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1-01-05 17:1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新華網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劉歡 王建華 倪元錦)在華的境外企業特別是歐美日企業,應該停止對中國引資政策調整的抱怨,摒棄對中國經營環境變革的猜忌,在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的投資經營方式,抓住中國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戰略機遇。
2010年堪稱境外企業在華投資經營的新元年。過去近30年用“市場換技術”而給予外企“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境外投資企業理應順流而行,主動適應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所帶來的一系列新變化。
中國將于下月開始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這意味著中國境內所有內外資企業統一了全部稅制,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將讓內外資企業在同一平臺上展開公平競爭。
擁有220家會員的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17日發表了最新的會員調查報告,像之前發表的幾份報告一樣,基調幾乎充滿了擔憂。報告指出,近90%的美國公司雖然承認在中國的盈利狀況相當于或高出其全球總體盈利水平,但是它們并沒有感覺形勢大好,相反,卻覺察到中國的投資和經營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友善。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面臨外匯和技術的“雙缺口”。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是借外債,中國采取的措施則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因為當時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外資企業投資難度較大,會產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所以中國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以稅收減免為代表的“超國民待遇”政策保障。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以及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對于外國企業來說,制度性成本明顯降低,外企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它完全符合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
研究發現,由于享受了過多的優惠條件,外企的經營成本比境內企業低廉很多,即使外企不努力提高生產效率,在中國內地也能較好的生存和發展,這樣導致眾多效率低下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內地,而這并非中國希望的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在華的境外企業應該對此正確理解:無論是更加優化公平的市場環境,還是對外商投資結構、技術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都是當前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深刻變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暴露無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就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當前,中國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是刻不容緩。
之前一段時期,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導致加工貿易企業在外資企業中所占比重過大,地方政府在引資時也只看數量不重質量,由此帶來的后果是“順差在中國、污染在中國、利潤在歐美”。此外,巨額貿易順差還讓中國面臨著日益增多的貿易糾紛和空前強大的升值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將近一半的貿易是加工貿易,2010年前3季度中國一般貿易逆差364.1億美元,加工貿易則出現順差2256.6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由包括歐美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獲得。
在產業鏈條中,中國加工企業只獲得少數加工費,而產品設計、運儲和營銷等環節的大量利潤被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獲得。例如,一臺在美售價約12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中國加工企業僅獲取35美元加工費。
中國政府一再強調,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從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從過于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以實現經濟的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而充分挖掘中國內需的巨大潛力,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居民消費需求擴大后出現的“中國大市場”,將是外資企業今后在華投資經營的最大吸引力之一,這也是它們一直夢寐以求的。
中國今年4月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利用外資的指導性文件。它明確提出,將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利用外資要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注重完善投資軟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大智力、人才和技術引進工作力度,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促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在這樣的歷史大趨勢下,在華外企如果不能打破慣性思維、傳統模式,還試圖施壓中國政府繼續賦予其“超國民待遇”,還吝嗇投入最新技術或進行最新技術的研發,只是單純將中國視作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加工生產基地,那么其很難適應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位。過去近30年,在華外資獲取了巨額利潤。在當前全球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市場將是世界市場擴容的主要增長空間。
隨著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大市場”將加速形成,必將成為外企未來經營增長的重要支撐。在這種形勢下,外企應該做的不是抱怨和猜忌,而是切實依靠自身在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和改進,將中國內地作為它們的研發中心、制造中心和消費大市場。
商務部稱外企須適應中國市場新環境
商務部發言人:外企也要適應中國市場的新環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15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說,中國政府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外商投資企業也要適應中國市場新的競爭環境。
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8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增速較7月的29.2%放緩。1至8月份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8.06%,至659.6億美元,增速較1至7月份的20.65%放緩。1至7月份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583.5億美元。
姚堅說,最近有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商會機構對于中國國內實施的一些政策提出一些觀點和意見,主要集中在自主創新產品的認定、中國政府采購政策、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和市場準入等方面。
“外企的抱怨有些是有合理的成分,有些是對政策解讀的不同。”姚堅說。
姚堅表示,外商投資企業所反映的問題,都是中國企業和外資企業在中國這樣一個大的市場上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出來的新問題。這不僅要求中國政府、中國企業適應新的環境,也要求外商投資企業要適應新公平競爭的競爭環境。姚堅稱,不能以個別數據判斷大趨勢。
對于有記者提到8月吸收外資數據雖然有增長,當增幅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姚堅稱中國吸收外資的整體趨勢是良好的,這個觀點是基于對市場的判斷和對中國資源稟賦的判斷。他舉出另一個數據:8月份,全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262家,同比增長21%。
姚堅說:“如果看看500強的跨國公司在過去兩三年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靠哪個市場贏得了發展,甚至挽救了總部經濟的發展,可能首選就是中國市場。”
另據新華社14日報道,針對有關外資企業抱怨在中國投資環境日益惡化的問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3日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明確表示,所有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外資企業都享有國民待遇。
溫家寶說,所有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都享受國民待遇,在自主創新、政府采購和知識產權保護上,中國政府將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他表示,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增長,已經說明外國企業并沒有失去對中國的信心。但是最近議論比較多的是關于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和政府采購,這些問題不完全是外國公司的誤解,同我們政策不夠明確也有關系。
他在開幕式上的致辭中還說,中國始終致力于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開放公平的良好環境。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們研發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中國創造。
援引華爾街日報消息,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曾于9月6日周四警告說,除非中國使其商業規則更加透明且具有連貫性,其中包括處理勞資糾紛的法律框架,否則中國有可能失去外國投資。
岡田克也對商業環境的抱怨響應了歐美企業高管和官員的怨言。當天,中國歐盟商會敦促中國政府采取措施讓外資企業更好地進入廣闊的中國市場;該商會稱,盡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監管壁壘依然制約著投資。該商會主席戴杰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經濟受到最嚴格控制的國家之一。
外企將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從今年12月開始,20多年來“內外有別”的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征收制度將改變。國家財政部昨日發布通知,自2010年12月1日起統一對內外資企業征收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標志著我國內外資企業稅制的全面統一。
“‘內外有別’的稅費制度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吸引外資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這種稅費制度越來越不符合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要求,產生的矛盾日益突出。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成為公平稅費負擔,促進公平競爭的必然要求。
專家認為,自2009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中包括一系列結構性減稅政策,因此此時統一內外資企業個人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不會給外資企業帶來過重稅負。
隨著最后兩項“內外有別”的稅費征收統一化,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將完全取消,這是否會影響到我國未來對外資的吸引力?對此,財政部方面表示,稅制統一不會對我國吸引外資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由于我國整體向好的經濟狀況造就了廣闊的消費市場,同時能夠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此外我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也對外資企業具有較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