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2-16 09:58 來源:《中國制造業信息化》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將要:
> 構建50個左右中小企業和企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帶動10萬家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
> 打造100家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數字化應用示范企業;
> 打造100個服務型制造應用示范企業;
> 構建50個第三方專業化制造服務平臺;
> 開發100款高端創新產品;
> 開發50類高可靠、高精、高效技術裝備;
> 打造50個制造過程智能化和低碳化應用示范企業;
> 培育50個以上制造業信息化系統集成服務商。
制造業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促進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全局性、持續性和服務性的系統工程。“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將站在一個新的戰略高度,為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振興十大產業、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本刊記者根據國家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總體專家組組長楊海成在科技部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作大會發言錄音整理成下文,以饗讀者。
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驕人成績與主要問題
多年來,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八五”期間實施的CAD應用工程,拉開了在我國制造業中廣泛使用信息技術的序幕。通過全面推廣CAD技術,已有600多家企業完成了應用示范,3000多家企業進行了重點應用,并帶動了數萬家企業開展CAD應用,實現了“甩圖板”的初衷。
“九五”期間實施的CAD/CIMS應用,取得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開發出一批軟件產品,開始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局面。CAD/CIMS應用工程已在20多個行業和800多家企業進行應用示范,并在全國多個省市大面積推廣。“九五”還開創了將863高技術直接在制造業中應用示范的良好局面,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形成高技術成果與軟件產品,為服務與支撐我國制造業和國民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間實施的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突破了一系列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軟件產品,培育了一批專業服務機構,已在27個省份、49個重點城市的 6000多家企業應用。此間,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全面鋪開,建立了技術攻關體系、應用體系以及地方省市科技部門協同工作體系,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十一五”期間實施的“兩甩”工程,以集團企業、骨干企業及中小企業為對象,在28個省市的600多家骨干企業開展“甩圖紙、甩賬表”;完成了10個集團企業的數字化綜合集成;完成了14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上萬家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全面提升了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為服務與支撐我國制造業和國民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當前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問題:
一是多年來以重技術應用和推廣為模式,不太注重與制造業本身業務的融合,還存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張皮“現象。
二是重產品交付、輕服務支持,信息化服務體系薄弱,缺乏對企業信息化的咨詢、集成、實施、運維等服務,缺乏專業化、全方位的信息化技術支持與服務,尚未形成規?;瘧玫墓卜掌脚_,服務能力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企業里的信息化人才也較為短缺。
三是軟件企業勢單力薄,對信息化的核心支撐與服務能力弱,缺乏支撐區域信息化的核心軟件產品和系統,導致國外軟件和技術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制造業,束縛了我國的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力的發展,也制約著我國制造業向自主、可控和高端發展。
全球化、精益化、專業化、服務化、綠色化、智能化已成全球制造業發展大趨勢
近幾十年來,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和不斷推動下,促使全球制造業向著全球化、精益化、專業化、服務化、綠色化、智能化這6大方向發展已成大勢所趨。
全球化,即通過全球化的網絡實現信息化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銷售服務網絡,使制造業突破了傳統企業、社會和國家的界限,融入全球產業鏈,參與全球協作和市場競爭,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
精益化,即通過信息化的工藝管理模式、工藝配置和服務平臺,實現企業的有效管控,優化業務流程和資源配置,強化運行細節管理和過程管理,實施企業精益運作,提高核心競爭力。
專業化,即通過供應鏈和企業集群的專業分工協作,制造企業從“大而全”向“專而精”方向發展,依靠核心競爭力和優勢資源,在價值鏈中尋找合適的定位,實現利潤和附加值的最大化。
服務化,即應對通知和競爭和供大于求的全球市場,制造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專業和外包,實現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從單純提高產品向提高產品與服務,增加產品附加值,走向價值鏈高端。
綠色化,即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消耗,提高環境利用率,從以往的高能耗向低能高效轉變,實現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
智能化,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特別是當前的云制造和物聯網技術,實現產品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
全球競爭、和諧發展、低碳環保是巨大挑戰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制造業面也面臨著全球競爭、和諧發展、低碳環保的巨大挑戰。與國際先進制造企業相比,我國制造企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低端,惡性同質化競爭嚴重。
在全球競爭方面,盡管我國大型企業集團是我國是我國制造業的支柱,但在創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還相對較弱,全球協作與精細化管控水平較低;而中小企業管理水平落后,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在全球競爭中,我國制造業的產業鏈和集群協作能力仍處于較低水平。
在低碳環保方面,我國制造業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資源嚴重不足,正面臨生態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
在和諧發展方面,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失衡嚴重;工業產品與食品安全問題嚴峻。
面對上述挑戰,我國制造業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持續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高端制造,實現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邁向價值鏈高端;加快經濟發展方向轉變,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我國高端制造業尚屬低端制造能力
我國中小企業在確保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區域協作和產業鏈協同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已成為產業鏈整體信息化的薄弱環節,制約了產品創新能力和企業間業務協作能力的提升。
