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2-12 15:44 來源:亮報
2月11日,西北電網有限公司透露,“十二五”期間,特高壓外送通道將成為西北堅強智能送端電網的“主力”。我國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特點,決定了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綠色能源的高效使用,離不開通道建設。“電力高速路”——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和投運,正是滿足了這一需求,使得綠色能源能在更廣闊的空間得以應用。
城市案例:四川宜賓的第五張名片
向上工程,如今已成為四川宜賓繼五糧液、蜀南竹海、興文石林、向家壩水電站之后的第五張城市名片。向上工程不僅使宜賓再度聲名鵲起,更重要的是,這為宜賓開啟了一個嶄新的能源時代,讓宜賓從受端電網變成送端電網,把四川的水力優勢變成了經濟優勢。
作為向上工程的附加功能,±800千伏復龍站特高壓重件碼頭為地方貨運通江達海創造了條件。在宜賓安邊鎮打魚村經商的村民小張對記者說:“我購的貨可以從上海經長江水運直運到這兒了,真是方便多了!”
特高壓為宜賓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2010年前三季度,宜賓市GDP完成628.01億元,總量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長15.7%,比全國、全省分別高5.1和0.5個百分點。宜賓市“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700億元,年均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330億元,年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年均增長19%以上。
能源視野:破解水電外送“蜀道難”
我國東西部水電資源分布不均衡決定了必須大力實施“西電東送”戰略,將西部豐富水電大規模向東部地區輸送。
四川省是我國水電資源大省,全省水力資源為1.02億千瓦,約占我國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的四分之一,是西部向東部輸送水電的重要資源保障。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把水電作為全省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計劃2020年水電裝機達到6400萬千瓦,外送2530萬千瓦,四川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
但四川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涼山州、甘孜州、雅安、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結合部,沿途山脈、河流縱橫,自然保護區眾多,走廊資源有限。此外,由于送電規模大、距離長,傳統的以500千伏為主的交直流輸電系統受送電距離短、損耗大等因素制約,難以滿足四川水電開發和外送的要求,豐富的水電資源遭遇了外送的“蜀道難”。
解決電力輸送通道制約問題是加快四川水電開發、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問題。而特高壓可節省原材料和占地面積,減少輸電損耗,還可減少棄水電量,提高電力系統整體運行效率和一次能源的利用率。
2010年7月8日,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投運,這讓四川水電外送進入了高速通道:工程投運后,每年可向上海輸送32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可節省原煤1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3000萬噸。
這極大地提高了四川水電的外送能力,也加速了水電發展進程。據四川省電力公司規劃,錦屏一級、溪洛渡、向家壩和錦屏二級水電站四座水電站將在“十二五”期間陸續投運,總裝機容量將達2700萬千瓦,總計年均發電量約相當于1.5個三峽電站,電力電量主送華東與華中地區,并兼顧四川、云南省用電。
有關專家介紹說,發展特高壓使西部水力資源以電能形式輸送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可解決中西部和東部能源與生產力布局不均衡的矛盾;能促進大水電集約化開發,促進電網與電源協調發展,在更大范圍內有效解決煤電運輸緊張的矛盾。
權威解讀
特高壓:創造水電開發的有利條件
●張博庭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晏志勇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總經理
《亮報》:水資源的特點是什么,特高壓對于水電開發有何意義?
張博庭:水是清潔能源,水電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電源點的位置不能任意選擇,水電站往往遠離城市生活密集區和重要的用電負荷區。因此,水電的開發應用離不開電網的遠距離輸送,高效率的可靠電網是水電開發利用的重要先決條件。
近幾年四川特高壓建設的發展吸引了各大企業爭相在四川布局水電。采用特高壓方式輸電,使四川通過堅強的特高壓電網與華中、華北緊密聯系起來,將使四川水電得以外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晏志勇: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運時,我覺得非常振奮。自發展特高壓電網之初,我就非常支持。我認為,這是我國解決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問題的必要之舉,借此實現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可以很好地調整我國能源結構,保障能源行業和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特高壓對于水電開發意義重大。我國可進行大規模開發的水電資源半數以上集中于西部,特高壓的投運,無疑為水電開發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亮報》:采用特高壓輸送水電的優勢有哪些?
