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02-21 11:09 來源:國家電網報
2009年是“十一五”各項工作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為“十二五”規劃布局謀篇的開局之年,未來能源戰略的發展方向如何?能源結構如何調整?1月31日,在論壇舉行的高峰討論會上,圍繞著這些問題,各方專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中國未來能源戰略發展方向,成為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
能源的未來發展:應實行總量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認為,未來的能源發展,國家應整體規劃。“一句話,從全國總量控制,保證合理的供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同意倪院士的觀點,但他認為,總量控制,主要是控制化石能源,這是能源機制轉型的問題。
對于我國能源的未來發展,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唐元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我國能源的未來發展,我有十二個字的建議:保供給、清潔化、調結構、上調控。”
保供給有幾層意思,包括大力發展能源基地,進一步發展智能電網,加快研究替代石油戰略以及實行“走出去”戰略,即將資源從國外輸送到國內。
清潔化,這是現在和未來能源發展中的一件重要工作。煤炭的清潔化利用是當務之急。再有就是節約能源,要把自主性行為變成機制性行為,讓節能形成產業,變成“有利可圖”的行為。
調結構,需要發展可再生能源。更為關鍵的是,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來加快調整能源布局結構。
上調控,從政策法規上總體判斷與規劃,投資、淘汰都要規范化,嚴格執行標準思路,自動形成優勝劣汰機制,對能源企業的發展形成外在約束機制和內在動力。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我國能源的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2020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城市化發展進程。到那個時候,經濟增長速度會開始放緩,煤炭需求開始減少,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很多與能源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十二五’期間,我們應該能夠看到更多改變。”
“十二五”需求:在約束與推動中前行
“總體來看,“十二五”是能源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馮飛說。
上述判斷,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馮飛說,有兩個問題非常關鍵:一是中國亟待形成新的比較優勢;二是從全球看,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展開,中國也必然受其影響。因此,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十分必要。
馮飛認為,進入“十二五”時期后,包括能源基礎設施在內的整體基礎設施的建設思路要實現四個轉變:從過去的單一注重經濟增長,轉到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同時兼顧;從分散、較少的協調,轉變為綜合性的整體協調;從解決可持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轉變為切實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從注重投資規模,轉到注重運行效率。
基于這四個轉變,能源領域發展也必須滿足兩方面的新要求。“原本的提法是,能源發展滿足經濟發展需要?,F在,還必須考慮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考慮如何從應用上推動能源利用質量的提高。”馮飛說。而另一個新要求則是對低碳與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要求。“從整個能源的運行特點來看,未來我國能源發展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技術創新的推動,劣勢則是資源和環境的約束。”
能源戰略調整:應以節能為主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認為,解決能源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要靠能源戰略調整來實現。
他認為,第一,要優化能源結構調整,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減少利用化石能源;第二,是健全法律法規;第三,由于新能源發展還無法滿足目前需要,所以要實現高碳能源的低碳化應用;第四,是切切實實抓好節能工作,并將其放在突出位置;第五,是依靠科技進步。
林伯強也認為,現階段低碳轉型要通過能源戰略調整來實現。他同時認為,能源戰略應“以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
他說,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要調整四個方面:結合節能(需求側管理)來滿足能源需求,改變僅從能源供給側考慮滿足需求;二氧化碳排放作為能源增長和能源結構的新約束;能源多元化保證能源安全,改變僅從石油戰略儲備考慮能源安全,將能源多元化和清潔能源發展作為能源安全的一個部分;行業戰略必須站在整體能源的高度。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副局長白榮春也表示,將節能放在優先戰略位置,應是能源戰略調整的關鍵。“能源供應與需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原來強調的是保障供應,但是不把需求降下來,中國的很多問題都是沒有出路的,這包括資源、環境等。”這也契合了其他專家關于總量控制的觀點。
中國的低碳轉型:一個緩慢的過程
中國決定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45%。上述決定的出臺,將直接影響我國“十二五”期間的整體能源戰略。那么,這一目標要靠什么來實現?
林伯強說:“‘十二五’與‘十一五’的明顯區別,在于經濟的低碳轉型問題。”他說,中國的碳減排目標是以保證現階段經濟發展為前提的。這有兩層含義:第一,中國還是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第二,中國的低碳轉型應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激進的過程。
馮飛說,他們曾做過一些分析與測算,認為主要有三種方式實現碳減排,第一種是節能,第二種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第三種則是碳匯。
從結果來看,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里,貢獻最大的是“節能”。節能占到了全部貢獻的80%。而能源結構的調整,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盡管現在新能源發展非常快,但是貢獻仍較小。到2030年,上述比例預計會有變化,節能的比例會下降到70%左右,而能源結構調整的貢獻會提高。再到2050年,節能會占60%左右。從全球來看,貢獻最大的也是節能,占到54%。
“當前,我國目前發展潛力最大的仍是節能。我們應更多地關注節能,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實現節能有三種方式,技術節能、結構節能和制度節能。“十一五”期間,技術節能的貢獻最大,大概在80%左右,而其主要體現是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十二五”期間,這一手段仍有潛力可挖,但不會像“十一五”那么容易。因此,“十二五”要實現節能,就要在能源結構上下更大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