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2-25 10:25 來源:新華網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2010年工業經濟運行研究報告》。 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肖春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內容。
肖春泉介紹,報告認為,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中央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工業經濟運行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態勢基本確立,經過五年的發展,工業經濟整體運行質量有了明顯提升,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順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肖春泉表示,報告指出2010年工業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工業總體實力躍上新臺階。2010年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增速同比加快4.7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將從2005年的7.72萬億元增加到16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1%以上。工業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0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3%,比上年提高9.3個百分點。
二是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了新提高。2010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3.88萬億元,同比增長49.4%,成本費用利潤率從2005年的6.31%提高到的6.79%;按現價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05年的10.86萬元/人·年提高到22.1萬元/人·年。
三是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在工藝結構調整方面,“十一五”期間,全國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落后產能分別為11170萬噸、6860萬噸、10380萬噸、33000萬噸;在組織結構調整方面,目前,前十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粗鋼總產量的比重上升到48.6%,前十家汽車企業產量占全國汽車總產量的比重達到86%;在投資結構調整方面,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回落,2010年,高耗能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4.1%(城鎮500萬元以上項目),增幅比2009年回落8.2個百分點,占城鎮投資比重比“十五”時期末下降5.8個百分點;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區域間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2010年,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9%、 18.4%和15.5%,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37.51%提高到39.55%。
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機械工業主要產品中約有40%的產品質量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服裝、家紡、家電、汽車等行業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2010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5.6%。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取得成功,國產新支線飛機實現首飛,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級乙烯成套裝置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制造。高檔數控機床、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核高基”、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裝備等關鍵領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
五是節能減排取得新成績。“十一五”期間,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5%以上,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25%和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70%以上,工業單位能耗的大幅度下降為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六是中小企業發展呈現新變化。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中小企業營造了進一步有利發展的外部環境。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5%,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快1.8個百分點;1-11月,中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5944億元,同比增長50.5%;上繳稅金總額14708億元,同比增長28.3%;實現利潤和上繳稅金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6.8%和54.3%。
七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邁出新步伐。在八個城市開展“兩化”融合試驗區效果明顯;積極落實“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試點方案,12個地區試點工作穩步推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初顯成效,生產裝備數字化和過程控制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部分重點行業信息管理和決策系統進入應用集成階段,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迅速興起,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全國電話用戶和網民數分別從2005年的7.4億戶、1.11億戶增加到11.5億戶、4.59億戶,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從136G增加到1499G;電子商務交易額從1.5萬億元增加到約4.5萬億元。
肖春泉指出,報告分行業研究了各主要工業行業的運行情況,著重梳理了行業的主要特點。一是原材料行業運行基本平穩。一方面,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和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對原材料行業拉動作用明顯;另一方面,針對年初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快釋放和節能減排的壓力加大等問題,國務院及時加大了宏觀調控力度,原材料行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生產實現平穩增長。
2010年,規模以上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9%。鋼鐵行業生產適度增長。2010年,我國粗鋼產量從2005年的3.53億噸增長到6.3億噸,比上年增長9.3%,五年間累計增長78.5%。2005-2010年,重點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分別從741千克標煤和8噸新水降至619千克標煤和4.4噸新水。兼并重組成效顯著。年產鋼1000萬噸的企業集團達到13家。
有色金屬生產保持平穩。2010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3153萬噸,比上年增長17.3%,比2005年累計增長98.9%;電解鋁、電解銅產量分別達到1565萬噸和479萬噸,同比增長19.9%和12.2%,比2005年累計分別增長111.2%和89%;鋁錠綜合交流電耗比上年降低192千瓦時/噸,氧化鋁、銅冶煉、鉛冶煉和電鋅綜合能耗分別比上年降低3.7%、3.7%、4.4%和1.1%。前10家銅冶煉企業、前10家電解鋁企業產量占全國同行業產量的比重分別達到76%和64%。
石化行業重點產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全國原油產量達2.03億噸,同比增長6.9%。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4.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化肥產量從2005年的4888萬噸增長到2010年的6620萬噸,自給率從不足80%轉變為目前的整體自給有余。全氟離子膜、甲醇制烯烴、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以及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取得突破,相繼建成工業化示范裝置并試運行。
