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路正寬

http://www.gjzbw99.com 2011-06-29 14:1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地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大方向。圖為浙江省諸暨市富潤紡織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紡紗車間工作。

  從當初的個體戶、“前店后廠”,到后來“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再到如今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地化生產、區域化布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是不斷集聚、集群化發展的歷程。

  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通過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我國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達2000多個。成千上萬中小企業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中,共生共榮、共贏發展,在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小集聚催生大產業

  一個產業的發展,除了要有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還需要大批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配套生產,形成大樹與小樹共生共榮的“森林經濟”現象。

  走在晉江市陳埭鎮呈“井”字形的4條大街上,仿佛進入了一個鞋的海洋。在這里,600多家鞋具、鞋材企業鱗次櫛比,綿延數公里;大至制鞋的機械設備,小到鞋釘、鞋扣,制鞋業需要的材料應有盡有;在這里,聚集了安踏、康踏、德爾惠等諸多知名運動鞋品牌。

  誰也無法想象,20多年前陳埭鎮曾經無鞋可買。如今的晉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年產運動鞋超過10億雙。“正是依托于20多年來不斷聚集的產業鏈優勢,晉江鞋業才能一步步做大,并涌現出眾多品牌,成為‘中國鞋都’。”晉江市常務副市長洪于權如是說。

  小集聚催生大產業,晉江鞋業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個體戶、“前店后廠”模式,到后來的“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再到如今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地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舟”。

  “一個產業的發展,除了要有一批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占領產業制高點外,還需要大批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配套生產,形成大樹與小樹共生共榮的‘森林經濟’現象。”北京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沈青說,“那么這些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應該如何發展?靠的是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靠的是產業鏈的完善和聚合,靠的是‘團隊作戰’的威力,來實現一個產業的共同發展。”

  集群化發展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大方向。目前,在我國沿海城市、沿江和內陸地區,都已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集群。統計顯示,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資金共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等技術進步項目達2468個。在2010年,一些地方利用區域優勢和特色,通過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達2000多個,部分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方面也邁出了步伐。

  分工協作提升競爭力

  在產業集聚區內,中小企業離配套供應商越近、專業化分工越細、產業鏈協同程度越高,產品就越有競爭力。

  在位于廣東佛山羅村的新光源產業基地內,有一棟廠房頗為“特別”:在這間由佛山市南海楚光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和廣州賽福節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租的廠房里,南海楚光生產線上的LED燈珠,可直接安裝在賽福公司的燈飾產品上。

  合租廠房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更清楚地說明了一個中小企業了然于胸的“道理”:在產業集聚區內,離配套供應商越近、專業化分工越細、產業鏈協同程度越高,產品就越有競爭力。

  “我們調研發現,凡是在中小企業集群化發達的地區,產品的品種和門類配套都十分齊全,許多產品的配套半徑均在50公里至100公里以內。比如,產業集群高度發達的江蘇昆山市、廣東東莞市的汽車配件和電腦產業,都可以在全市范圍內完成配套。”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秦志輝說,通過“多品種集中生產,多企業集中采購,大企業集中裝配”,產業集群內會迅速形成“小產品、大配套”的產業發展格局,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成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專業化分工帶來了技術、管理、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不斷集聚,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目前在晉江,生產運動鞋從鞋跟、鞋幫、鞋機到面料、銷售展示等都可以在幾個鎮內完成,暢通的信息流、資金流,也使產品設計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不再局限于生產領域,已拓展至全產業鏈。如在浙江義烏小商品配件市場、廣州獅嶺國際皮革皮具城,都有上萬人從事著原輔料的采購、供應、銷售、物流配套等服務工作。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催生了成千上萬的“綠葉”型中小企業為龍頭企業服務,也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規模優勢。

  完善服務夯實基礎

  中小企業面廣量大,自主創新能力先天不足,加強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是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

  在江蘇常州,當地的地板企業說起新型板材生產力促進中心都贊不絕口。近年來,常州地板產業集群的企業以中心為依托,相繼開發出“V形槽”、“真木紋”以及地熱地板、秸稈地板等多種新技術、新產品,獲得了70多個國家的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

  “以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載體,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是許多經濟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經驗。”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認為,我國中小企業面廣量大,自主創新能力先天不足,加強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是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

  數據顯示,2010年,在產業集群或中小企業集聚區,工信部已先后支持建設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238個,認定了1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帶動了一批地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18個省份已認定公共服務平臺858家。

  類似的公共技術“孵化器”已成為中小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鄭昕表示,“十二五”期間,在引導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將著力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進而提高中小企業綜合競爭力。

  據介紹,2011年工信部將重點推動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和大中城市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繼續抓好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認定工作,認定和支持180個公共服務平臺。“十二五”期間,除了將繼續安排扶持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外,還將重點在產業集聚區扶持公共服務平臺,以達到“扶持一兩家,受益一大片”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路子,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優化產業布局,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