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10-09 16:5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胡錦濤總書記在前不久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信息網絡科學技術。
“人云亦云云計算,霧里看花物聯網”,這副對聯形象地反映了公眾面對信息網絡新技術的困惑。那么,信息網絡新技術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科技視野版從本期起推出系列報道,就云計算、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等進行深入解讀,以饗讀者。
——編者
1云計算:可隨時存取的數據信息銀行
讓每個終端都有無限的計算、存儲和整合資源的能力
記者:云計算的概念似乎到目前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云計算究竟是什么?
張亞勤:云計算還沒有一個官方的定義,有很多種表述。它主要倡導的模式是:聚合包括CPU、存儲、網絡在內的所有的硬件、軟件,以及數據與服務,建設規模龐大的數據與應用中心,讓個人和企業用戶可通過互聯網隨時訪問、分享、管理和使用相關資源。“云”可以是公有云,也可以是私有云。公有云是對外開放的系統,私有云是企業內部的IT系統。
有人把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公司比喻成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或者銀行,未來的計算資源像水和電那樣可隨時獲取,而自己的數據信息可以像在銀行儲蓄一樣存在云計算的服務器里。這個比喻雖然還不能100%的準確說明云計算,但是它已經是比較生動的了。
可以說,云計算是IT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神經中樞。從理論上講,云計算給了每個人都有無限的計算、存儲和整合資源的能力。
記者:雖然“云計算”這個概念不是很明確,但似乎只有“云”這個詞才能很形象地說明它的作用?
張亞勤:互聯網沒有邊界,或者說邊界不清晰,“云”是對此比較形象的表述。同時,云是分散、飄浮在上面,你可以想象這么一幅圖畫:整個天空飄浮著許多云,這些云都是一個個龐大的數據中心。當你需要任何服務的時候,可以通過自己的電腦去訪問這些云,獲得信息或者自己所需的資源。
實際上,你不要在乎“云”里面是什么東西,里面可能很復雜。云計算的特點就是把這個“復雜”放到“云”里面去了,把客戶端變得清晰簡單。比如軟件的升級,有了云計算以后用戶電腦里的軟件就不需要改動,改什么東西都在云里面完成。
記者:云計算會帶來什么樣的機遇?
張亞勤:一個專門研究互聯網的分析師,最近做了一個分析估計,他說“云”組成的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其發展的機遇或者市場規模,是目前桌面互聯網的兩倍。我個人認為他低估了這個潛力,5倍、10倍都很有可能。
云計算也帶給媒體很大的機遇。以視頻信息為例,視頻現在已經占到整個互聯網的80%,視頻的延時、質量和整個流量,對系統要求很高。所以,對視頻媒體而言,“云”是最好的一個架構。
此外,商業云已經出現,信息云、搜索、地圖、GPS定位都已經是主流。云計算還使用在醫療服務和政府服務領域。
我經常講,其實我們做IT的就是玩四個參數,通訊、存儲、計算、數據。這四個東西,我們要使其達到一個最好的動態均衡。然后,讓用戶用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體驗。云計算也是如此。
2云計算是“逼”出來的
由產業催生,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記者:云計算看起來并不是新事物?
張亞勤:云計算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卻是一個新的挑戰和機遇。云計算的理論和嘗試已經有10多年,其愿景是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
CPU、GPU的多核進化及虛擬化技術的日趨完善,更大的互聯網帶寬使得更多的計算資源和軟件可以以服務的形式推送到客戶端,海量存儲、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的積淀和進化,并逐漸發展為互聯網服務的“大腦”…… 隨著這些計算、存儲、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原本看似不可企及的夢想因為技術的成熟而實現成真。
同時,用戶的需求也一直在嬗變中。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將自己創造的信息(如博客)和資源(如圖片和視頻)上傳到“云”中,與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們分享,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電腦、手機及其他設備來管理“云”上的數據和應用。再者,無論對個人或對企業用戶而言,根據現實需要去獲取使用各種虛擬化的計算資源,無疑更經濟也更簡單。這便為有能力提供相應服務的云計算服務商制造了機遇。
新的商業模式的涌現,讓眾多的個人和企業用戶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趨勢和可能。很多新的功能包括視頻點播、信息搜索、在線地圖,這些都是傳統軟件不易實現的功能,所以必須依賴“云層”之上的、規模龐大的計算和數據資源。
記者:您最近提及,云計算是逼出來的?
張亞勤:經過一年的發展,云計算從朦朧、從萌芽走向了清晰和主流。我說云計算是被逼出來的,就是指云計算是產業催生出來,是產業自然發展的結果。
IT產業的計算量越來越大,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動態,越來越實時,越來越需要結構化,僅有服務器和電腦已經不夠了,所以一定要走向云計算,所以有了搜索,有了電子商務,有了信息的云,云計算是產業催生出來的。
比如搜索引擎,個人電腦上是做不了的。因為搜索的數據量很大,而且分散在各個地方,實時在發生,需要巨大的運算存儲和動態的負載均衡的能力,這個時候一定要云計算。
3我們已經在使用云計算
越來越多樣化的“端”進入生活最日常和觸手可及的層面
記者:云計算會給普通人帶來什么?
