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8-01 11:58 來源:南京日報
10天前,南京市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公布。繼上年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躍上5000億元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市經濟繼續穩健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67億元。
從數字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5年來南京經濟實力的壯大——如今半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比2006年全年的數字(2822億元)還要多。
還有更多的變化掩藏在翻番數字的背后。這個5年里,人們的不懈努力,已經讓南京的產業“面孔”發生了令人驚異的變化,在工業領域,尤其如此。
八大新興產業崛起,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挺進
6月15日,南京地鐵一號線南延線上,首列由中國南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自主集成創新的地鐵列車上線運營。這一列地鐵列車,從牽引、網絡控制到制動技術,全部由浦鎮車輛公司在自主研發平臺上獨立完成,其網絡控制等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集成創新。到昨天,這列承載著南京軌道交通裝備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的列車,已經在南延線上穩定運行1萬公里,各項參數指標良好,即將正式交付地鐵公司。
這是南京軌道交通車輛制造中的一個重大突破。依靠技術上的突破,浦鎮車輛公司已經拿下了深圳四號線地鐵列車以及突尼斯內燃液力傳動動車組訂單,并第一次憑著其獨立制定的技術方案,獲得了印度孟買108輛地鐵車輛項目訂單。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能跟在國際巨頭身后打工,當‘學徒’,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現在,依靠自主創新,我們已經可以獨立承攬國內國際地鐵列車制造大單,獲取產業價值鏈高端的利潤。”浦鎮車輛公司相關人士自豪地說。
浦鎮車輛公司這幾年的快速進步,是南京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這幾年,南京大力推進發展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軌道交通裝備、風電光伏裝備、電力自動化與智能電網、通信、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已經成為這些行業內普遍的追求目標。
智能電網,這是南京有優勢的產業,因為國內智能電網“五大豪門”中的三家企業——國網電科院、南瑞繼保、國電南自都在南京。為把優勢發揮到極致,南京在江寧規劃了智能電網產業發展的集聚區。目前,江寧共有智能電網關聯企業90多家,是國內智能電網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
風電裝備,2006年我市還只有6家企業涉足,而目前,已經形成從槳葉、電機、齒輪箱、控制系統、變壓器、變流器到風電機組總成等生產研發、產品檢測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相關企業達到近50家。這幾年,風電裝備產業的產值一直以近乎翻倍的速度增長,2010年達到135億元。全市的風電產業鏈上一直缺失的重要一環——大型整機生產企業,去年11月落戶江寧濱江開發區,今年下半年,這家名為“南京風電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將正式投產。它將成為今年全市風電裝備主營業務收入翻番的有力推手。
傳統產業變革,改變“散”“粗”“重”的老面孔
3月30日,中電熊貓六代線在仙林液晶谷竣工投產。從日本夏普公司引進的這條生產線,由于在技術改造中植入了夏普八代線和十代線技術,線上產出的32英寸液晶屏,完全達到了夏普公司八代線生產的32英寸液晶屏的技術水準。
六代線只是開始。對更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以及配套項目的引進,南京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一旦項目落定,在東郊這塊土地上,將有可能出現一個年產值3000億元的產業群。作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將改變長期以來“群龍無首”的狀態,實現整體的轉型升級。
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鋼鐵,這四個產業被人們稱作南京工業的四根“支柱”。當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們開始帶著復雜的情感審視其中的兩根支柱——石化、鋼鐵。其實,不為人知的是,這些產業內部,也在推進著技術和管理的變革,力圖改變低端、粗重的形象。
南鋼的努力很有代表性。論規模,它在全國的鋼鐵企業中只排到第21位,但是,它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金融危機后始終保持著同行前三位的競爭實力。“小個頭”為什么有“大能量”?南鋼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思明說,南鋼在科技創新上不斷投入,在高技術門檻、高附加值的“門檻鋼”上屢屢突破,保持了企業運行的高質量。石油儲罐用鋼、可以耐受零下196攝氏度低溫的超低溫容器板、最高等級的油氣管線鋼、可以做汽車后橋橫梁的帶鋼……少做大路貨,多產“門檻鋼”,這樣的變化正在改變鋼鐵企業的“粗笨”形象。
石油化工的集聚區——南京化工園,也在悄悄改變。園區在做大做強基礎化工基地的同時,投入力量推進新材料、生命科學、高端精細化工等三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并強化了對服務外包、現代物流、化工商品交易等生產型服務業的扶持力度。7月5日,化工園與南京工業大學以及兩家民企合作創辦的“華創高端技術產業化基地”掛牌成立,這里將作為化工園的創新孵化載體,重點引進有較好發展潛質的中小型創新型企業和研發服務外包企業。高端技術、生產型服務業的介入,正在使“重化工”轉向精細和高端。
規模質量再提升,201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要破2萬億
看一組統計數據:2006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196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4695.33億元。2010年,南京工業增加值2005.26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502.61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為12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139.68億元。
這一組數據反映了近五年來工業規模的快速提升。
在十二五規劃中,南京已經描繪出了工業發展的藍圖:201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要突破2萬億,其中,新興產業要實現銷售收入7000億元,風電與光伏裝備、電力自動化與智能電網、通信、節能環保都已被定位為“千億級”。四大傳統支柱產業要實現銷售收入118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4500億元、石油化工4000億元、汽車制造2000億元、鋼鐵1300億元。
7月初,南京173家“三高兩低”企業名單,被要求限期關停或整改。這場“環保風暴”透出了產業發展的強烈信號: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的工業,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有限的資源將被置換出來,用于優勢產業的發展。
工業曾是南京經濟發展的“第一方略”,新的形勢下,工業仍將快速發展,但發展的方式必須優化。無論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還是傳統產業的升級,都將從資源驅動轉向創新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