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冰:珠三角港資制造業面臨升級轉型
http://www.gjzbw99.com 2007-06-26 09:12 來源:中國工業報
《中國工業報》:作為香港工業總會屬下,珠三角工業協會對于在珠三角地區生存發展的香港企業十分熟悉。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回歸后眾多到內地投資的港商最大感受是什么?
張潤冰:港商早期在內地投資還是交了“學費”的,因為當時許多政策法規缺乏透明度和不完善。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政府越來越開明,政策信息也公開了很多,這是投資珠三角數萬港商最大的感受。
目前,廣東省的一些做法和舉措令企業欣慰。如果港商遇到一些疑問或者需要咨詢,珠三角地區相關政府部門會給予相應幫助,相關咨詢“15天能回應的絕不等到16天”,而且指出“如果延誤了,你就有權進行投訴。”現在,廣州設有外商投訴服務中心,珠三角地區多數城市相關機構還設有協調會,對特殊情況給予特殊處理。從這一點上說,為港商專項服務而進行的政府性溝通,在回歸前是沒有的。
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感受還是政府層面的溝通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回歸前,同政府有關部門溝通都需要借助民間橋梁。而回歸后,無論是與中央政府還是地方各級政府,溝通變得更容易了。在珠三角,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與我們協會共同舉辦過多場服務港商的活動。
成本上升成最大挑戰
《中國工業報》:作為橋梁和紐帶,珠三角工業協會與粵港兩地的企業和政府接觸廣泛,您認為回歸后粵港兩地制造業的發展有哪些變化?
張潤冰:不久前,香港工業總會做過一份粵港兩地制造業發展情況的調研,認為粵港兩地的制造業正在由原來的前店后廠模式,向粵港伙伴共同發展的模式轉變。
過去,港商做內地市場的只占10%,而現在有一半或更多的做內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港商正在積極調整自己,并摸索內地市場的需求,以適應內地市場。港商的最大特點和優勢是具有國際性商業理念,商業嗅覺敏感,能第一時間知道市場需求什么,現在港商已經越來越重視內地市場。
不過,在變化之中,有一些變化也是港商始料未及的。
應該說,現在成本上升已經成為擺在港商面前最大的挑戰。在這樣的前提下,已有部分港商開始到長三角或內地其他有優惠政策的地方進行投資。就環保達標來說,這涉及到的成本絕不是一個小數目。面對這些變化,港商有些疑惑,在珠三角,企業需要用多大代價才能達到環保標準?而目前的標準,多長時間又會提高?
面對成本上升,港商在思考:是進行產業轉移,還是進行產品結構升級?但無論是哪種選擇,最終都要增加成本。港商正在尋求解決辦法,但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需要政府有關方面的支持,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
重視內地市場開拓
《中國工業報》:正如您所說,實際上不僅僅是港商遇到了產品升級的問題,現在整個珠三角地區都遇到了產業升級問題。據我們了解,目前約65%港商企業仍選擇低技術模式在珠三角地區生存發展,這樣最終將導致港企產品升級和成本問題無法解決,對此您如何看待?
張潤冰:港商之所以選擇在珠三角地區投資發展,不僅僅是因為看中了產業集群優勢條件,還有血脈濃濃的鄉情。所以,港商難以割舍這片發展熱土。雖然有一些港商到長三角發展,但這僅僅是一種延伸,更多的企業還是愿意選擇將珠三角作為基地,然后向外拓展。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港商認識到珠三角有許多適合他們發展的因素,特別是相當發達的產業配套能力。這里尋找一個配件也許只需要3個小時,加上毗鄰生產者服務高度發達的香港。所以珠三角地區仍是港商的首選。
正是基于珠三角地區的優勢,現在港商也在尋求解決新問題的方式。但必須進行產品升級,否則就會被淘汰。轉型是痛苦的,但也許是最佳選擇。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轉型。現在內地市場已今非昔比,任何一種產品做成功都能成就一個大型企業。所以這個市場怎么開拓,對于港商來說值得深度思考。
建議政策調整前預警
《中國工業報》:您剛才提到政府部門應給予支持,那么政府層面又該如何作為呢?
張潤冰:內地企業可能會看到一些政府部門下發的文件,但港商得不到這樣的信息。只有通過珠三角工業協會主動與政府有關部門溝通,才能及時把這些文件的精神轉達給港商。
協會成立以后,直接和政府打交道的機會增加了,地方官員對于港商的發展是支持的,也非常友善,甚至有的官員連香港人習慣繁體字都注意到了。現在協會每個月都會與珠三角相關政府部門進行溝通。這樣對政策執行有好處,對港商也有益。
港商經營模式與內地企業之間還是有些不同,他們是兩頭在外,往往關注國外比關注內地多。現在面對各種政策調整,港商最大的訴求是,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出臺一些政策前能給予企業一個咨詢期、緩沖期。政策出臺前的調研咨詢很重要,不應僅停留在執行時候的解釋上。
現在不少企業反映,有些政策今天出臺明天就要執行,這就與企業的生產周期不適應。我們知道,生產周期起碼要半年到一年,突然出臺的政策會使生產經營陷入被動。所以,建議有關政府部門能給企業一個預警期,并就此積極與港商進行溝通,便于企業研究應對。
由于珠三角不是香港政府的管轄區域,在行政上沒有辦法像珠三角地方政府支持民營企業那樣直接幫助港商。我想最實際的方式,莫過于為港商提供一些公共服務,如在珠三角地區建設環保工業園,解決單個企業難以承擔的環保成本,避免港資企業由于搬遷而將污染一同搬遷到其他地方。
《中國工業報》:為了促進港企更好發展,珠三角工業協會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張潤冰:香港工總珠三角工業協會的9個辦事處分布于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惠州、江門等9個城市,希望這些辦事處能夠成為珠三角6萬家制造業港商的“家”。
凝聚港商力量,搭建粵港橋梁,為港商在當地直接提供支援與服務是成立協會的宗旨。三年來,協會的十大服務體系漸漸形成,并在摸索中不斷調整,給港商以幫助和支持,為兩地經貿交流搭建橋梁。如2006年,協會就港商特別關心的熱點話題舉辦了午間茶敘、商務沙龍等活動30余次,參加人數達2000多人次。我們希望,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兩地經濟發展越來越繁榮,祖國越來越昌盛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