張亞勤:對企業而言,使用云計算的服務之后可以節省資源、提高生產力。對于個人來講,其實我們已經在使用云計算了,搜索引擎、電子郵件、互聯網視頻、網上購物,這些都是云計算帶來的好處。云計算的發展,使這些變得越來越便宜,數據越來越透明。這是一個趨勢。
記者:有了云,是不是意味著像個人電腦這樣處于個人用戶一端的“端”不重要了?
張亞勤:由于技術的發展、產業的需求,我們現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以個人電腦為中心走向以互聯網為中心。我們強調云計算,并不是說像個人電腦這種用戶一端的設備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只是它的定義改變了,實際上是變大了。
從手機、傳感器、電子閱讀器、智能卡、數字相框到電子錢包、上網本再到數字轎車、智能家居……越來越多樣化的“端”已影響、滲透到人們生活最日常和觸手可及的層面,較之以往任何時候,“端”都更加多元化。
從“云”里推送過來的數據——無論它是高清視頻、游戲,還是實時路況信息、動態新聞,都必須要有合適的“端”來破譯、解碼和呈現。比如我們可以在云服務器里存儲游戲進度、下載游戲更新,但在玩高強度游戲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一部圖形處理能力強大的游戲機或電腦。
未來,所有的“端”都可能會直接連入“云”里,以隨時獲得計算資源、數據、存儲。“云”里的服務器也會自行判斷“端”的類型和性能特點,進而選擇適合該設備的數據推送及呈現形式。
記者:云計算也帶來迥異以前的安全和隱私問題?
張亞勤:當然,云計算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遭受黑客攻擊和個人、商業隱私安全風險等問題。但話說回來,只要聯網,就一定會有安全性的挑戰。減少安全風險的辦法,一個就是計算、存儲分布式處理。就像人的身體,云計算也需要建立一個能夠自我恢復的強免疫力系統。比如幾個節點被破壞,可以很快找到別的節點。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壞了,可以馬上自動找到別的服務器。遇到很不正常的流量、訪問,系統自己就知道怎么把它屏蔽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認為這些問題總會有辦法去解決。
應該說,云計算帶來的益處,肯定比帶來的問題、挑戰多。即使公有云,它帶來的益處也比它帶來的風險大。就像你把錢存到銀行,整體來講是比放在家里安全。當然,有的時候,也不一定非要云計算,比如說,你的這套信息不希望讓別人知道,也可以選擇放到自己家里,或者放到企業內部。就像私有云,不一定要和互聯網連在一塊。
4中國云計算離國際水平不是特別遠
及早制定和部署國家云計算戰略是當務之急
記者:目前全球范圍內云計算的實際應用情況如何?
張亞勤: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已經投入巨資,積極部署云計算技術的基礎架構、操作系統、應用平臺,以及大量的服務,微軟、IBM、亞馬遜、谷歌等世界IT業領頭企業,也早已開發出不同的云計算解決方案。
記者:你怎么看待中國國內云計算的研究和應用水平?
張亞勤:國內企業、學術界云計算的研究和應用水平,距離國際水平不是特別遠。互聯網發展速度很快,許多新技術層出不窮,相對而言每個創新浪潮的生命周期比較短。這就像跑步,一百米的賽跑,他跑了五米,那我要追趕比較容易。所以,中國的機會很大,中國企業也有很多機遇。而且,雖然很多核心技術可能不在國內,但是里面的新技術比舊技術多得多,這也是一個好的機會。
當然,這樣也要求學術界和企業界對云計算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閉門造車,做一個封閉的東西。而是需要與全球最優秀的學術研究團隊合作,和企業合作,有了合作,才可以做出更好的東西。
記者:做好云計算要解決哪些問題?
張亞勤:要解決“誰來建設云基礎設施”的問題。總體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目前還缺少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去建立大型的云計算平臺。這是由于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長時間的資源部署和持續的更新維護,國內中小企業普遍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實力和戰略。
同時,還要應對云計算基礎架構部署帶來的挑戰。一個大型數據中心需要上百萬臺高性能服務器,這就對構建這種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地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需要建在各種自然災害發生幾率較小、并且有著穩定可靠電力供應的區域。在設計和運行維護數據中心的全過程中,都應當貫徹“綠色IT”的理念和解決方案。因為能源供給和制冷占數據中心運營費用的50%以上。這需要有個總體的規劃。
未來的物聯網和“三網合一”也須以云計算為基礎。對中國來說,這是不可不占領的制高點,因此,及早制定和部署國家云計算戰略已成為政府和相關企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