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和途徑

http://www.gjzbw99.com 2010-10-07 22:2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胡錦濤同志指出,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為什么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怎樣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里從經濟理論的層面作一些分析。

  為什么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不同。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產品與勞務總量的增加,一般以GDP、GNP等指標來核算和反映。經濟發展除了包括經濟增長的內容,還包括經濟結構轉變以及生態環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等的變化和提升。從經濟發展而不是經濟增長的角度思考問題,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都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各國都在大力推進經濟調整。例如,美國政府明確提出回歸實體經濟,加強出口;美國居民的消費觀念和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世界經濟的調整和變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意味著國際貿易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那種高速增長狀態,我國必須調整過度依賴對外貿易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事實上,過度依賴外需也不符合大國經濟的特征。大國的國內市場廣闊,具有巨大的內需優勢,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

  資源、環境壓力使得低成本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遵循比較優勢理論,走低成本、低價格的路線。低成本模式把資源、環境、勞動力的成本壓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并沒有反映這些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真實社會成本,致使資源、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不堪重負;而近年來一些地區陸續發生“民工荒”,可以說就是市場對既有發展模式的反應。低成本模式雖然在一國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具有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其先天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一是經濟增長靠的是低成本而不是創新,而且低成本的增長也不利于創新;二是長期實行低工資,直接影響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影響擴大內需;三是低成本戰略通常適用于進入門檻不高的產業領域,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地區和國家加入這類產業領域的競爭時,建立在低成本之上的優勢就會被削弱以至消失。面對約束條件的改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應當更加重視GDP的質量和構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長足發展。如果說以前我們必須重視經濟發展速度、重視經濟總量,那么,現在就應當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就要看GDP的內容,看它的實際構成。馬克思在講到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時強調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不僅要看價值量而且要看使用價值的性質和構成。歷史的教訓值得汲取。清朝后期,雖然我國GDP的規模很大,但由于其構成是茶葉、蠶繭、瓷器等,而西方國家的GDP構成則是機器設備、堅船利炮,結果我們還是落后,加上制度落后、政治腐敗,最終是被動挨打。這說明,要提升一國的競爭力,必須改善GDP的構成。如果我國的GDP是由世界領先的技術、關鍵領域的知識產權、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構成的,那么,我國經濟的素質和競爭力就是領先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取得了實效。

  加快自主創新和高級生產要素培育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形成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勞動力等便宜的所謂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得益于此,發展中的許多問題也根源于此,如創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術、資源和環境代價過高、內需嚴重不足、在一些關鍵領域缺乏競爭力等。

  事實上,我們對比較優勢理論是存在一定誤解的。首先,“比較優勢”是18、19世紀產業發展比較粗糙、靜態的自然的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的產物。而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的高級生產要素以及創新在經濟生活中居于主導地位。在變化了的形勢下,依靠靜態的自然資源比較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許多先天不足。從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來看,一些不具備自然資源比較優勢的國家依靠人民的努力、高級生產要素的豐沛以及創新能力等,實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時代變了,高級生產要素和創新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自然資源等方面的靜態比較優勢。其次,比較優勢理論更適合在一國范圍內發揮作用,當把它應用到世界范圍的時候,則應當是有條件、有限度的。最早提出把比較優勢應用到世界范圍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反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而欠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對于在世界范圍內發揮比較優勢則是持批評態度的,如埃及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認為這是不平等的交換。從我國的實踐來看,我們發揮比較優勢,給發達國家提供了價格低廉的消費品,但發達國家卻很少用它們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來和我們交換。所以說,如果我們在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靠傳統的比較優勢完成了必要的積累,那么,在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就應當立足于自主創新和高級生產要素的培育,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發揮好企業與政府各自的積極作用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明確界定企業與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微觀主體。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采用何種發展模式體現著企業對資源約束和市場條件的反應。例如,馬克思在講到發生在農業領域的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時認為,這是耕作者對土地從充裕到稀缺的反應。在土地充裕時選擇粗放經營是有利的,而“當耕作已經發達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經相應消耗的時候,資本(在這里同時指已經生產的生產資料)才會成為土地耕作上的決定要素”。換言之,此時的資源約束條件發生了變化,土地稀缺了,以資本和技術代替稀缺的土地更為有利,于是發展模式就由粗放經營轉向了集約經營。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能夠成為主體,還在于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實現創新成果市場化的主體。馬克思指出,驅動企業創新的是追求超額利潤的沖動。哪個企業率先創新,哪個企業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的回報,就可以在競爭中處于優勢。于是我們看到,在三次工業革命中都涌現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知名企業,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具有時代特征的轉變。這也說明,企業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好主體作用,就必須更好地回應時代的要求。首先,應有危機意識,并善于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尤其是認識到靜態的初級生產要素的競爭力是有限的,要著力于高級生產要素的培育。其次,應努力克服思維定勢和發展慣性,不斷地超越自我,否則就會被別的企業超越。第三,應善于把問題轉化為機遇,實現彎道超車。

  政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政府雖然不能代替企業,但可以創造環境,提升企業活力,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先,提供有效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制度安排。例如,一家燃煤工廠污染了河流,它在使用煤炭的同時實際上也使用了一些社會資源。然而,如果這家工廠只為煤炭的成本付費而不對污染水資源付費,那么,企業就只會在乎煤炭的有效利用,而不會在乎水資源的污染,從而造成企業的一部分成本由社會負擔的外部性問題。這說明,政府的政策應當使價格完整地反映資源環境成本,應當促使企業把社會為其負擔的成本內部化,以充分利用資源和防止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其次,政府應提供充分的公共產品,著力培育高級生產要素。文化教育、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基礎科學、經濟信息、基礎設施等的建設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這些領域投資的收益會惠及整個社會,而單個企業缺乏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政府承擔起責任。第三,政府應著力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市場經濟的精髓在于競爭,競爭的有效性有賴于公平競爭的環境。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政府的優勢。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需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壟斷。壟斷利潤通常以影響全局的經濟發展效率為代價,而且一旦在開放的環境里競爭,壟斷者的先天不足就會暴露無遺。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還應盡可能減少直接補貼產業和企業。直接補貼企業和產業會扭曲市場信號、妨礙公平競爭,最終不利于產業素質的提升和市場競爭力的增強。馬克思認為,平均利潤的形成是市場經濟成熟的標志,而平均利潤的形成取決于平等的競爭。第四,應發揮好政績考核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各級政府克服GDP崇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來。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