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2-21 15:01 來源:亮報
我國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5.4億千瓦,但據權威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水電開發利用率僅為34%,遠低于發達國家60%的平均水平。水電開發潛力巨大,但因環保問題產生的爭議一直存在。步入“十二五”以來,各項利好政策的發布預示著新一輪水電開發大潮即將來臨,而環保人士和水電開發各方博弈的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從激進對立到理性客觀,水電開發究竟應以何種姿態迎來黃金時代?
水電迎來黃金時代
“西電東送”主通道之一——750千伏拉西瓦水電站至官亭變電站輸電工程施工現場。
水電復蘇了!
我國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中,明確將“十一五”規劃中的“有序開發水電”改為“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多個水電項目逐漸“解禁”,水電發展被納入各地“十二五”規劃,各大發電集團也紛紛發力,水電發展即將迎來春天。
經過幾年沉寂,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以金沙江龍開口和魯地拉為代表的水壩工程的環評報告陸續通過環保部審批。2010年年底,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上水電站通過環保部門的審批,因“未批先建”暫停多年的金安橋水電站也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核準。一系列水電項目紛紛“解禁”。
由于水電政策的利好,幾大發電集團開始集體發力。位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橫斷山脈地帶的西藏昌都地區因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成為發電集團的“必爭之地”。
西藏昌都地區“三江辦”的夏主任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幾大發電集團均有水電項目在這里進行。其中,華能集團在瀾滄江上游開發的果多水電站處于預可研階段,預計今年上半年環評獲批;華電把持了金沙江上游,葉巴灘、拉哇、蘇哇龍三個電站正在預可研;國電集團則計劃開發西藏帕隆藏布流域和尼洋河流域水電資源,以及雅江仲達、冷達、朗鎮電站;大唐瞄準了怒江,怒江水電開發西藏段流域規劃報告和環評報告有望年內完成。
從剛剛頒布的各地“十二五”規劃中也可以看到,水電已然成為“重中之重”。其中,青海省將優先發展水電,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增強水火電及太陽能調峰互補能力,加快電網建設;四川省電源結構以水電為主,到2015年末四川發電裝機達到9030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為7426萬千瓦。
發展水電是國策
我國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其中一半以上需要通過水電來完成,因此,國家能源戰略對發展水電的傾斜和重視正在逐步體現。顯然,國家已經意識到,加快水電開發對實現我國長期節能減排目標、確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十二五”開局之年,水電開發勢頭迅猛。2011年1月28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王思強在能源經濟形勢發布會上提出,2011年我國非化石能源裝機將增加3550萬千瓦以上,其中,水電在能源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水電重點流域開發力度繼續加大,預計開工規模超過20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2億千瓦。
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十二五”期間能源發展思路,“十二五”期間將在保護生態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加大重點流域開發力度。在水能資源豐富、建設條件較好、開發程度偏低、環保論證充分的金沙江下游、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中下游、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水電站或推進前期工作,早日建成向家壩、溪洛渡等大型水電站。全年水電新開工規模力爭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
這一切表明,積極發展水電已上升為國策。
生態之問
與一些地方政府和發電集團的踴躍不同,面對新一輪水電開發熱潮,環保人士表現出了擔憂,提出了生態環境之問。實際上,這些問題在水電科學有序開發中已經受到相當的重視并得到解答。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曾因參加江河水電開發對陸地生態多樣性影響評價工作而探訪怒江,“那里峽谷的土太珍貴了,一厘米土的形成,需要2000多年。這些土壤是生物多樣性得以留存的保證。如果修了大壩,這些土就將被沖入大海。”蔣高明說。
2008年,“怒江是否應該建水電站”被列為國家公務員考試考題,由此引發社會熱議。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關于“怒江水電站一定會開放”的表態再次積聚了眾人關注的目光。
蔣高明強調說,“一定要反對無序開發水電,因為那會讓我們喪失多樣性的生態環境。”
可能引發地質災害?
黃河上游的甘肅劉家峽水庫做到了環境友好,水庫風光宜人。
2010年12月29日,一則關于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金沙江中游阿海水電站項目的新聞,讓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范曉的心一下子懸了起來。2009年,范曉曾對阿海水電站進行現場勘察,他認為,“阿海水電站處在玉龍雪山斷裂帶上,巖石圈不穩定,在這種地段建大壩,有很高的風險,一到雨季,可能會造成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
河道形態改變之后?
