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環保產業第二春怎么走?

http://www.gjzbw99.com 2011-01-04 10:24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由治污限產引發“環保風暴”到環保產業的朝陽興起,背后有何波瀾起伏?

  有人說:“房地產是壞孩子,環保產業是好孩子。”在“十二五”破題之際,中國經濟急需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環保產業位居榜首。

  “因為國家減排戰略,‘十一五’是環保產業的第一個春天;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將是環保產業的第二個春天。”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說。

  2010年11月25日,《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獲國務院通過,業界一片鼓舞。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將達3.1萬億元,較“十一五”期間1.54萬億元的投資額上升約101%。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環保市場。據測算,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3.5 萬家,從業人員近300 萬人,產業收入總額近1萬億元。

  “十二五”期間,在可以預見的騰飛式發展中,環保產業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多家企業、多位專家及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調查采訪時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試圖為環保產業的“十二五”發展助力。

  厘清“多頭管理”

  提到環保產業的主管部門,公眾第一反應是環保部門,但事實并非如此。自從環保產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各大部委已紛紛開始行動,研究配套政策。業內人士認為,這客觀上也是“多頭管理”的一種反應。各大部委涉及環保產業的職能是否要厘清,要調整?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2010年,環保部一位副部長帶領中國80多家環保企業家代表團到美國考察環保產業,這是破天荒頭一遭。過去,環保部門與環保企業的關系要疏離得多。

  有業內人士透露,按照既定分工,環保部門僅僅負責環境保護職能工作,至于產業發展則隸屬于發改委。因此,該人士認為,現在環保部門對環保產業的態度有些尷尬,不抓不合適,抓又欠缺名頭。據悉,近期,環保部將以“促進”的方式來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并將推出兩個重要的政策文件。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未來,發改委與環保部門的職能是否需要調整?其次,多頭管理的情況能否叫停?

  據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由于節能環保產業涉及領域眾多,卻一直缺乏明確的產業定位,市場一直是多頭管理,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工信部、住建部、水利部、林業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均有涉足。

  以環保產業中的水務為例,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僅自來水與污水處理的市場規模就超過了1萬億元。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中央授權地方政府自行決定水務業務的歸屬。這一授權就埋下了水務市場多頭管理的伏筆。

  從傳統分工來說,城鎮水務一直歸屬于住建部門管理,但近期,水利部門推出了“水務一體化”的創新管理模式,將城鎮、農村水務統統收歸門下,這讓住建部門多少有點不爽。有消息人士透露,住建部正在抓緊出臺一份“關于促進城市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的文件。

  專家分析,各個政府部門的管理固然都師出有名,但無論從提高行政效率本身,還是提高公共服務職能來說,環保產業的主管部門定位急需清晰界定,否則將對產業的發展形成傷害。

  針對《中國經濟周刊》調查問卷中“環保產業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一項,被調查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產業政策體系不完備”。在“需要的政府支持”一項,大多數企業都顯示出對主管部門清晰定位的渴求。

  靠政府還是靠市場?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中國的不少城市面臨水資源緊缺和“垃圾圍城”的窘境。靠政府解決還是靠市場來解決?

  在《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中,有環保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道:“中國的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市政環保工程規模巨大,產值可觀,但它們離市場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幾乎要把市場這扇大門關掉。一線城市的市場化正在倒退。”

  究其原因,是出于安全的考慮。

  對于近2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來說,安全是第一位的。作為城市政府來說,為了安全起見,這些事務將不會放手給市場,而是由所屬的國字頭企業來做,這樣政府放心、老百姓放心。

  這種觀點遭到了上述企業負責人的堅決反對,“這是很大的認識誤區。”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目前也承擔某二線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工程,“我們接到這個項目,感到的是崇高的使命、無限的壓力。我們要做百年老店,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服務會被政府終止,也會對我們的品牌產生致命的影響。”

  不過,北京市民張先生說:“如果自來水供水都讓社會企業去做,的確不太放心。這些不乏先例,像法國威立雅收購蘭州自來水廠之后,導致水價上漲,老百姓意見極大。”

  但也有一位李姓高校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不同意見,“政府應該放權讓社會企業去做。因為市政所屬公司雖然水平高、技術先進,但也養了一批懶人。明明社會企業做只要花3億元,為什么要政府所屬企業花5億元來做?這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嗎?”

  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環境問題,怎樣花最少的錢,解決諸多問題,市場化的確是個不錯的良方,但在保障公共利益與市場機制健康運行間如何達到平衡,卻是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

  誰在攪局?

  對環保企業而言,資金和技術是企業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有資金沒技術不行,核心技術有資金也買不來;有技術沒資金也不行,因為環保行業的某些分支領域屬于資本密集型,沒有資金連入場券都拿不到,更別說進場競爭了。

  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資本往往會有更大的殺傷力。有位不愿具名的國內知名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環保產業的朝陽氣息也引來了一些危險的資本大鱷,他們大有借資本之淫威到環保產業的池塘來攪局之勢。比如,假設垃圾處理每噸要收費100元,但他們財大氣粗,準備三五年不盈利,開價每噸直降40元,這就使得常規經營的企業無法與之抗衡,乖乖繳械。

  在環保產業,資本的力量早已顯現。2007年,收購蘭州供水集團股份公司投標時,有兩家競標者報價分別為4.5億元和2.8億元,而法國威立雅卻報出了17.1億元的高價,結果自然是價高者得。

  還有一種危險的傾向是,有些資本大鱷,他們并不具備專業的環保技術,僅僅是被環保產業所吸引,投幾個億先來試試水,之后常常是把這個產業的水攪渾了,自己也得不到發展。

  該人士希望這種現象能得到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要對相關企業進行必要的監管,畢竟市場不是萬能的,不能一切由資本說了算。只有得到政府必要的監管,資本才能對產業的發展形成正向的助推作用。

  面對資本對環保產業的熱捧,也有不少環保企業表示認同。

  格林美在接受本刊問卷調查時表示,資本市場具有價值發現的功能,資本市場也容易接受新興產業。除了希望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外,企業要打通資本通道,主動通過資本市場來融資。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