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機工業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http://www.gjzbw99.com 2007-05-15 10:40
為了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農機工業的發展現狀,推進國內外企業的合作與交流,4月26~28日,第二屆“魅力中國農機市場”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
此次論壇由業內專業媒體與漢諾威展覽會(中國)有限公司主辦,邀請了農業部、中國工程院、德國農業協會等部門的一些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到會,重點圍繞 “中國農機化發展現狀與政策,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戰略,農機在世界上的機遇”等大家關心的話題進行了專題討論,并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對國內外農機市場形勢,農機行業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剖析。與會人士一致認為,我國農機工業和農機化事業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潛力巨大,魅力無窮。
外部環境利好
近年來我國農機化事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目前的政策環境、經濟條件、技術支撐和社會氛圍都非常有利于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其主要表現為:促進農業機械化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農機化技術支撐和裝備制造體系日漸強大,農民和農機戶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旺盛。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副司長劉恒新在論壇上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中國農機化發展的現狀與政府的促進政策,對我國農機化的發展及農機市場的走向進行了回顧與展望。
他介紹說,2006年我國機械化耕地、播種和收獲總面積達到23.4億畝,作業水平分別為52.1%、32.4%和25.2%,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8%,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在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機播和機收水平均超過80%,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機械化栽植和收獲水平分別為 10%和40%,玉米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58%和5%。預計我國農機作業的市場需求將呈現剛性增長態勢,“農機熱”將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
劉恒新表示,今后中國政府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大力推進農機化:一是強化政府部門引導、服務和調控職能,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二是積極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機械共同利用。三是積極推進農機化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促進農機科技成果的應用。四是強化農業機械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不斷提高農機化質量和效益。他希望國內農機企業、科研院所和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同時也熱忱歡迎國內外農機界加強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共贏的基礎上共同發展。
積極應對挑戰
“農業機械化不僅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個技術問題,也不僅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一種科技支撐手段,而是改造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從實現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戰略高度來提高認識,才是促進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汪懋華在論壇上如是說。
汪懋華認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至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必經的承前啟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近年來中央實施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不僅使我國農業裝備制造業得以快速發展,農機化作業水平逐步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農業作業機械化的節本增效作用和功效日益顯著,還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要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為加快發展提供了時代機遇。
盡管中國農業機械化正進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仍面臨著總體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機械裝備有效利用率低、作業能耗大、投入嚴重不足、農機自主創新基礎薄弱、農機管理體制變化頻繁、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較低等諸多難題,從而使我國農業裝備制造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為此他強調,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使其與國家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應通過建立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現代機械化農業生產體系,走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安全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優化農業裝備結構,提升農業裝備技術水平,為實現2020年全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比 2000年翻兩番提供綜合保障。
在論壇上汪懋華還提出了包括將又好又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戰略思想依法納入國家和各級政府宏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大力促進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建立農藝與農機專家協同攻關的有效機制等8條促進我國農機化事業發展的建議。
實現三個轉變
如何改變我國農業裝備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現狀,加速推進農機產業的升級與發展,是大家關心的一個話題。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方憲法在論壇上介紹了中國農業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環境與背景,分析了農業裝備制造業在技術創新、產品技術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問題,并針對國家技術支撐計劃提出了我國農業裝備技術發展的方向。
方憲法指出,2006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裝備制造業和農機化發展的政策,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里更明確提出,要發展新型的大馬力農業裝備,提高大馬力拖拉機、玉米聯合收割機、棉花收割機等一系列重大產品的技術檔次和水平,改變我們國家大功率拖拉機和新型農業裝備依賴進口的現狀。此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發展綱要當中明確提出的現代農業建設重點,也把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的研發作為優先主題,指明了研發的五個重點方面,把我國農業機械的自主創新問題提高到了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
他認為,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逐步建立了農業裝備、工業制造技術、產品技術支撐體系,可以基本滿足大田生產的需要。但從總體來看,我國農業裝備的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仍落后30年左右,品種不全、門類缺少、功能單一,尤其是高端產品的缺乏和技術水平的落后仍制約著農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急需通過加快技術創新來推進農機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力求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品種增加、領域擴展、功能完善、水平提高”的工作目標。
方憲法強調,農業工業要通過努力創新來加速實現三個轉變,首先是突破共性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其次是創造一批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建設急需的重大產品,改變缺少門類與產品的局面;第三是通過構建行業的創新平臺,改變可靠性和競爭能力低的局面。總體來看,“十一五”整個計劃的特點就是和市場的需求結合的非常緊密,同時以增加品種和重大的關鍵技術創新為主線提高水平,進行領域拓展,然后形成一批重大的成果。
企業熱議市場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有吉等中外企業代表也踴躍發言,就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及探索大型收獲機械的本土化等問題發表了演講。李有吉表示,中國一拖將通過品牌戰略、“金色服務”戰略、人才戰略、戰略聯盟和資本運作等手段推進企業的國際化。
上海紐荷蘭農業機械公司總經理VincentDeLassagne則介紹了凱斯紐荷蘭與中國農機化的“不解之緣”。他說,凱斯紐荷蘭在中國農機化領域的開拓可以追溯到近100年前,作為全球農業機械行業的領導者,公司擁有凱斯、紐荷蘭兩大品牌,年銷售額達到120億美元以上。而目前,凱斯紐荷蘭也不斷致力于加快推進拖拉機制造和研發的本地化,積極探索大型收獲機械的本土化,使得凱斯紐荷蘭成為中國高端農機產品和專業解決方案的主要提供者。
VincentDeLassagne強調,中國的農機化現在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政府在今年1月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要加快農機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以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這中間還包括要積極地發展農業機械化,改善農機裝備,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農業部也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大力推廣的11項農業機械適用技術。
德國農業協會項目負責人、德國克拉斯公司的亞太區總經理DrRainerTauscher說,2006年他們有7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世界的各個地方。盡管克拉斯公司的高端農機產品目前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并不多,但其收獲機和青貯機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市場競爭力,他們期待著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