我國的大型集團企業是國家制造業的支柱,是帶動產業鏈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但在創新能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還相對較弱,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全面深入應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企業精細化管控能力、產業鏈的整體帶動能力以及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以促進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當前,我國制造企業在研發設計、產品服務等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發展嚴重滯后, 總體上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迫切需要通過服務型制造來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加產品附加值。要想真正從“中國制造”走到“中國創造”,我們必須從“生產型制造”走向“服務型制造”
我國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確定了以先進航空裝備、高速鐵路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是我國制造業邁向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從發展現狀來看,我國高端制造業目前尚屬低端制造能力,存在著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能耗/物耗高等問題,與高端制造的要求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發展高端制造必須依靠高技術,不僅要研發出高精度、高效率和高智能的產品,還要實現生產過程的綠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
集成協同、制造服務和智能制造形成制造業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術
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數據倉庫、信息安全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并與制造技術融合,特別是集成協同技術、制造服務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形成了制造業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術,帶動制造業信息化不斷邁上新臺階,推動我國制造業持續發展。
[page_break]
隨著新一代的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泛在網的發展,特別是以新一代的企業經營集成、SOA架構、數據中心等技術為支撐,實現企業全球化業務協作、產業鏈協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應用。我們看到:新一代的波音787飛機已經建立了全球化生產網絡,實現了跨135個地區、180個供應商的協同工作;洛·馬公司建成了全球性的集成數字化環境,支持聯合攻擊機F-35項目的設計、制造與維修服務。
信息技術特別是制造服務技術推動著制造業向服務轉型。以云計算、數據融合處理與分析、遠程監控與診斷等技術為支撐的制造服務技術,實現了制造服務生命周期管理、MRO、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協作、產品成套與工程總包,以及實現從過去的賣產品到如今的賣服務。例如:通用電氣利用服務戰略,已經實現從傳統制造賣航空發動機向賣發動機的飛行服務轉型;Salesforce通過云計算服務平臺向分布于全球的企業提供CRM等一系列在線服務。
制造物聯技術以嵌入式、RFID、商務智能、虛擬仿真與建模等技術為支撐,實現了產品智能化、制造過程自動化、經營管理輔助決策等應用。例如我國的動車、高鐵廣泛應用嵌入式技術和RFID技術,實現了制造過程智能化和列車運營的控制、監測與診斷,也實現了整個運營的集約化管理。再比如汽車,正在朝著全智能化方向發展,而且也在走向車聯化和智能交通。寶馬汽車利用嵌入式技術實現了車身控制系統智能化,利用RFID技術實現了車輛噴涂、裝配過程的定制化和準時化。
重視自主創新,推動新技術及核心產品開發
“十二五”期間,制造業信息化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強化技術與用業務的融合,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把握國際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加速我國制造業走向服務化的進程,促進制造與服務的融合;必須抓住新興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促進新興信息技術與高端裝備產品和制造流程的融合;必須重視自主創新,推動新技術及核心產品的開發,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第一,要突破一批制造業信息化的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一方面要著力于制造服務模式創新,重點突破面向制造業信息化未來發展的引領技術、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以及面向行業專業的支撐技術,例如:制造服務技術、云制造技術,以及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面向行業、專業的支撐技術;另一方面要開發制造服務軟件工具、系統與平臺,形成制造業信息化相關規范與標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團隊,為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增效工程提供技術、產品和人才隊伍支撐。
第二,在全國開展實施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增效應用示范工程。首先,要實施中小企的業信息化深化應用示范,構建50個左右的中小企業和企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帶動10萬家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地方支柱、特色產業以及產業集群發展;其次,實施大型企業的數字化應用示范,打造100家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數字化應用示范企業,促進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三是實施服務型制造應用示范,打造100個服務型制造應用示范企業和構建50個第三方專業化制造服務平臺,促進制造企業走向價值鏈高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四是實施制造物聯的應用示范,開發100款高端創新產品和50類高可靠、高精、高效技術裝備,應用于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打造50個制造過程智能化和低碳化應用示范企業,為制造物聯奠定基礎。
第三,健全制造業信息化服務支撐和產業發展體系。要制定制造業信息化標準、規范;建立制造業信息化培訓體系和培訓機構;發展制造業信息化咨詢機構;加快軟件企業從工具推廣向信息化解決方案制訂和實施轉變,培育50個以上制造業信息化系統集成服務商,大力發展國產信息化軟件產業。
技術引領、服務支撐、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我們在“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一要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前沿技術與軟件產品研發。二要充分發揮工程示范的效應,其中包括:①針對重點大型制造企業集團的數字化示范,建立大型制造企業集團數字企業的全球協作和集團管控,實現整體優化、全面協作和集團管控;②針對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深化應用示范,主要任務是設計制造數字化和經營管理信息化深化應用、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應用以及企業集群產業鏈協作服務平臺應用,實現業務優化、研發創新、資源共享和分工協作;③制造服務應用示范,針對裝備制造企業和專業化服務企業,建設面向成套裝備制造企業的工程成套服務平臺、面向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維修大修服務平臺以及第三方專業化的制造服務平臺,實現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業務協同和資源共享;④制造物聯應用示范,針對高端裝備等制造企業,建立高端裝備及智能化產品開發與應用、基于RFID的制造過程智能化和精益化應用以及節能減排與低碳制造應用示范,實現產品創新、生產優化、供需協作和服務增值。三要大力推動制造業信息化服務支撐體系與環境建設。
在前沿技術與軟件產品研發方面,要大力推動面向未來發展的引領技術與系統的研發,其中包括正在探索研發的云制造技術、制造服務生命周期管理技術以及制造物聯等關鍵支撐技術。
在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與系統方面,要推動基于知識的產品創新開發技術、企業數據倉庫與集成技術,以及制造知識積累、挖掘與管理技術的研究。
要針對我國制造業的類型和行業,研究和開發面向行業專業的支撐技術與系統,例如:產品創新開發專業化軟件、基于工業無線的車間制造優化與執行系統以及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技術與平臺。
要針對軟件企業和中介機構,發展制造業信息化支撐服務產業聯盟和制造業信息化基礎支撐環境建設,實現集成服務、自主創新和體系保障。
為實施“十二五”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我們必須高舉旗幟,創新發展,國家牽引,地方扶持,技術引領,服務支撐,真正實現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