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巨頭豪賭中國煉油市場
http://www.gjzbw99.com 2008-07-01 11:41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當前國際油價下落的可能性正在加大,且中國石油產品的消費會繼續增長,價格不受限制的化工品銷售也將增加,多重利好將支撐煉油廠的毛利增長
在即將過去的6月份,國際油價沖破了140美元/桶,中國大幅度上調成品油價格,煉油公司在惡劣的環境之下稍作休整,卻仍要直面這一大宗商品價格的不確定走勢。
但與之相反的是,眾多海外資本卻在華加快了投資速度,且一致放眼于目前石化行業中虧損巨大的煉油細分產業上。鮮明的反差,顯示了國際資本極強的信心:押寶于中國成品油價與世界逐漸同步、國內石油消費繼續增加的趨勢。并且,外資石油公司也會將在華煉油的布局納入各自的總體戰略之中。
今年6月23日,殼牌、卡塔爾與中石油,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與中石化簽訂了合資建立煉化企業的意向合作。2007年11月,俄羅斯與中國也成立中俄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積極推進千萬噸/年的天津濱海大煉油項目的技術經濟論證等前期工作。
此外,道達爾也透露與中化集團進行合作的可能性,接下來的青島煉油項目、廣東煉油項目等也有外資入股的可能性。2006到2010年,將成為進入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外煉油合資項目最為熱烈的一個階段。
而此前,中國的一南一北已經建成或開工的兩個合資煉油企業(大連西太平洋、福建聯合石化)的成立時間,橫跨了十多年。
當前國際油價已近瘋狂,推動幾大國際石油企業加快中國煉油投資的動力,或許還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對中國將要理順成品油價格的判斷。
在美國,2003年原油消費量突破了9億噸,2006年僅增加到9.514億噸;中國2003年到2006年平均每年增加2000萬噸,2006年的消費量達到3.498億噸。
消費量的增加,會促進國內產量的繼續擴大,而進口原油的增長也將呈幾何數字上升。
國際大型原油供應公司為獲得中國這一長期客戶,而從原先的直接貿易供應模式,變為了中方煉油廠股東。這種轉變,對原油供應企業來說,可從煉油業務和原油供應兩個板塊上分享利潤;同時也利于中國持續降低海外采購成本,而合資這種模式,也有利于企業在虧損時適當規避高油價及成品油未接軌帶來的短期經營負擔。
今年,道達爾參股的大連西太平洋、埃克森美孚及中石化聯合投資的福建聯合石化等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但這些公司也在積極申請補貼或其他財政支持,以便渡過難關。這或許會為未來的合資煉油公司控制虧損提供參照。
而在全球油價短期高企之后,油價下落的可能性也會有所放大;且中國石油產品的消費會繼續增長,價格不受限制的化工品銷售也將增加,多重利好同樣將支撐煉油廠的毛利增長。
那么,在多次強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將會逐步理順的這一政策趨勢帶動下,國內煉油廠的毛利也會趨于穩定。
換一個思路來看,多家企業重金砸向中國煉油市場,還有看不見的其他因素,那就是油品加工的合作,會增強外資公司于中國的其他布局。
以殼牌為例,此前,其上游勘探和下游成品油分銷都在華設立了合資企業,但一直未在煉油業務上有突破;今后,公司在華的合資煉廠一旦建成,將可能帶動其與中國在海外煉油項目上的攜手,這就體現了中外企業的業務協同性。
殼牌高層就曾指出,不排除與國內企業在海外上游勘探業務和煉油上的更多攜手。
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大量進口天然氣,無論是殼牌、卡塔爾,或者是道達爾,都有廣泛的天然氣資源,如天然氣加工廠、天然氣氣源等等,就算是在煉油一大業務上有可能短期失利,也可以在其他貿易上爭取到更多的經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