成品油產量2.28億噸,表觀消費量2.20億噸,同比分別增長9.4%和2.4%;乙烯產量為1069.7萬噸,同比增長7.0%,當量消費量約2400萬噸,同比增長高達14.1%;主要有機原料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也都取得了增長,其中丙烯腈、正丁醇、苯酚丙酮、PTA、醋酸等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同比增長都達到了兩位數以上。

  (一)石化行業經濟指標穩步好轉

  2009年初,在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影響下,石化行業各項經濟指標陷入低谷,第一季度銷售收入與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以上,由于消化原料和成品庫存等原因,利潤更是同比下降了50%左右。隨著國家各項經濟刺激政策措施的落實以及相關行業的逐步穩定,原油以及石化產品價格波動性回升,石化行業經濟指標逐月好轉,全年主要經濟指標與2008年基本持平。

  (二)部分石化產品進口數量增長較大,預示著競爭不斷加劇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化工品國際貿易量逐年增大。特別在我國化工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基礎石化原料緊缺的雙重因素影響下,近些年我國基礎石化原料進口量逐年增加。絕大多數進口石化原料需通過港口運入,目前很多臨港企業已把進口原料作為解決生產資料來源的重要選擇。利用優良的臨港運輸條件,結合化學品物流業的發展,進口基礎石油和化工原料,將是化學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選擇和必然選擇。

  由于我國石化產品市場在2009年較快企穩回升,成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產品的重要目標市場。多種石化產品進口量異常增長,一方面說明了國內經濟刺激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帶動石化產品市場的恢復和增長,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金融危機乃至后金融危機時期,主要石化生產國的石化產品對我國市場的沖擊將會不斷加大。

  四、“十二五”我國石化行業重點領域發展分析

  (一)煉油

  1.主要特點

  一是生產企業向大型化、規模化發展態勢增強,我國已成為世界煉油大國。截至2009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4.5億噸/年,居世界第二位;加工量達375億噸,三大成品油產量達2.28億噸;擁有煉廠150多個,規模達到千萬噸級的14家,占總能力37%-40%。

  二是國內油氣資源供應緊張,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09年,我國原油產量1.89億噸,凈進口量2.1億噸,原油進口依存度達到52.5%,隨著未來煉油能力的進一步快速提高,原油進口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

  三是成品油總體供需基本平衡,柴汽比不斷提高。我國成品油的生產與消費均保持了較快增長,供需基本平衡。2009年,國內柴油、汽油消費比例達到2.07:1,生產比例為1.96:1。

  四是煉油技術水平獲得較快發展。隨著我國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煉油技術水平也取得進步,依靠自主創新,我國目前已經掌握了建設千萬噸級煉廠的能力。

  五是中小煉油裝置開工率不足,行業集中度亟需提升。國內有150家左右各類煉油企業,平均規模不足300萬噸/年,一次加工能力低于300萬噸/年的企業數量仍有50家左右,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15%左右,制約了行業整體規模以及裝置技術水平的提升。全國煉油裝置平均開工率為83%。

  六是地區間供求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國成品油消費主要集中于“兩洲一灣”及中部地區,成品油的物流流向呈現“西油東進、北油南運”的市場格局。

  2.未來趨勢與發展潛力

  一是煉油能力總體過剩的趨勢將不可避免。根據成品油消費量與GDP增長率彈性系數等綜合測算.“十二五”期間國內煉油能力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35億噸/年,達到556億噸/年。但根據煉油實際新增產能測算,2015年煉油能力將高達7.25億噸左右。

  二是原油進口依存度持續增加。根據測算,2015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將逼近60%,原油資源不足仍然是制約國內煉油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是油品環保質量升級的要求提升。目前我國汽油和柴油總產量約2億噸,基本均達到歐…標準,2015年力爭達到國IV標準。

  (二)乙烯

  1.主要特點

  一是乙烯生產消費穩定增加,市場仍有較大缺口。2009年國內共有21家乙烯生產企業,25套生產裝置,生產能力1222.5萬噸/年,產量1069.7萬噸,裝置整體開工率很高。2009年國內乙烯當量消費量達到2400萬噸,國內自給率僅為45%。

  二是產業集中度提高,大型化目標正在實現。2009年我國乙烯生產企業平均裝置規模提高到50萬噸/年,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我國乙烯裝置綜合能耗有明顯下降,新建大型乙烯設計指標基本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乙烯、丙烯下游采用先進技術建設了多套具有世界級規模的石化裝置。

