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07-14 14:3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什么樣的人才是領軍人才?培養領軍人才需要什么條件?在《前沿科學》雜志創刊三周年之際,多名專家學者今天齊聚北京,參加“鼓勵大膽探索培養領軍人才暨《前沿科學》雜志創刊三周年座談會”。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李學勇作了書面發言,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出席會議并發言,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主持會議。
要為領軍人才脫穎而出創新體制機制
基礎研究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居于重要地位。李學勇在書面發言中指出,隨著我國基礎研究事業快速發展,目前大批基礎研究成果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研究實力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匱乏。李學勇表示,科技部今后將按照今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具有研究潛質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造就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大師,為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要把一個國家的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搞上去的話,高質量的學術刊物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前沿科學》雜志通過突破原有體系、原有結構的框架,嘗試為一些真正有創新思想,并且可能不被權威所接受的人才提供一個發表園地,從而更廣泛地引起科學界、技術界同行們的關注。這種方式有利于我國基礎研究事業的發展,有利于領軍人才嶄露頭角。
培養領軍人才需要海量的基礎教育作支撐
“目前教育部有許多高端人才計劃,清華也有很多尖子生班的計劃。這些人才計劃是很有用的,但創新人才,包括領軍人才的培養不能只著眼于走尖子班之路,而是需要從整體教育理念的變革和創新文化的建設上尋找出路,需要海量的基礎教育作為基礎。”作為一名數十年耕耘在高校的老教育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校黨委副書記胡顯章一語道出了培養領軍人才的根基所在。
“如果沒有海量的基礎,就很難選拔出人才;如果沒有海量的基礎,就很難形成文化環境;如果沒有這種文化環境,創新人才會活得很艱難,創新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認為,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的基本素質和為拔尖人才的脫穎而出鋪路和助力,這兩方面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和形成創新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教育必須是以科學研究和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教育,不能光靠教育界,希望能有更多科學家加入到這個教育改革中。”韋鈺說。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鄧勇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最近十年來,我國人才培養教育的政策、機制、觀念都越來越穩定。如果有海量的基礎教育作支撐,今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會有更廣闊的前景。“也許再有10年或者20年,我們就能告慰錢老留下的‘人才之問’。”鄧勇說。
領軍人才需要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大家說錢學森是力學專家嗎?是控制專家嗎?其實更全面的表述是,他是系統專家。” 從自身的科研經歷出發,美國總統青年科學獎獲得者、南加州大學終身教授、“千人計劃”學者盧志揚表達了自己對領軍人才的理解。他說,領軍人才重點不在于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才能成就領軍人才。“自然科學教你如何把事情做對,而人文科學卻能夠教會你哪些是對的事。我們現在太缺有自然科學基礎又有人文素養的人才來引領自主創新了。”
“我們的領軍人才如果僅僅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恐怕還不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究員于景元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說,領軍人才至少應該有組織和管理大型團隊的才能。從這個角度看,領軍人才的知識結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學科。“錢老是公認的科技帥才,從學科領域來講,有深度,從知識結構來講,有跨學科、跨領域的廣度,還有跨層次的高度。”
“在大學評價體系,重固化指標,輕精神文化因素,阻礙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思想文化的進一步創新,影響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和創造潛能的充分施展。”胡顯章表示,創新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不僅要在學術水平上是突出的,而且應當具有人格魅力和組織才干。人才培養機構應該規避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在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方面下工夫。
滌清學術環境鼓勵大膽創新
談到創新領軍人才的成長環境,與會專家不約而同地說起當下學術界的種種不良習氣。
“現在很多科研機構把發表論文和SCI、EI作為考核目標,于是就出現了抄襲、剽竊論文,甚至還有院士參與其中。這種學風發展下去,還發表什么論文,談什么創新?”于景元說。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因到SCI論文考核上。可如果不用SCI考核,那用什么考核?如果不用論文考核,用什么考核?”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說,在科學共同體中每個人都負有相同責任,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在于科研人員在利益驅動下走向浮躁。“哪些項目的資助經費多,科研人員就簇擁到哪里,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科技界普遍的趨勢。這也是利益驅動帶來的不良現象。”
“良好的氛圍是培養人才的肥沃土壤。只有土壤越來越厚實了,領軍人才、世界一流科學家才會涌現出來。”原國家專利局副局長明廷華說,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急需轉變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比如現在課堂上,很少有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研討會上也是有討論無爭論。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我們提出的質疑、提出的討論更不多。”明廷華說,“要有創新,就是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冒尖。”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前沿科學》執行總編張登義表示,《前沿科學》雜志創刊時即把“推動自主創新、活躍學術氣氛,鼓勵大膽探索”作為辦刊宗旨,未來雜志還將一如既往地為創新人才、創新成果提供發揮的舞臺,鼓勵學術探索和學術創新。“重大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是從假設開始。對于這類文章,我們一如既往地采用,不管作者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國內的還是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