建材行業先進產能比重顯著提高。日產4000噸及以上水泥熟料生產線能力占新型干法能力的比重為57%,比2005年提高19個百分點,新型干法工藝比例達到80%,比2005年提高41個百分點。
二是裝備工業生產保持高速增長,效益狀況好于整體工業,出口穩步回升。全年規模以上裝備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1.1%,同比加快7.3個百分點;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同比均增長32.4%;造船完工量656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4.6%,新承接船舶訂單量7523萬載重噸,是上年新接訂單量的2.9倍,手持船舶訂單量19590萬載重噸,比2009年底增長4.1%;大型拖拉機產量同比增長77.7%;中、小型拖拉機產量分別增長4.6%和19.1%。
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就顯著。“十一五”以來,機械工業自主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2010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8.92%,高出總產值增速8個百分點。我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投入應用,C919大型客機國產材料研制應用取得突破,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所需鍛件、蒸汽發生器、核主泵開始具備自主制造能力等。
產業優化升級步伐加快。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重型五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大型快速數控自動沖壓生產線成功運行,機床產值的數控化率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金切機床產值數控化率提高近7個百分點,數控機床自給率提高10多個百分點。
[page_break]
跨行業、跨地域、跨所有制企業重組步伐加快。山東濰柴、工程機械、汽車三大集團重組,兵器集團兼并保定天威,廣汽并購湖南長豐,國機集團并購一拖,陜鼓并購上鼓等,都產生了很好效果。
三是消費工業保持平穩較快運行態勢,效益狀況明顯改善,外貿出口持續回升。2010年,消費品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3%,同比加快4.5個百分點,其中輕工、紡織、煙草、醫藥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6.7%、12.7%、11.9%和14.9%。輕紡行業五年累計淘汰制革、造紙、化纖、酒精、味精、檸檬酸落后產能1591萬標張、1699萬噸、300萬噸、154萬噸、33萬噸、10萬噸。已形成產業集群和輕工特色區域200多個,164家紡織產業集群占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40%左右。
輕工行業主要產品實現較快增長。2010年,重點監測的12種家用電器產品中,有5種產品增速超過20%,其中家用電冰箱、洗衣機、電熱水器產量分別為7546萬臺、6208萬臺和1892萬臺,同比分別增長26.9%、27.1%和28.8%。輕工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出口交貨值20973億元,同比增長24.5%。
紡織行業主要產品生產增長較快。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產值占全行業銷售總產值的比重為81.5%,較上年上升了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化纖產量為3090萬噸,首次突破3000萬噸,同比增長15.6%,產量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化纖年產超過20萬噸的企業達到35家,其產能合計占到全年化纖總產能的50%。紗、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3.7%和19.4%;服裝產量同比增長18.6%。紡織行業出口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
醫藥行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10年,生產化學藥品原藥222萬噸,同比增長13.9%;中成藥200萬噸,增長21.6%;主營業務收入超20億元的醫藥企業增加了2倍;醫藥保健品出口總額超過340億美元。
四是電子工業加快恢復。在擴內需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和外需市場逐步回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步入恢復性增長階段,總體上呈現前高后穩態勢。
電子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9%,增速同比加快11.6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增長57.7%。生產彩電1.18億臺,手機9.98億部,微型計算機2.46億臺,均名列全球第一。軟件產業收入超過1.3萬億元,增長31.3%。
整機產品升級加快,平板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明顯。液晶電視產量占彩電的75.5%。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微機的75.6%,平板電腦、臺式一體機銷售量增速超過30%。3G手機產量增長60%,智能手機比重超過20%。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3代移動通信TD-SCDMA得到大規模示范與推廣應用,飛騰1000國產中央處理器成功應用于千萬億次計算機“天河一號”,高世代液晶顯示面板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
大規模集成電路關鍵技術研發取得新進展。已構建起配套的65納米技術代創新體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5-45納米介質刻蝕機、大角度離子注入機、45納米清洗設備等已在生產線成功運行。
肖春泉指出,報告著重分析了當前工業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貿易環境復雜多變,出口或面臨長期壓力。一些主要經濟體為刺激本國經濟復蘇,大量投放流動性,可能會引起國際金融市場匯率波動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持續增大。在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市場需求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其他發展中國家出口競爭力增強也對我國出口產品形成了較大競爭壓力。
二是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壓力加大,企業生產成本節節攀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漲。近期,石油價格每桶在100美元的高位上震蕩。2010年下半年以來棉花價格上漲了一倍,對外依存度超過60%的鐵礦石進口價格連續多年持續上漲,目前仍處于高位運行。
2010年,工業品出廠價格累計同比上漲5.5%,原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累計同比上漲9.6%,高出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4.1個百分點。企業用工成本提高。
三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發展環境仍有待優化。隨著利率、存貸款準備金率再次調高,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狀況可能加劇。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總體偏小,使用分散。
四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能源支撐我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和挑戰巨大。節能減排一些見效快、容易做的措施基本都實行了,2011年還要新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種類(氨氮和氮氧化物)及重金屬污染控制指標,節能減排難度和面臨的壓力都將進一步加大。
肖春泉說,報告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預測2011年工業增速在11%左右。報告強調, 2011年是“十二五”時期開局之年。如何實現工業經濟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牢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努力實現工業經濟運行好字當頭、快在其中。
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八個方面:一是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二是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三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四是著力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五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六是著力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七是加強和改進互聯網行業管理,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八是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