  四是國產化取得突破性進展。乙烯關鍵設備國產化水平大大提高,并首次實現了乙烯成套技術和工程設計總承包的國產化突破。

  五是乙烯原料優化與供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國內新增乙烯產能的原料以石腦油為主,原料雖可做到相對優質,但不廉價。盡管我國大部分乙烯裝置實現了與煉油的一體化,但相對于乙烯規模,目前所配套的煉油能力普遍偏小。

  六是在國際化競爭中處于相對波動的地位。在全球一體化的競爭中,針對國外產品的沖擊進行有效抵御的能力較弱。特別是擁有廉價乙烯原料的中東地區乙烯工業迅速崛起,將成為我國乙烯行業最大的競爭對手。

  七是主要下游產品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雖然在解決大宗初級產品供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沒有完全實現產品升級的要求,產品差異化程度比較低,中高端產品市場仍以進口為主;很多專用合成材料的專有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企業難以獲取。

  2.未來趨勢與發展潛力

  一是國內乙烯當量自給率將提高,但仍保持較大缺口。預計到2010年國內乙烯生產能力將達到約1470萬噸/年,到2015年將達到2000萬-2300萬噸/年,自給能力將有較大提高,當量消費自給率提高到70%左右,但供不足需的狀態會長期存在。

  二是上下游一體化、基地化的建設模式更上新臺階。石化裝置上下游配套特點突出,一體化和基地化建設是未來我國乙烯工業發展的主題,目前我國已基本完成自沿海地區到中西部地區乙烯基地的布局,但是一體化規模和方案尚有較大潛力可挖。

  三是原料路線進一步向多元化發展。近年來我國已經開發并應用了多種原料制烯烴技術,其中包括MTO/MTP、CPP等技術。

  四是下游領域仍擁有較大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我國合成材料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加大,新技術應用將進一步增加。預計2015年國內合成樹脂需求量為5840萬噸,“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5.9%;合成纖維需求量達到3250萬噸,年均增速5.2%;合成橡膠需求量達到390萬噸,年均增速5.4%。

  3.面臨的挑戰--結構調整重點

  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東南亞周邊和中東產能快速膨脹,我國將成為市場爭奪的焦點;進口產品關稅下調壓力凸顯,國內產品成本競爭力再受考驗;下游塑料產品出口環境復雜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十二五”期間發展原則:一是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整體規模及技術水平;二是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高檔牌號及專用料的生產;三是加快技術開發,增強自主創新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四是實施原料來源多元化,降低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

  (三)乙烯下游行業

  1.合成樹脂

  供需現狀

  2009年,我國聚烯烴產量1633萬噸,同比增長8.8%,其中聚乙烯和聚丙烯產量分別為813萬噸并口82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1%和10.5%:國內聚烯烴表觀消費量達到2780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8.6%;我國聚烯烴產品進口量達到1157萬噸,同比大幅增長58.8%,其中聚乙烯、聚丙烯進口量分別為741萬噸和41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4.8%和49.2%。2009年我國聚烯烴自給率近5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僅為158.8%。

  發展總原則

  應加快發展國內供不應求的高端專用樹脂、功能性樹脂和復合材料。大力推動新型特種合成材料的開發和生產,包括ABS樹脂、聚碳酸酯、特種工程塑料、新型硅氟材料、氯化聚合物、聚氨酯、可降解材料等。

  行業存在問題--結構調整任務

  一是裝置平均規模偏小,競爭力偏低。目前,我國聚乙烯生產企業平均規模約為45萬噸/年,單裝置平均能力約20萬噸/年。聚丙烯生產企業平均規模約為10萬噸/年,單裝置規模不超過7萬噸/年,聚丙烯生產行業整體能耗、物耗水平較高,產品成本在面對國外進口產品時缺乏競爭力。

  二是布局分散,物流成本較高。

  我國聚烯烴裝置特別是聚丙烯裝置多與煉廠及乙烯生產企業配套建設,在大型煉化一體化成為發展主流以前已形成了大量分散布局的中小型裝置。我國聚烯烴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華東和中南地區,東北、西北地區生產的聚丙烯產品需大量通過鐵路往南、往東調運,2009年其聚烯烴運出量超過100萬噸。在世界大宗石化產品利潤變薄的趨勢下,過高的運輸成本進一步削弱了國內聚丙烯產品的競爭力。

  三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檔產品自給率偏低。

  由于過去我國石化產品市場尚處于總量短缺的時期,國內企業以生產通用料牌號為主,而在專用料牌號引進和開發方面投入力度較小,形成了低檔市場國貨產品與進口產品競爭,高端市場和部分中端市場基本由進口產品壟斷的局面。雖然,近年來國內加大了高附加值的專用料產品研究開發力度,但高檔產品自給率偏低的局面依然未能得到明顯改變,在目前國內聚烯烴市場尚處于總量短缺局面的情況下,國內生產企業除了盈利水平較低以外尚不會有明顯壓力,但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產能大規模集中釋放以及中東大量新增產能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國內聚烯烴企業將面臨嚴峻的競爭局面。

