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張國寶:對國產重大技術裝備要鼎力支持

http://www.gjzbw99.com 2007-01-31 10:38 來源:中國工業報

    “大型國企為代表的部分用戶仍然缺乏采用國產裝備的積極性。”在1月28日舉行的中國裝備工業自主創新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進行專題演講時,將用戶偏愛國外設備而冷淡國產設備列為制約裝備制造業振興的主要因素之一。 
   變相進口國產化率成了數字游戲
   毫無疑問,裝備制造業的振興應該是全面振興,其核心則是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和高技術裝備的振興。然而恰恰是這些技術裝備,構成了進口裝備的主要部分。在這些裝備的進口中,部分國家重點工程成了主要買家,國有壟斷行業成了進口的主力軍。 
   張國寶在演講中,再次提到了國產裝備的使用問題。他說,近年來,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以后,開發出許多新產品,但往往因為沒有依托工程而得不到驗證。國內用戶以沒有運行業績為由,剝奪投標資格。不少產品,即便是國內已經具備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也不低,但用戶卻仍以各種借口拒絕使用,人為設置各種障礙,提高國產裝備進入市場的門檻。有的用戶甚至以自主設備非國際名牌為由,把自主國產品牌拒之門外,或刻意壓低國產設備在投標中的得分。這種歧視性的評標標準,使國產設備的價格優勢難以發揮。 
   張國寶說,為規避不支持國產設備的嫌疑,近來采用變相進口和隱性進口,已經成為部分用戶排斥國產設備的重要途徑。他們或者通過合資企業子公司大量進口零部件,借所謂的“本土化”來說話,或雖然將設備交由國內企業供貨,卻利用現有制造業殘酷競爭的態勢,確立了不對等的合作關系,在合同中限定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必須進口。而制造企業迫于生計,也不得不接受———實際上等于用戶企業讓供貨商替其進口。張國寶列舉某核電站進口國外設備的情況說,工程總用匯達到8.86億美元,其中由業主直接進口5.82億美元,通過設備制造單位進口3.04億美元。 
   變相進口的結果是,國產化率提高了,但國產化率卻成了數字游戲。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認為,國內重大裝備的采購或引進,不能任由用戶盲目跟蹤國際先進水平。不能國外有什么新裝備,我們就買什么新裝備。演講中,柳百成還具體提出了提高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攬子”對策和措施,即:建立國務院的綜合管理和協調機制;建立舉國協同的技術創新體制;制定重點領域裝備技術政策和自主創新路線圖;規范外資并購政策,保護關系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點及關鍵產業;重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弘揚自主創新的民族自強精神。 
   調控機制不健全 政策落實困難 
   張國寶認為,在振興裝備制造業中,目前的政府調控機制尚不健全。他說,重大技術裝備大都是單件、小批量、專用性很強的產品。這些產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長,都用于國家重大工程。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單純依靠市場手段調節存在很大缺陷。根據國際經驗和以往的做法,在確定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當中,政府部門加強組織協調十分重要。 
   張國寶特別提到了1983年國家曾設立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一事,認為其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他說:“當前在推進這項工作中,協調工作量和難度很大。依靠現有的組織力量,對于很多問題仍然有心無力。還有,就是認識和政策環境的不到位。歷史上工業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當中,都對裝備制造等行業發展制定了優惠政策和措施,給予鼎力支持,而國內對裝備制造業的扶持政策相對不足。近期,為了鼓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國家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目前看,雖然大的方向已經確定,但部分政策措施具體落實起來仍很困難。”  
   記者注意到,張國寶在講到“仍”字后作了稍許停頓,“很困難”三個字聽起來有些沉重。 
   柳百成建議,在下屆國務院的機構設置中設立工業部。為加強綜合協調,他還建議國務院設立裝備制造自主創新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專項基金。 
   求其在我機械工業應轉型求變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在對機械工業發展表現出樂觀的同時,認為制約行業持續發展的矛盾也在慢慢累積,行業持續增長正面臨著威脅。他說,在國際上,中國機械工業正在經歷從學習者向競爭者的身份轉變。與此同時,國際同行對我們的戒懼之心也在迅速增強。因此,期望再像從前那樣,靠引進技術來支撐產業技術升級已變得越來越不現實。 
   一方面引進技術變得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隨著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浪潮的涌起,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的情況屢屢出現,凸顯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為行業振興的心腹之痛。蔡惟慈列舉了核電裝備、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風電機組等裝備國產化嚴重受阻于關鍵零部件的尷尬局面。“其卡脖子環節多數不在生產裝備,均集中于產品和工藝技術研發能力不足。” 
   在進行了綜合分析以后,蔡惟慈認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對中國機械制造業提出了轉型的要求:由專注于較高的發展速度轉向追求行業素質的提高;由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生產能力轉向同時關心用戶的節能減排,并為此調整產品結構;由主要依靠實物產量的增長支撐轉向更多地依托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增長支撐;由專注于裝備主機的國產化轉向更為關注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由一般的擴大出口轉向更加致力于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由偏重外延的投入轉型轉向更為重視內涵,在關注工藝水平提高的同時,更為重視自主研發能力的建設;由國際同行中的學習者轉變為具實力的競爭者,并早日成為引領者。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