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牌:從友情客串到領銜主演
http://www.gjzbw99.com 2007-10-16 10:11 來源:中國工業報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名牌產品博覽交易會于9月27~30日在濟南舉辦。展會以“品牌中國、節能減排、和諧發展”為主題,集中展示了我國自2001年開始實施中國名牌戰略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同時傳遞出中國名牌向世界名牌跨越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性信號。
名牌影響的范圍逐步擴大
山東省2007年獲得的117個中國名牌中有21個屬于機械產品,有13個屬于化工產品。這一方向性的調整既表現出國家名牌戰略的導向意圖,也反映出工業品制造企業的努力和需求。該變化從名博會的參展情況也可以明顯感受得到,名牌的無形價值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企業家的關注和認可,并逐漸由食品、服裝等行業向機械、化工等領域延伸。
以往很少在非專業性展覽會上露面的裝備制造業和冶金建材企業,在本次名博會上卻并不鮮見。推土機、起重機、發電機、鋁型材、鋼絲繩等許多非消費品生產企業也積極在展會上亮相,而且濟鋼、萊鋼還在顯要位置布置了特裝展位以吸引眼球。
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機械行業里有著濃厚“名牌情結”的代表之一,在董事長王伯之的眼里,“中國名牌”的稱號可謂一字千金。2006年濟南重工獲得磨煤機產品的中國名牌之后,半年中企業投標17次,中標15次,幾乎90%的高中標率在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德州一家企業的招標負責人后來說,選擇濟南重工主要是看重濟重牌磨煤機的“中國名牌產品”獎牌,而這也是其他許多企業選擇濟南重工為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名牌效應只是一方面,借助創名牌過程我們也切實完善了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了產品質量,我認為這才是客戶選擇我們的更重要的原因。”王伯之說。
中國名牌產品評價體系中強調內外兩個市場并重,也體現出名牌戰略工作的另一個深刻意圖,即在國際市場上打造“品牌中國”而不是“廉價中國”的新形象,把中國名牌的影響范圍從國內向國外延伸。“在今年剛剛評出的856個中國名牌產品中,60%以自主品牌出口,有力提高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國家質監總局局長李長江在寫給名博會的致辭中這樣說。
“中國名牌產品數量的增加正在逐步改變著中國‘廉價加工廠’的形象。”新郎希努爾的參展工作人員說,“過去服裝行業出口多以貼牌生產為主,加工費有的不足國外經銷商利潤的十分之一,而且還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現在有了變化,企業不論是拿了‘中國名牌’還是‘馳名商標’,腰板都會硬起來,我們已經在多個國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設立了分銷機構,開始依靠品牌而不僅僅是靠價格打市場。”
節能減排成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新目標
把“節能減排”作為本屆展會的主題之一是組委會經過了慎重考慮后做出的決定。據山東省質監局總工程師王光輝介紹,展會最初提出的主題只有“品牌中國、和諧發展”兩項內容,但考慮到節能減排對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名牌產品制造企業的示范性作用,便特別加入了節能減排的內容,在后來對企業的調查和意見征詢中發現,這一提議得到了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廣泛認可和積極支持。
濟南鋼鐵集團公司是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中實施節能減排并取得可觀效益的典范。據濟鋼集團副總經理陳啟祥介紹,濟鋼一直在公司內部倡導“污染物和廢品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的理念,在資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轉化、代謝物高效再生思想的指導下,濟鋼在10年間鋼產量增長5.6倍的情況下,耗新水總量僅增長了9.4%,而噸鋼能耗降低了44%。2006年濟鋼鍋爐壓力容器用鋼板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2007年高強度建筑結構用中厚鋼板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企業效益也翻了好幾番。
山東省副省長王軍民在中國質量論壇暨節能減排論壇致辭中說,山東省已經扭轉了萬元GDP能耗上漲的勢頭,從2006年開始下降,與此同時,二氧化碳、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也實現了“雙下降”。
名牌產品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迅速提升
在本屆名牌產品博覽會上,江西的參展企業數量列山東和浙江之后,居第三位,相對于只有23個中國名牌和并不十分高的經濟總量來說,有這么多的企業參展足見其對名牌工作的重視。江西一位組織參展的官員介紹說,名牌戰略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江西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江西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額增長速度超過30%,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額增長速度超過45%,遠遠高于一般企業的發展速度。中國名牌和江西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總收入的比例已經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在地方工業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早在2005年,山東當時擁有的119個中國名牌和642個山東名牌產品的553家生產企業所實現的產品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就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2.3%和29%。而現在,中國名牌和山東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在山東工業經濟中所產生的支撐作用,用“半壁江山”可能已經不足以形容。據介紹,2007年山東的中國名牌產品數量已經達到271個,遍布全省17個地市和幾乎所有優勢行業,而且在裝備制造業領域的表現也十分突出。
《中國名牌發展報告》總結出名牌戰略所取得的成績包括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增強,促進了出口產品的結構優化和附加值提高,促進了農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產品的需要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
如果說2001年的中國名牌還算是新生事物的話,那么2007年的中國名牌儼然已經是一股主導市場方向的中堅力量。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名牌開始從各個方面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在中國的經濟舞臺上,中國名牌正在由“友情客串”的角色轉變為“領銜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