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10-07-26 10:14 來源:中國電子報
質量是工業經濟發展永恒的主題。當前,我國工業經濟正處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產品質量不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問題。實施質量振興戰略,推動產品質量提升,不僅是擴內需、保增長,應對發展難題的當務之急,而且是調結構、上水平,實現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
·工業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對繁榮城鄉經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和美國先后選擇“提升質量”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國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選擇什么作為突破發展難題的主攻方向成為事關工業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
·在質量振興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原則是注重處理好“三大”關系。
·國家要從優化調整質量監管體制,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等方面入手,解決制度性、政策性的深層次問題。
我國工業產品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13.46萬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工業大國。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工業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重點行業來看,原材料類工業產品質量大幅提高,鋼鐵、有色、石化等行業部分關鍵品種的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裝備類工業產品質量大幅躍升,許多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的制造能力達到國際水平,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航天、發電、動車組等產品質量躍居世界前列;消費類工業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幅度提高。家電、皮革、家具、羽絨制品、自行車等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0%左右。通信、計算機、關鍵元器件、電視、音視頻技術、應用軟件等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發展迅猛,功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工業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對繁榮城鄉經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我國產品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是部分工業產品質量不高、可靠性不強;二是主要產品標準的技術水平偏低、貫徹不力;三是許多工業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四是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在一些領域頻繁發生,不僅挫傷了消費信心,而且損害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抑制了對外貿易的進一步增長。
制約我國工業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的深層次原因主要表現在:第一,質量監管存在體制弊端,質量發展長效機制缺失。受制于質量監管體制的現有格局,我國對工業產品的質量監管主要體現為對最終產品的質量監督,而對產品形成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十分欠缺。由于監管部門長期游離于產品研制與生產體系之外,產品質量狀況底數不清,質量監管措施針對性不強,缺乏有效性。而且質量監管牽涉多個部門,不同部門職能交叉、接口不清、協調困難,監管重疊和監管缺位同時并存,質量監管的效率不高,漏洞較多。近年來,我國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暴露出質量監管工作確實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體制弊端。此外,由于缺少支持工業產品質量良性發展的長效機制,產業政策中的質量要求和保障措施難以落實到位,一些重點領域的產品質量明顯偏低,難以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需要。
第二,宏觀調控缺少質量杠桿,經濟結構調整步履艱難。我國尚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質量投入欠賬較多,工業基礎保障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質量調控具有時滯效應,我國在宏觀調控中往往不太重視發揮質量的杠桿作用,不少行業的結構調整進展緩慢,產能過剩問題長期未得到根本解決。近年來,鋼鐵、有色、汽車、船舶、家電、紡織、水泥、奶制品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另外,我國某些經濟政策與質量政策的協同效應不明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工業的產品、工藝和管理標準的更新速度慢、修訂幅度小,導致這些行業轉型升級動力不足、發展遲緩。
第三,質量違法違規懲治不力,質量獎勵缺乏權威制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質量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與治理力度明顯偏弱,懲治作用十分有限。對行業性、區域性假冒偽劣制售行為的專項整治缺乏系統性對策措施,導致類似違法違規行為反復發生、難以根治。近幾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在我國的頻繁發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質量違法違規行為懲治不力的潛在弊端。我國質量獎勵制度的建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有較大差異。我國至今未設立國家質量獎勵制度,對質量實踐優秀行為的激勵十分有限。
第四,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滯后,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足。由于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不講誠信、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等問題廣泛存在,企業提升質量的主體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一些企業質量責任意識薄弱,為追求短期利益隨意降低國家、行業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造成產品質量不達標。
借鑒日美“提升質量”實現經濟振興的經驗
從歷史上看,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日本和美國也曾面臨與我國工業今天相似的挑戰。面對增長困境與發展難題,日本和美國先后選擇“提升質量”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取得了巨大成功。
日本通過“質量救國”實現經濟振興。面對發展困境,日本政府提出了“質量救國”的口號,制定實施了一系列促進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狠抓產品質量,日本很快實現了工業經濟從紡織、手表、計算器等低附加值產業向家電、半導體、工業機械、汽車等高附加值產業的戰略轉型。
美國通過“質量振興”實現經濟復興。二戰后,產品質量不高導致美國汽車、家用電器、照相機、機床、五金工具等行業和數以萬計的企業面臨生存危機。通過大力推行質量振興戰略,美國很快實現了經濟復興。
為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經濟發展,日本和美國政府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經驗是:第一,制定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產業發展,鼓勵企業依靠業務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積極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為促進美國工業提升國際競爭力,1983年10月,里根總統向國會提出了國家生產力與技術革命法案,以促進工業企業加速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斷提升質量競爭力。
第二,鼓勵技術創新和實用技術的研究應用。為在較短時間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日本政府制定實施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戰略。為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美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廣質量管理的先進方法。日本政府大力推動質量管理先進方法在企業的推廣應用,形成了人人重視并參與質量改進的良好氛圍,促進了質量工作的大發展。美國政府也非常重視質量管理先進方法的推廣應用。1982年10月,里根總統簽署了一份生產力文件,呼吁在全國開展強化質量意識運動。美國企業在學習、吸收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思想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提出質量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論和新模式,促進了質量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設立國家質量獎。日本于1951年設立了“戴明獎”,對質量實踐的優秀企業進行獎勵。為促進美國企業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美國總統里根于1987年簽署質量振興法案,批準設立了馬爾科姆·鮑德里奇國家質量獎,并制定了評獎標準。
加強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日本政府始終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為提高勞動者的從業技能,美國國家制造業協會要求其會員至少花費工資總額的3%用于雇員的在職教育和培訓。
扶持中小企業的質量發展。從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和幫扶中小企業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美國政府也積極制定各種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究,促進產品質量提升。
實施質量振興戰略是和諧發展的治本之策
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選擇什么作為突破發展難題的主攻方向成為事關工業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從日本推行“質量救國”政策和美國推行“質量振興”戰略的經驗來看,實施質量振興戰略是促進我國工業經濟健康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治本之策。
首先,實施質量振興戰略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通過開發品種、提高質量、培育品牌、改善服務,著力提高我國工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品牌競爭力,努力向價值鏈的上游發展,千方百計地尋找新的市場機會。2008年,面對日趨緊張的外部市場環境,一些企業積極調整經營戰略,主動轉型,不僅沒有被困難壓垮,反而依靠提高產品質量實現了跨越發展。實施質量振興戰略,必須牢牢把握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堅持依靠提升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努力穩定和擴大出口,推動工業經濟穩定發展。
其次,實施質量振興戰略是擴內需、保增長的有效途徑。確保工業經濟穩定發展必須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必須提升產品質量。由于模仿傾向嚴重,加之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我國部分工業企業對自主品牌的質量保證能力明顯偏弱,導致廣大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購買自主品牌產品。另外,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國外企業更加關注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不斷向中國市場推出新產品,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為應對競爭、謀求發展,企業既要抓產品質量保證,確保消費安全,提振消費者信心,努力擴大老產品銷售,又要抓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加快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不斷創造新需求、開拓新市場。
最后,實施質量振興戰略是促進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質量是市場競爭中的基礎要素。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內在要求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只有花大力氣提高產品質量,研制出更多質量優、技術高、性能好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