  四是國產化技術尚處于發展階段,整體水平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國聚烯烴生產技術國產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已成功開發第二代環管工藝的成套聚丙烯生產技術并已建設多套大型裝置;自主開發的大型氣相法聚乙烯成套技術已成功應用;我國在聚烯烴設備和催化劑國產化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國外先進工藝相比,國產化工藝仍存在單套裝置生產能力較小、產品牌號較少、優勢和特色產品缺乏等問題。新一代催化劑開發及生產工作仍落后于國外,部分高檔專用料生產用催化劑仍主要依靠進口。

  2.合成橡膠

  供需現狀

  2009年,我國合成橡膠(八大膠種,下同)產能達到209.4萬噸/年左右,產量達到1897萬噸,進口量達到212.3萬噸,出口量達到8.3萬噸,表觀消費量達到393,7萬噸左右,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0%。2000~2009年期間,國內合成橡膠產量和消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9%和13.9%,遠遠高于世界同期的平均增長速度。預計2010年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國內合成橡膠產能和需求將同步增長,產能將達到220萬噸/年左右,需求量將達到420萬噸左右,供需缺口依然存在。隨著輪胎投資重心向亞洲轉移,將推動我國橡膠工業的快速發展,合成橡膠的產量和需求量進一步增長,在世界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提升。我國合成橡膠將成為世界合成橡膠市場的成長中心。

  存在問題

  合成橡膠原料的價格高位運行,且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較大;產品牌號少,產能發展落后于需求的增長,供需存在較大的缺口;受進口產品的沖擊,導致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營銷機制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下游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變化增加了國內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

  發展總原則

  針對丁苯橡膠、丁二烯橡膠、丁腈橡膠、氯丁橡膠等傳統產品進一步完善產品系列,優化工藝,增加專用化品種。加快發展目前國內緊缺的丁基橡膠(特別是鹵化丁基橡膠)、乙丙橡膠及丁腈橡膠。加快異戊橡膠的開發,爭取盡早實現工業化和產業化。提高苯乙烯一異戌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橡膠(SIS)、氫化丁苯熱塑性橡膠等SBS高檔產品的比例。加快發展氟硅橡膠、丙烯酸酯橡膠、聚硫橡膠等特種橡膠品種。提高粉末橡膠、液體橡膠等專用品種的產量。

  發展建議

  “十二五”期間合成橡膠行業應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傳統膠種應向系列化、規模化、大型化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大力發展NBR、IIR、EPR、IR等特種膠種。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國際競爭力。針對用戶需求開發新品種和新牌號,為汽車配套的輪胎及配件用膠,重點是增加高性能輪胎用SSBR;BR開發的重點是在產品牌號上更注重充油、氯化、環氧化、羧基化等改性聚丁二烯橡膠;NBR發展的重點是繼續向高性能化發展;IIR重點是發展提高氣密性和相容性的鹵化丁基橡膠(溴化丁基橡膠)并形成系列化產品;CR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是復合調節型氯丁橡膠、非污染型氯丁橡膠、耐寒氯丁橡膠、接枝型氯丁橡膠等;EPR重點是用于潤滑油改性劑的低粘度、特殊牌號、中低門尼新牌號;IR可結合C5綜合利用,盡早實現工業化,替代天然橡膠,緩解供需矛盾;SBS發展趨勢是品種的多樣化、牌號的精細化和專用化,發展的重點是用于瀝青改性、建筑材料、粘合劑和塑料改性的專用牌號。重視核心技術開發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重視環保安全,節約能源。

  3.合成纖維

  “十二五”期間合成纖維行業應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提高功能性纖維的比例;對己內酰胺、丙烯腈、乙二醇等單體生產裝置進行改造和擴建;增加PX和PTA的生產能力;提高合成纖維原料供給率,力爭自給率分別達到85%和80%左右;大力發展碳纖維、芳綸、高強度聚乙烯纖維等特種合成纖維,研發PTT纖維并推動其配套的1,3-丙二醇的產業化進程。

  4.有機原料

  “十二五”期間有機原料行業應加快發展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品,鼓勵采用高效率、低污染和清潔工藝,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和提升。重點發展的產品包括丁/辛醇、苯酚/丙酮、MIBK、苯乙烯、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雙酚A、己二胺、己二腈、TDI、MDI等。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