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12-28 16:08 來源:中國工業報
“在新成長階段,轉變發展方式、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將成為中國的發展主題。”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2011年《社會藍皮書》,勾畫出了“十二五”中國經濟發展路線圖。
2010年是中國第十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最后一年。與此前各個五年規劃時期相比,“十一五”時期可以說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大調整的時期。在回顧“十一五”發展歷程的基礎上,《藍皮書》對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預測: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增長態勢,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總額將突破37萬億元,人均GDP將達到4000美元左右。
從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2010年我國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減少,最終消費需求基本保持穩定,外貿出口基本恢復,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趨于合理。
2011年是落實“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第一年,也將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發起之際。《藍皮書》認為,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以社會管理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都將進入攻堅階段。
業內專家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帶動國際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度變革,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在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以期在新一輪增長中抓住先機。中國傳統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蘊涵著極大風險,而應對金融危機的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也難以長期維持。
專家建議,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形成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以逐步替代出口和投資,更加協調地拉動經濟增長,方是長遠之計。
考慮到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上漲和資源環境的約束性,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也是難以為繼的,因此,應積極培育新興支柱產業,培育具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產業和品牌,推動技術創新的產業化,以此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地位。
與此同時,全球可持續發展也對未來溫室氣體減排提出更高要求,這勢必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大壓力。對于工業化方興未艾的中國來說,也必須在適應全球減排趨勢的基礎上,加快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淘汰落后產能。
與2005年相比,2009年我國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可比價)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6.8%,化學需氧量減少33.04%。但總體來看,“十一五”時期前四年,節能減排任務完成進度落后于時間進度要求,尤其是部分中小企業缺少技術改造、改進生產工藝流程的能力。為此,《藍皮書》建議,節能減排要與新技術推廣和應用結合起來,形成節能減排對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倒逼機制,以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