晏志勇:傳統輸電方式輸送規模和距離有限,即使能夠應用,也要增加更多回路,造價、占地、環境影響等一系列問題會接踵而來。從戰略上考量,發展單回線路、輸電能力更強的特高壓技術勢在必行。此外,如何實現風電與水電、火電等的配合,克服其對電網的間歇性影響,還值得認真研究。
風電
能源視野:為風電“車多路少”疏堵
1月6日,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提到,我國將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風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開發方向。
根據規劃,我國將在內蒙古、甘肅、吉林、新疆、江蘇沿海等地區建設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而這些風電基地所在地大多負荷較低,電網規模小,無法就地消納,需依托更高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進行大規模遠距離輸送。
但風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的特點,對電力平衡的影響程度深。風電連續數年的翻番發展,使電網調峰、調頻和安全穩定運行的壓力與日俱增。加之我國風能資源分布集中度高,不利于就地消納,風電不免遭遇“車多路少”的尷尬。
2010年4月19日,國家電網公司在京發布了《綠色發展白皮書》,為這一困境開出了“藥方”:通過特高壓電網建設快速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預計到2020年,將消納清潔能源4.62億千瓦。屆時,風電上網難問題將得到解決。
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如僅考慮本省內的風電消納能力,2020年全國可開發的風電規模為5000萬千瓦左右;而通過特高壓跨區聯網、構建“三華”同步電網以及加大調峰電源建設,全國風電開發規模有望達到1.5億千瓦,此外,風電利用效率也可提高:特高壓可將就近消納造成的10%左右的棄風電量降低到1%以下。
根據規劃,2020年,國家電網特高壓及跨區、跨國電網輸送容量將達3.73億千瓦以上,其中通過特高壓傳輸的容量為2.5億千瓦以上,這必將為清潔能源規模集約送出打造便捷高效的“電力高速路”。
[page_break]
權威解讀
特高壓:風電輸送的大動脈
●白建華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
●潘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亮報》:建設特高壓的必要性是什么?
白建華:國內化石能源的可持續供應能力遠低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是我國調整能源戰略、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特高壓輸電將為清潔能源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潘家華:我國發展特高壓是必然選擇。我國的能源資源分布不平衡。風電聚集在北方,太陽能在西北,水電在西南,而用電的負荷中心又在東南沿海地區。特高壓遠距離輸電能夠把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銜接起來,因此,大力、超前發展特高壓遠距離送電,是我國發展電力的必然之舉。
《亮報》:特高壓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白建華:目前,風電省內消納、區域消納的格局,不能充分發揮電網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我國規劃在“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建設若干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但當地省級電網或區域電網的風電消納能力有限,風電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必須依靠大容量、跨區域、遠距離特高壓輸電通道。
潘家華:我國北煤南運的老式運輸格局能效低、排放高,不利于能源的有效利用,而風能等清潔能源又存在地域分配不集中的問題,這時候,特高壓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首先,特高壓具有遠距離輸送的特點,可以解決風能的遠距離調配問題;其次,特高壓減少了損耗,保證了用電效率的提高;最后,特高壓把資源中心與負荷中心很好的連接了起來,使地域不再成為能源利用的難題。
煤電
能源視野:減輕煤運壓力 促進可持續發展
大規模煤炭運輸使全國性煤電運緊張狀況反復出現。加快發展特高壓輸電、實現輸煤輸電并舉,將優化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白建華告訴本報記者:“特高壓輸電將成為能源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能源領域應對不確定因素能力顯著增強。”
目前山西等產煤大省的大部分煤炭外運,鐵路利用率都接近100%,個別線路甚至超負荷運行。國際經驗認為,鐵路煤運通道應預留20%左右運力,以保障能源運輸安全。因此,發展特高壓,減輕鐵路煤運壓力,是保證產煤大省鐵路外運暢通的重要條件。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表示:“內蒙古是煤炭大省,要堅持‘煤從空中走’的發展策略,鐵路運輸優于公路運輸,而更加有效的運輸方式是特高壓輸電。我們呼吁‘十二五’期間在內蒙古建設最少三條特高壓線路。”
特高壓輸電不僅可緩解煤運壓力,且其經濟性明顯優于輸煤,可降低全國電力供應總成本。
此外,特高壓輸電能極大地促進可持續發展:能改善中東部環境質量,保護西部生態環境,減少全國環境損失。通過控制中東部新增煤電規模,加快推進西部煤電基地集約化開發等舉措,中東部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可逐步降低。經測算,2020年全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經濟損失可減少45億元/年;可減少因煤矸石自燃排放的有害氣體1400萬立方米。
權威解讀
特高壓輸電改變了能源運輸方式
●李朝林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市場觀察員
《亮報》:造成我國煤電運緊張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李朝林:造成煤電緊張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煤炭有效產能不足,市場供應能力滿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需求。二是鐵路運輸緊張,運力滿足不了煤炭貿易的需要。三是煤炭行業市場競爭不足,市場化改革不徹底,煤電雙方頂牛,產供銷環節銜接不融洽。
《亮報》:特高壓在緩解煤電矛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朝林:首先,特高壓輸電改變了能源運輸方式,有利于壓縮運輸成本,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的局面;其次,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降低電力產品的成本壓力,緩解煤電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特高壓輸電還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能源消耗,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亮報》:特高壓在實現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方面還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朝林:特高壓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配置,減少高污染能源的運輸和使用,加大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特高壓還有利于合理配置運力資源,緩解鐵路運輸能力不足的矛盾,減少公路、水路運輸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有利于節能降耗,減少能源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特高壓有力地推動了能源運輸方式的改變,使能源運輸和使用更便捷,成本降低,將更有利于促進高質量生活環境和人居社會的建設,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建設速度、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