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02-02 09:44 來源:CIO時代網
編者語:盡管有這樣那樣的質疑存在,但我們還是要樂觀地看到,我國已經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環境監測、節能減排、交通監管等領域。
回首2009,IT界炒得熱火朝天的莫過于虛擬化、SOA、云計算等幾個關鍵詞,物聯網也不甘寂寞的位列其中,甚至被封喻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國也不約而同的出臺了一些行動方案,大力推動物聯網的發展,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的輪番講話,也使得物聯網驟然升溫;如果是有心人就會發現在互聯網上關于"物聯網"的搜索結果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種種跡象表明,物聯網(傳感網)迎來了春天。
在這次浪潮中,中國物聯網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物聯網技術浪潮中我們與國際同步,具有同發優勢,處于同等水平,并做到部分領先;但是不可否認,目前在物聯網的發展中中國還存在著諸多阻礙因素,那么,中國物聯網究竟該怎樣才能突破種種障礙,取得長足的發展,中國能否把握好物聯網的這個春天?
國內外出臺政策措施推動物聯網發展
物聯網概念在1999年就被提出來,期間雖然也有過幾次炒作,但無奈都沒能引起多大反響。物聯網和傳感網概念在2009年重新唱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等一些遭受危機嚴重的國家需要新的概念刺激經濟。奧巴馬政府的"智慧地球"計劃明確以物聯網為基礎。目前,全球主流國家先后都提出了物聯網發展戰略,全球掀起新一輪物聯網浪潮。
1、歐盟
2009年,歐盟執委會發表了題為"Internet of Things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 的物聯網行動方案,描繪了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前景,并提出要加強歐盟政府對物聯網的管理,消除物聯網發展的障礙。行動方案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加強物聯網管理,包括:制定一系列物聯網的管理規則;建立一個有效的分布式管理(decentralised management)架構,使全球管理機構可以公開、公平、盡責的履行管理職能。
(2)完善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包括:持續監測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問題,修訂相關立法,加強相關方對話等;執委會將針對個人可以隨時斷開聯網環境(the silence of the chips)開展技術、法律層面的辯論。(3)提高物聯網的可信度(Trust)、接受度(Acceptance)、安全性(Security),包括:
(4)推廣標準化,執委會將評估現有物聯網相關標準并推動制定新的標準,持續監測歐洲標準組織(ETSI、CEN、CENELEC)、國際標準組織 (ISO、ITU)以及其它標準組織(IETF、EPC global等)物聯網標準的制定進度,確保物聯網標準的制定是在各相關方的積極參與下,以一種開放、透明、協商一致的方式達成。
(5)加強相關研發,包 括:通過歐盟第7期科研框架計劃項目(FP7)支持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發,如微機電、非硅基組件、能量收集技術(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無所不在的定位(ubiquitous positioning)、無線通信智能系統網(network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smart systems)、語義學(Semantics)、基于設計層面的隱私和安全保護(privac- and security- by design)、軟件仿真人工推理(software emulating human reasoning )以及其它創新應用,通過公私伙伴模式(PPP)支持包括未來互聯網(Future Internet)等在內項目建設,并將其作為刺激歐洲經濟復蘇措施的一部分。
(6)建立開放式的創新環境,通過歐盟競爭力和創新框架計劃(CIP)利用 一些有助于提升社會福利的先導項目推動物聯網部署,這些先導項目主要包括e-health、e-accessibility、應對氣候變遷、消除社會數字 鴻溝等。
(7)增強機構間協調,為加深各相關方對物聯網機遇、挑戰的理解,共同推動物聯網發展,歐盟執委會定期向等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歐洲經濟與社會 委員會、歐洲地區委員會、數據保護法案29工作組等相關機構通報物聯網發展狀況。
(8)加強國際對話,加強歐盟與國際伙伴在物聯網相關領域的對話,推動相 關的聯合行動、分享最佳實踐經驗。
(9)推廣物聯網標簽、傳感器在廢物循環利用方面的應用。
(10)加強對物聯網發展的監測和統計,包括對發展物聯網所需 的無線頻譜的管理、對電磁影響等管理。
2、美國
2009年1月7日,IBM與美國智庫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共同向奧巴馬政府提交了"The Digital Road to Recover: A Stimulus Plan to Create Jobs,Boost Productivity and Revitalize America",提出通過信息通信技術(ICT)投資可在短期內創造就業機會,美國政府只要新增300億美元的ICT投資(包括智能電網、智能醫療、寬帶網絡三個領域),便可以為民眾創造出94.9萬個就業機會;1月28日,在奧巴馬就任總統后的首次美國工商業領袖圓桌會上,IBM首席執行官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能型基礎設施。上述提議得到了奧巴馬總統的積極回應,奧巴馬把"寬帶網絡等新興技術"定位為振興經濟、確立美國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并在 隨后出臺的總額7870億美元《經濟復蘇和再投資法》(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對上述戰略建議具體加以落實。《經濟復蘇和再投資法》希望從能源、科技、醫療、教育等方面著手,透過政府投資、減稅等措施來改善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并且同時帶動美國長期發展,其中鼓勵物聯網技術發展政策主要體現在推動能源、寬帶與醫療三大領域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3、韓國
2009年韓國通信委員會出臺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物聯網市場確定為新增長動力。《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提出到2012年實現"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實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術強國"的目標,并確定了構建物聯網基礎設施、發展物聯網服務、研發物聯網技術、營造物聯網擴散環境等4大領域、12項詳細課題。
4、日本
2009年7月,日本IT戰略本部頒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戰略--"I-Japan"戰略,為了讓數字信息技術融入每一個角落,首先將政策目標聚焦在三大公共事業:電子化政府治理、醫療健康信息服務、教育與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透過數位技術達到"新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流程簡化、效率化、標準化、透明化,同時推動電子病歷、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應用的發展。
