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2-23 12:03 來源:通信信息報
無論對于地方還是國家而言,一年一度的兩會都是政治和經濟生活中最為重要“大事件”,它不僅定調經濟發展路線,明確產業導向,還將對民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1月以來,各省區市兩會陸續召開目前逐漸落下帷幕。在地方兩會上,新興產業成為代表們熱議的焦點,并被反映在各地的“十二五”規劃中。可以預見,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新興產業也將成為備受矚目的重頭戲。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權威專家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今年“兩會”之前關于新興產業暫時不會再出新政策,但“兩會”期間及之后有望再迎來支持政策密集發布期。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年,新起點上新的發展藍圖,讓人充滿期待。
代表熱議新興產業
在各地業已召開的兩會上,新興產業已經引發代表們的熱議,值得關注的是,代表們在力暢新興產業的同時,也看到其中的風險,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興產業成為代表們的共識。
浙江省政協委員鄭吉昌認為,這九大戰略新興產業,必將是浙江企業 “后危機時代”新一輪發展騰飛中的“戰略必爭之地”。
目前,國內各省市都紛紛開始集中力量培育新興產業。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上海市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電子信息制造業等九個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江蘇省明確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為重點。面對不確定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多種要素制約下的國內經濟形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
山東省人大代表郭風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同點就是產業帶動能力強、就業機會多、能耗低、污染少,符合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要把這些產業作為支撐青島發展的優質“樹苗”來培育。只有將這些“樹苗”培育成“參天大樹”,才能占領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在轉方式、調結構這一場硬仗中占據主動權。目前,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調高到了10%。
目前,各地的“十二五”規劃中,都將新興產業作為著力培育的方面,且因地制宜,制定出各有側重的發展方向。例如,福建省將主攻新型平板顯示、新一代網絡和高端通信設備、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LED和太陽能光伏、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5個重點,加快物聯網產業發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廣東省“十二五”期間將投入100億元,支持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產業、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核電裝備、風電、生物制藥、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北京則著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產業的發展。
成促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推手
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正式公布,進一步明確了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戰略。節能環保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這七大產業被列入優先加快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析人士指出,該政策不僅有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發展的“春天”,更將開啟中國經濟轉型的大幕。
現階段以至今后一段時期內,“調結構”、“轉方式”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將是主要方向。
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揮著經濟增長倍增器、發展方式轉換器和產業升級助推器的獨特作用。隨著網絡日益向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滲透,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提升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在“兩化”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不僅催生了智能電網、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更帶動了互聯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產業的發展。
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促使我國經濟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提高國際競爭力一個現實的切入點。當今,能源危機日益威脅全球經濟,節能環保,發展綠色低碳經濟越發成為各國共識。從目前各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看,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推廣節能技術、降低能耗是各國政府所采用的共同路徑。
支持政策頻發利好不斷
近期,關于新興產業的利好不斷涌現。據《人民日報》報道,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19日上午在中央黨校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胡錦濤對當前的社會管理工作提出了八點意見,在第七點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
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方面,更是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顯示出新形勢下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給相關產業釋放出信號,政務信息化,社會管理中信息化、網絡化的創新手段,社區信息化等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
此外,在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趙家榮日前表示,據初步測算,“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1年多來,直接拉動消費需求1200多億元,實現年節電195億千瓦時,年節油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400多萬噸。“我們將在認真總結節能燈、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推廣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啟動其他節能產品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大推廣力度,確保政策惠及更多百姓。”
而工信部日前透露將出臺《“十二五”節能環保裝備專項規劃》,組織研究制訂節能環保裝備、產品標準體系,引導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有序發展。核電、智能電網、太陽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能源產業有望迎來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