風光旖旎的丹巴旁邊就是瀘定城。2010年年底,汪永晨再次來到這里時,距離縣城兩千米的瀘定電站正加緊施工。作為環保組織綠家園的創立者,參與“江河十年行”多年考察西南江河的經歷,讓汪永晨對瀘定老百姓“頭上頂著一盆水”感到憂慮:“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而現在,大渡河終止了奔騰。多年后會不會因為泥沙淤積而造成河道累積型水污染,誰也不知道。”
應對之策
實際上,水電業界早已意識到快速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并一直期望找到二者之間的相對平衡。多年來,業界一直在通過層層審批、嚴格環評、科技創新、改進技術等,尋找各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應以動態、和諧的發展觀看待生態環保問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副院長、國際大壩協會主席賈金生回憶幾年前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考察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的貧苦:“沒有電,只能點酥油燈,有的人臉上、鼻子上都是黑黑的油污。”同時,由于怒江兩岸山勢陡峭,當地老百姓不得不在懸崖絕壁上生產和生活。“這種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賈金生說。
“人和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動態的、和諧的關系,會有科學的辦法解決問題。”他坦言,目前我國還不能從水電工程對生態系統影響研究中得出定量分析,也還沒有形成河流生態修復的成熟技術和理論體系。但是,水電開發中的環境保護一直在進行,“我國水電建設過程中一直努力保護生態環境,如通過建設魚道,增加人工放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水生生物影響。還研究采用分層取水的新技術,目的是使下泄水流的水溫不致太低,以利于下游河道生物生存。但這會使工程投資增加不少。”賈金生說。
此外,嚴格審批本身也可保障水電開發的有序和科學。賈金生表示,“水利部、環保部、能源局、林業局、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層層把關,產能容量、市場容量、資金力度等都會充分考慮,不會過度開發。”
賈金生透露,環境保護技術是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未來,我國將在高壩大庫的安全、新技術開發應用、環境友好的建設管理技術、區域和諧發展等方面引領國際。
“即使在汶川地震中,也沒有一座水電站因潰壩而引發次生災害”
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回應汶川地震垮壩爭論說:“震后離震中最近的兩座高壩——沙牌碾軋混凝土拱壩和紫坪鋪面板堆石壩,僅輕微受損,不影響大壩整體安全,且易修復。”
“這些水電站的損失完全是系統內部損失,對上下游沒有產生次生災害。相反,水電對抗震救災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些水電站在地震中一直維持供電,水庫形成的深水航道是震不垮的生命補給線。”潘家錚說。
針對有環保人士提出“大型水電建設工程可能造成和加劇地質災害”的說法,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陳厚群院士認為,“水電建設不可能在地層內‘制造’地震,世界上從未發生過水庫能觸發8級構造地震的先例。”
根據我國現行水工抗震規范規定,重大水電建設工程要進行專門的壩址地震危險性分析,其設防標準已遠高于一般房屋建筑水平。潘家錚說:“這些高水平的抗震要求已得到檢驗,也會廣泛應用于西南水電建設中。”
“實踐證明,只要工作到位,水電工程是可以做到環境友好的”
2010年,中國黃河水利委員會因在黃河調水調沙治理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李光耀水源榮譽大獎”。這是國際水利行業最有影響力的獎項之一,這表明我國調水調沙技術世界領先。
賈金生介紹說:“水流進入庫區后,流速降低,泥沙沉積。如果不做任何處理,泥沙將占據越來越多的庫容,降低水庫壽命。早在1999年,黃河就開始實施水量統一管理,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三座水庫聯合調度,大規模調水調沙實驗開始進行。”
