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jzbw99.com 2007-12-25 14:33 來源:科技日報
2007年,我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并成功傳回首張月球圖片,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得以實現,從此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1970年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實現載人航天飛行;2007年嫦娥一號對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的成功探訪,鑄就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
“嫦娥”奔月,實現千年夢想
10月24日,嫦娥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夢想從西昌成功發射,精確入軌;
11月5日,嫦娥一號成功“牽手”月球,成為中國第一顆月球衛星;
11月7日,以準確進入200公里使命軌道為標志,嫦娥一號完成中國歷史上最遠的“太空長征”;
11月26日,嫦娥一號傳回的“第一幅月圖”完美亮相,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
嫦娥一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以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調度指揮和精確控制下,歷經8次變軌,經過調向軌道、地月轉移軌道、月球捕獲軌道三個階段,復雜程度創下中國航天之最。
茫茫太空中滑行的“嫦娥”,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牽動著國人的心。在遠離地球38萬公里的環月軌道,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夢想的“嫦娥”正輕輕縈繞。這是中國航天器迄今到達的最高高度,更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三個輝煌燦爛的里程碑。
在不斷傳來的喜訊背后,是無數科技工作者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勞和汗水。從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到“中國第一幅月圖”完美亮相,這項浩大的科技工程僅僅用了3年多時間。
2004年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和果斷決策下,國務院正式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按照中央“集中精力辦大事,把大事辦成好事”的部署,一個嶄新的繞月探測工程組織管理體系,以“小核心、大協作”的原則迅速建立起來。在強有力的組織管理體系率領下,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的設計、研制、生產等各個體系開始進入快節奏、高效率的“高速運轉”。
1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隆重慶祝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莊嚴宣告: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讓全體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不懈追求。首次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開展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page_break]
長征系列實現百次發射
對于把嫦娥送上太空的長征三號甲火箭來說,今年也是特別值得紀念的一年。6月1日,長征三號甲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鑫諾三號衛星送上太空,實現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0次發射。
百次長征,航天人把它看作一個新的起點。短短幾個月,長征火箭就將發射紀錄提高到了104次。其中,連續62次發射取得成功,成功率超過了93%。
在今年的10次宇航發射中,長三甲系列火箭就擔當了6次,長征火箭的第100次和第101次任務都是由它完成的。此外,嫦娥一號衛星、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以及兩顆北斗導航衛星的重大發射使命都由長三甲系列火箭這支隊伍承載。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況在近年來的中國航天不是個案,長二丙火箭、長四乙火箭、長二丁火箭都以過硬的技術、高效的管理創下了連戰連捷的紀錄。事實證明,我國的運載火箭有能力接受更高層次的挑戰。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了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飛船的技術歷程,形成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和長征四號4個系列,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衛星的能力,先后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并多次承攬發射國外商業衛星,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
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今年,中國航天向國際市場的開拓成績卓著。5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送上太空。這是我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國際用戶提供商業衛星服務。
我國研制的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并在軌交付,我國實現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西非文明古國尼日利亞,也因此擁有了屬于非洲國家的第一顆泛非通信衛星。
預計這個項目實施后,將為尼日利亞提供超過15萬個與通信運營相關的工作機會。衛星提供的雙向高效寬帶,預計為尼日利亞寬帶用戶每年節約超過9500萬美元,為非洲用戶節約電話中繼和數據交換業務費超過6.6億美元。此外,衛星還將在電子商務、遠程教育和電子政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尼日利亞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非洲大陸在衛星應用、地面通信、電信網絡方面的進步。
這次衛星發射成功,對于提高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能力,進一步拓展我國商業發射服務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顆衛星作為我國第一顆整星出口的衛星,體現了我國和平利用外空、造福人類的一貫宗旨,表明中非友好合作已向更高領域挺進,掀開了中非人民傳統友誼新的一頁。
[page_break]
中巴“資源一號”:南南合作的典范
9月19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和巴西聯合研制的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送入太空。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系統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實現了優勢互補。中國從巴西學到航天器系統設計監造規范,巴西也從中國學到了衛星研制生產的眾多技術。通過這種合作,開創了發展中國家在尖端領域合作的典范。
為了能夠為兩國用戶以及世界其他有能力接收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持續穩定的數據,另外兩顆資源衛星已經立項研制,預計一至兩年后發射其中的一顆,在適當時候發射另外一顆,如果進展順利,將為用戶提供數據至少到2015年。
“北斗”衛星:織就自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4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新的發展建設階段。
自2000年以來,我國已成功發射了3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建成了北斗導航試驗系統。該系統可在服務區域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信息,并提供雙向短報文通信和精密授時服務。目前,系統已在測繪、電信、水利、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漁業生產、勘探、森林防火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逐步發揮重要作用。
衛星導航系統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制生產衛星導航系統,正在運行的有美國的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洲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
今年成功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為未來系列衛星的系統組網、試驗奠定了良好基礎。該系統作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為國家經濟建設發揮重要作用。(科技日報記者胡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