5、中國
對中國而言,2009年也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一年從溫家寶總理、李毅中部長到中移動總裁王建宙等,都在多個場合呼吁加快發展中國的物聯網產業。來自高層的推動顯然加速了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步伐。
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溫家寶指出,至少三件事情可以盡快去做:一是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二是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三是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至此物聯網正式進入大眾眼球。隨后總理又在多個場合提及要將物聯網納入中國未來發展規劃中。正如一家物聯網企業負責人所說:國家政策的傾斜一定能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在總理的關注下,中國物聯網技術正向國際一流水準靠齊。
8月下旬:召開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09年夏季報告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中國有關部門正在聯合開展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究,以明確其新的發展方向,并形成支持這些技術的新政策,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10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日前在科技日報上發表題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現狀與展望》的署名文章。在文章中,李毅中表示,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和深度應用將催生出一批新增長點,應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啟動"傳感網絡"的研發應用。
11月3日, 國務院指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
11月12日中國移動與無錫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同推進TD-SCDMA與物聯網融合"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移動將在無錫成立中國移動物聯網研究院,重點開展TD-SCDMA與物聯網融合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
12月11日,工信部開始統籌部署寬帶普及、三網融合、物聯網及下一代互聯網發展。
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還存在諸多阻礙因素
可以說我國物聯網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目前中國物聯網在發展中還存在諸多阻礙因素。在19日舉行的"無線技術世界暨物聯網國際高峰會議"上,多位專家認為,目前還存在著很多因素制約著中國物聯網發展,包括體制、技術、標準、商業模式、安全和資源等多方面因素。其中,首當其沖的包括缺乏完整的標準體系難,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缺乏規模效應導致成本過高等幾個。
標準體系健全難
目前物聯網的標準體系可大體分為基礎標準、應用標準和編碼標準三個部分。"由于在基礎標準方面功底薄弱,所以我國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物聯網標準體系。"陳寶國說。
其中,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研發力量比較分散、體系架構尚未建立。這些問題是造成標準體系完整難的主要原因。
以物聯網信息感知的關鍵技術傳感器技術為例,此前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目前在無線傳感器技術領域,我國就尚無話語權。"我國的傳感器芯片,從技術標準到制造工藝,都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王雪說。
不過陳寶國亦強調,基礎的薄弱并不妨礙我國物聯網產業應用的發展,"我們可以在產業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一些標準。"陳寶國說。
核心技術有待突破
業內人士指出,物聯網的應用有三個層次,一個是傳感網絡,即以二維碼、RFID、傳感器為主,實現"物"的識別;二是傳輸網絡,即通過現有的互聯網、廣電網、通信網或者下一代互聯網,實現數據的傳輸和計算;三是應用網絡,即輸入輸出控制終端,包括手機等終端。
國信證券研究員王俊峰指出,從目前國內產業發展水平而言,仍存在一定瓶頸,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領域無法產業化,國內RFID以低頻為主,此外,傳感器產業化水平較低,高端產品為國外廠商壟斷。
缺乏規模效應導致成本過高
目前,中國的物聯網應用主要集中在機場、公路以及國防等公共領域,同時也開始滲透到包括零售業、醫療和畜牧業等商用領域。在國外,2003年沃爾瑪就使用了RFID技術,從而大大縮短了付款時間。
"由于不存在規模優勢,導致物流網的構建成本很高。"項立剛表示,"另外,電信運營商的態度也很關鍵,只有他們解決好網絡構建和維護,加上低廉的網絡費用,物聯網才能相對實際。否則,成本依然是個大問題。"
抓住關鍵因素,才能把握好物聯網的春天
我國物聯網目前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阻礙因素,對此,有關專家也給出解決的思路,要想真正推動中國物聯網發展,就需要著力抓住以下幾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技術和成本:比如,在物聯網的數據采集環節,傳感器/電子標簽過高的成本將會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技術的成熟度也決定了應用的價值和發展速度。
二是物聯網產業鏈的完善:目前產業鏈條的界定和分工還不明晰,一些重要的環節尚未發展起來,比如物聯網的系統設計、公共信息平臺、服務等方面的能力還處于缺位狀態。
三是應用模式:物聯網要"感知"的對象種類繁多,性質和狀態各異,如何把這些對象納入一個"泛在"的網絡,達到何種應用目的,以及要產生什么樣的應用結果,換句話說,如何把概念轉化為實踐,是今后我們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最后一個因素是商業模式:物聯網目前尚未出現清晰的商業模式,產業鏈上下游的價值傳遞和產生有什么機制?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怎樣創造價值以及在市場上體現出該價值?這些價值最終如何得到物聯網使用者的認同?解決了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問題后,物聯網才能得到實際推廣應用。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質疑存在,但我們還是要樂觀地看到,我國已經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環境監測、節能減排、交通監管等領域。尤其是在2009年物聯網受到業界前所未有的重視,引發了一波產業熱潮。2010年預計會有更多的城市開始布局,市場規模將有大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