多年來,調水調沙技術凸顯出巨大的生態效益。截至目前,小浪底水庫調出庫區總沙量為2.19億噸,使黃河下游主河槽行洪能力提高3倍,下游連續8年未出現斷流。賈金生說:“調水調沙技術的使用,避免了水庫的累積型水污染,能為水電開發取得更廣泛、可持續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實踐證明,只要工作到位,水電工程是可以做到環境友好的。”賈金生說。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表示,在全球范圍內,水電發展越好的國家,通常環保情況也越好。張博庭說:“關鍵是要讓民眾理解發展水電本身的環保性和重要性,最近國家能源局開辦水電知識培訓班,也是這個目的。”
龍南縣位于江西省最南端,與廣東毗鄰,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縣內擁有370多座客家圍屋,被譽為“客家圍屋博物館”。近年來,該縣旅游業蓬勃發展,游客接待量激增。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電力服務更是發揮了巨大作用。
電力線路入地 圍屋流光溢彩
圍屋密布“蜘蛛網”
高大的碉樓、厚重的圍墻、古老的門牌、精美的雕刻,游人踏進客家圍屋,一股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恍若進入了幾百年前客家人古樸寧靜的生活。當游客想要用相機留下美好記憶時,卻發現無論選擇哪個角度,都避不開亂麻似的纏結在一起的電線,看著圍屋里密布的“蜘蛛網”,禁不住一聲嘆息。
以前,大規模的城、農網改造側重于城區配網,對鄉鎮電網改造較少,低壓電網設備老化,用電高峰時電力設備超載運行嚴重。每到夏天,電壓低、線路稍遠的地方,空調、冰箱都無法使用。村民私拉亂接現象嚴重,經常發現一些居民在樹上釘根釘子把電線拉到別處,形成了一張張難看的“蜘蛛網”,甚至有人在電桿上栓接繩子晾起了衣服。如何讓村民從“用上電”向“用好電”轉變,改造線路、增加變壓器容量成為供電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線路改造扮靚古老圍屋
近幾年,龍南縣大力開發客家圍屋,龍南縣供電公司積極配合,對圍屋電網進行重點改造。
2007年,龍南縣對里仁鎮栗園圍進行綜合整治,打造景觀優美的旅游景區。為配合栗園圍建設,龍南縣供電公司投入10多萬元對圍屋的電力設施改造。對體積較大、架設不合理,影響景區環境的電桿進行遷移,對風景區內的“蜘蛛網”進行拉網式檢查,逐一拆除。歷時一個月,將栗園圍變壓器由30千伏安增容為100千伏安,樹立低壓電桿10根,架設低壓架空線300多米,更換了118戶客戶的電表及1000米進戶線,并安裝了路燈和景觀燈。
2008年5月,龍南縣供電公司又開始對漁仔潭圍電網進行改造。考慮到旅游景區的整體美觀,圍屋管理所提出全力整治景區“視覺污染”,要求所有架空線纜改為管道敷設,做到景區無桿化、線纜管道化。只花了短短的一個月,漁仔潭圍線路改造全面完成。安裝了100千伏安箱式變壓器一臺及計量一套,敷設電纜185米,架設進戶線310米,總投資17萬元。既改變了鄉鎮的整體容貌,又扮靚了古老的圍屋形象。
自2006年以來,龍南縣共修繕開發圍屋100多座,每一座圍屋的開發都凝聚著供電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圍屋生機勃勃
電網改造是助推圍屋開發的第一步,日常的線路維護更考驗著供電員工的戰斗力和責任心。龍南縣供電公司要求供電所每月對所轄圍屋線路至少巡視一次,迎峰度夏、度冬及特殊天氣時進行特巡,對圍屋內用戶進行用電指導,規范用電設施,消除隱患。
2010年6月,受臺風“康森”影響,龍南縣境內連日暴雨。楊村供電所所長郭幫銀安排好值班人員和線路巡視人員后,想到楊村燕翼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土木結構,圍里電力設施在暴風雨的襲擊中可能會受損。于是他帶領兩名維修班員專程趕到圍屋,逐一巡視線路,并叮囑居民注意用電安全。經奮力搶修,晚上7點多,恢復了東水線9臺變壓器、夾湖線4臺變壓器的供電。由于防范措施得力,燕翼圍安全度過臺風的侵襲。
改造一新的客家圍屋整潔美觀,昔日雜亂的電線全部采用地埋式線纜,樣式古雅的路燈與獨具客家風味的角瓦飛檐相映成趣。到了夜晚,璀璨的霓虹燈、溫馨的路燈和五光十色的景觀燈,使整個圍屋流光溢彩,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