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02-23 14:40 來源:電氣中國
“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這樣的一個明確的結論,很容易使人自然而然地斷言:剛剛過去的2009年,可以看作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元年。無論是在官產學還是在產學研的層面上,都已經達成了共識,深刻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出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我國經濟面臨的不少困難和問題根源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緩慢和滯后,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物質投入、外延擴張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就認識到了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存在難以為繼的巨大缺陷,當時就提出了擴大內需的發展戰略。但危機過后,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依然故我。這樣的一個事實表明,中國經濟的轉型任重道遠,涉及到方方面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是發展戰略轉型。而內需式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那么,需要把哪些事情辦好呢?一是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失業、救濟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現有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覆蓋到的群體的社會保障。二是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讓城鄉居民不但有消費愿望而且有消費能力。三是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已全面取消農業稅,隨著城鎮化發展和戶籍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漸取消農業戶口已經成為題中應有之義。可以預言,未來30年到50年后,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將完成向市民的轉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實施內需式發展戰略,無疑將改變對GDP盲目崇拜的傳統觀念,因為GDP的逐漸走低將成為一種趨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政府轉型,建設服務型政府。鄧小平生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眾所周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前的提法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個口號喊了幾十年,但收效甚微,基本的狀況是說的多做的少,是雷聲大雨點小,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何以如此?有專家認為,原因就在于,實現這一轉變存在體制性的障礙。怎樣理解這種體制性的障礙?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比較突出,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領域比較嚴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 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各級政府仍然掌握了過多的資源,仍然掌握了過大的資源配置權力,不利于形成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市場環境,從而壓縮了中國經濟的轉型空間。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是工業轉型,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毫無疑問,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中,作為第二產業的工業,是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重點。和美國的“去工業化”不同,中國的工業仍然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但中國的工業也存在一個“去產能化”的問題,在我國工業的39個大類行業中,產能過剩的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重點行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能過剩的突出矛盾。有數據顯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比例大都維持在1%、20%~40%、60%~80%之間,中國顯然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狀況。惟其如此,中國的工業轉型,一方面,需要調整在產業結構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比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生產型服務業;另一方面,需要抑制部分行業的過剩產能,堅決管住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推進節能減排;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外貿轉型。很顯然,中國傳統的兩頭在外的外需主導型的外貿發展方式,實際上是復制了“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對“亞洲四小龍”來說,是利大于弊;而對于中國而言,則弊大于利,因為兩者的經濟總量不可同日而語。簡單照搬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是什么呢?一是“中國買什么,什么就貴,例如鐵礦石;賣什么,什么就便宜,例如稀土”。二是在中國的外貿順差中,加工貿易占了大頭,長此以往,制約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三是“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必然結果是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以近年來我國鋼材出口的數據為例:2006年是4301萬噸,2007年是6562萬噸,2008年是5918萬噸。這一組數據表明,我國鋼鐵生產能力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而這種單純為平衡生產能力的出口,顯然是一種不合理的外貿發展方式。所以,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勢在必行。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傳統的出口退稅政策,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中國正處在內需式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內需式戰略轉型,對于電氣工業是一大利好。這其中的道理是明明白白的,因為電氣工業服務的對象是電力行業,而很少有哪個國家的電力供應是依靠進口的。一方面,服務于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另一方面,電氣設備又受益于外貿轉型,這不是利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